印度研制冲压空空导弹的消息,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340公里的射程,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这些字眼闪耀着技术的光芒,却又让人隐隐觉得有些不真实。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宣称要跑马拉松,这份雄心壮志固然值得肯定,但实力究竟如何,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木匠,手艺精湛,远近闻名。
他做的家具,结实耐用,造型美观,十里八乡的人都抢着要。
可后来,他迷上了雕刻,整天琢磨着雕龙画凤,却把本职工作丢到了一边。
结果,家具越做越粗糙,雕刻也始终不得要领,最终落得个两头不空的局面。
印度的军工研发,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老路?
阿斯特拉MK3的性能参数,确实亮眼。
但这些数据,就像橱窗里精心摆放的商品,只能远观,无法触摸。
它真正的战斗力如何,还得经过实战的检验。
冲压发动机虽然比冲大,但对飞行速度的影响也不小。
3.6马赫的最大速度,在现代空战中,并不算突出。
更别说它的平均速度更低,飞完340公里需要6分钟以上。
这段时间,足够敌机做出各种规避动作,甚至逃之夭夭。
这就好比一个拿着长矛的猎人,追逐一只敏捷的兔子,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未必能够命中目标。
而且,印度的军工基础,一直是块短板。
从阿斯特拉MK1的研发历程来看,他们似乎更擅长「整合」而不是「创新」。
各种技术难题,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来解决。
这次的MK3,会不会又是同样的套路?
西方国家会不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半成品」技术塞给印度,让他们当「小白鼠」?
这些疑问,就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阿斯特拉MK3的光环之上。
仔细想想,印度的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毕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先进武器的价格高昂,而且往往附加着各种政治条件。
自主研发,虽然困难重重,但至少可以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
只是,这种「弯道超车」的策略,风险极高。
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取得真正的突破。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
但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让中国航天一步步走向辉煌。
印度如果真想在军工领域有所作为,或许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放下「速成」的幻想,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那么,阿斯特拉MK3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它能否成为印度空军的「杀手锏」?
它背后的技术,究竟是自主研发还是「借鸡生蛋」?
这些问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印度这次的「赶时髦」,究竟能走多远。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