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军校学员的青春答卷

2024-07-25军情
近日,第77集团军某旅在野外驻训时组织重装倒运分队赴高原开展极端环境下的驾驶训练,锤炼部队遂行多样化运输投送任务能力。苏森林/摄
「我志愿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盛夏时节,陆军工程大学大礼堂内灯光璀璨、掌声雷动,学员代表周子龙在毕业典礼上的誓言铿锵有力。
又是一年毕业季,周子龙和该校1000多名2024届毕业学员即将告别校园生活,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座座军营,开启军旅崭新篇章。
面对毕业分配这道重要的「选择题」,他们义无反顾作出抉择,志愿去边远艰苦地区逐梦奋斗、到一线作战部队建功立业、为新质战斗力建设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强军兴军的青春答卷。
坚守初心
深夜,学员队的学习室灯光明亮,该校通信工程学院学员麦思俊正在抓紧誊抄有关通信装备原理的专业知识,笔记本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
3年前,麦思俊作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开学后,面对快节奏的军校生活,麦思俊拿出了在部队备战比武竞赛的劲头和决心。不熟悉专业问题,他就追着教员问;理论基础弱,他就往图书馆跑。熄灯后加班成为常态,有时甚至为了搞懂1个知识点学习到深夜。
就这样,他把重难点全记下来一个一个解决,成绩也稳步提高。最后,毕业时麦思俊的综合成绩排到了专业第四名。
「到一线磨砺,去基层建功。」在打包好行囊,即将奔赴岗位之际,麦思俊在学员队的毕业学员纪念板上写下了自己矢志强军的火热誓言。
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年轻军官,部队火热一线正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试炼场,是经风雨、见世面的「大课堂」。该校国防工程学院学员林旺曾服役于喀喇昆仑高原,在拿到陆军工程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军校学习成长为一名全面的基层指挥员,更好地守卫祖国的边疆。
然而,入学后面对紧凑的学训生活,林旺也出现了「水土不服」。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击倒,迅速调整状态,拿出了高原官兵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韧劲,每天坚持饭前拉单杠、熄灯后做俯卧撑,每次长跑训练都竭尽全力,课余时间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学习室。从及格到优秀,他每天都在进步。
4年军校时光,林旺先后担任学员队班长、排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还参加大学高等数学竞赛斩获本科组一等奖,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秀」。林旺还多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学员,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陆军工程大学,主动申请戍边已经成为毕业学员的广泛共识。尽管很多青年学员没有到过边防,但成为祖国界碑的守护者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向往,野战工程学院学员米航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来自边防一线的战士学员刘季钖声情并茂地讲述他所参加的任务场景,看着台上的刘季钖讲着讲着眼眶红了,米航也为之动容。
「从海岛到高原,从戈壁到深山,总有人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呢?」米航在心中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戍边理想。
2022年6月,习主席给陆军步兵学院全体毕业学员回信,勉励他们「好男儿志在四方」。这让还在上大二的米航十分振奋,看到学长们积极响应号召、纷纷申请赴边的场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卫国戍边的初心。
米航兴奋地把自己赴边的想法讲给父母听,电话那边,父母先是担心,后是理解。「当兵就是要不惧艰险,我们尊重你的选择!」米航对边疆的「一往情深」,最终得到父母的支持。
最后一学期,大家都在热议毕业分配的话题,米航分别从集体主义、初心使命、个人追求、个人得失、党和党员5个不同的角度,主动向学员队党支部递交了5份赴边申请书。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放飞青春梦想。」一条横幅高高挂在学校的「忠诚大道」上。离校前,米航与战友们背着行囊在横幅下排成一排,向培育他们4年的母校敬礼致敬,转身奔向新的征程。
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回顾毕业学员四年的军校生活,奋斗这个词早已融入他们的学训生活当中。
