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至关重要。
尽管夜幕降临,舆论的喧嚣逐渐平息,但过去44年的巨变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
一切都不太一样了。
六行文字,两个句点。
在新闻报道中,新增了两条信息:首先,有关方面表示,此次行动成功地验证了武器装备的性能和部队的训练水平,完全符合预期目标;其次,中国已提前向相关国家进行了情况通报。
我们目睹了历史的一幕,却出奇地平静。
1980年5月1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行动拉开序幕。由远望1号、2号以及海军和国家海洋局的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的海上测量船编队,启程前往南太平洋的预定海域。在此之前,由于吨位限制,我国海军军舰仅能在近海活动。而这次远航,是继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再次进行的大规模、长距离航海。南太平洋的未知海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片从未踏足的神秘之地。
四十年前,公告的内容如下: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对外发布授权公告,宣布我国计划在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期间,从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的中心点,覆盖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的公海区域,实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
与历史相比,我们这次既未提及运载火箭,也未涉及实验,更未透露具体地点。
我们通常直接称之为「洲际弹道导弹」,指的是实弹,但不含核弹头。我们没有义务向他人透露其打击目标,也无意透露。
在对比的背景下,警告的意味显得尤为强烈:
请不要再做这种愚蠢的行为。
2023年11月1日,新华社驻洛杉矶记者黄恒报道,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当日宣布,一枚「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未能成功。根据司令部发布的声明,该导弹是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太空军基地发射的,在试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情况,导致任务在太平洋上空被「安全地终止」。
2024年9月23日,根据多家媒体对卫星图像的分析,推测俄罗斯在本月进行的「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试射以失败告终,导弹可能在发射井内发生了爆炸。西方专家对此试射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9月24日的报道中提到,武器专家在分析了发射场的卫星图像后,认为俄罗斯的「萨尔马特」导弹试验可能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失败」。「萨尔马特」导弹对于俄罗斯核武库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尽管导弹试射的失败并不罕见,正如以下报道所指出的那样:
在这个不寻常的时刻,恐怕交流得并不尽如人意。
在9月18日至20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的司令员吴亚男,应美国夏威夷的邀请,带领代表团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印太国防军司令会议。
在当前形势下,美国似乎已经做好了正面冲突的准备,此时再多的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远不如直接采取强硬措施来得有效。
在2024年9月18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弗兰凯蒂向公众宣布了一项海军发展的战略指导。该指导方针主要包含两个关键点:首先,它致力于巩固美国海军的持续优势;其次,它特别强调了为2027年之前可能与中国的潜在冲突做好充分准备。
据2023年1月3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司令、四星上将迈克·米尼汉向其下属军官发送了一份备忘录,其中他大胆预测,美国可能在2025年与中国发生冲突,并敦促他们为此做好准备。
近年来,菲律宾和日