「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找到更多一路同行的战友。」该校通信工程学院学员王诗悦对此感触很深,作为跑步爱好者,王诗悦在大二时加入了飞马俱乐部,成为这支「长跑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女生。
为了挑战自我,王诗悦主动报名了定向越野比赛。近20公里的山路、17处打卡点,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找到所有的标点,这对于参赛选手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王诗悦却格外喜欢这种在拼搏中突破自我的感觉。
备赛期间,她坚持每周40公里以上的跑量,周末不是在宿舍内研究快速标图识图的方法,就是在健身房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带着这股拼劲,王诗悦在这条与男生同台竞技的赛道中,取得了江苏赛区第8名的成绩。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只有不懈奋斗的人才能最终收获硕果。」王诗悦总结说。
对于该校指挥控制工程学院学员吴晶晶来说,这4年最难忘的经历,就是首次带队参加全军军事建模竞赛。
「那段时间,日程表被我写得密密麻麻。」面对紧张的课程、繁重的训练,吴晶晶挤出时间研究军事运筹学和编程软件运用,「5+2」「白+黑」成了他的常态。渐渐地,吴晶晶对Matlab软件的使用越来越熟练。
决赛的四天四夜里,学习室里始终灯火通明。吴晶晶和组员们不断调整框架方案、确定边界条件、编写代码、整合成文,终于赶在最后一天的深夜4点,成功完成了选题。
在论文提交成功的那一刻,吴晶晶和组员们大声欢呼,丝毫不在意过去的48小时里,他们只休息了不到4个小时。两个月后,他们团队的成果从全军30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吴晶晶和组员们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特等奖。
在2024届毕业学员中,还有很多像王诗悦、吴晶晶一样不懈奋斗的学员,他们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争辩讨论、在演武场挥汗如雨、在国际舞台展现风采……4年时间,他们在一次次挑战中砥砺拼搏,用一条条向上攀登的成长轨迹,书写出属于他们的青春答卷。
为战向战
毕业前夕,该校野战工程学院学员俞震洋再次走进专修室,整理起办公桌上摆放的专业书籍和构图稿件。厚厚的一摞资料,见证着俞震洋在本科阶段最大的一项收获——申报发明专利。
大三在基层实习期间,俞震洋了解到部队对于「栈桥无人化连接」的实际需求。一回院校,俞震洋就找到自己的导师讨论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得到导师的鼓励,俞震洋决心瞄着这个方向做出点东西来。
近200个日夜,俞震洋始终铆定目标,一步步向前迈进,从初代的机械臂连接,到最后的「机械臂+柔性钢索」连接,俞震洋的方案被导师前后否定了12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俞震洋对课题的构思方案也越来越成熟。当实物模型按照3D骨架图制作出来,并成功通过人工造浪池的检验后,俞震洋激动地抱住身旁的导师,这一刻,4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终于凝结出了科研的果实。
「为战而研带来的快乐,让我觉得很充实。」俞震洋说,未来,他要继续完善这项发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基层一线练兵备战实践中去。
01,是编程的基础代码,但放在科研领域,从0到1,意味着开拓和创造。在陆军工程大学,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员都怀揣着对创新的无限热情,在各自领域深耕实干,渴望用4年所学在专业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年,该校通信工程学院学员麻鸥乔,带队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6名本科学员组建的「刀锋」小队,围绕山地侦察机器人的课题一路过关斩将。
准备阶段,麻鸥乔和队员们常常在俱乐部里加班到深夜。从整体设计规划到模组编码调试、上百根数据线路、几十次拆解重组……他们不断试错,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两个月后,麻鸥乔作为代表赶赴北京参加决赛,最终成功斩获赛事一等奖。
大四学年,麻鸥乔又跟着指导教员,对ORB-SLAM即时建图与定位的难题展开研究,从硬件上实现了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和惯性导航的异频回传数据同步化,为他所在教研室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撑。
「无人作战将会是未来战场的主旋律。」随着麻鸥乔在机器侦察和数据传输领域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他逐渐确定了自己下一阶段的钻研课题。在麻鸥乔看来,将兴趣付诸实践,让科研对接战场,就是军旅青春最美的样子。
肖力铭 刘立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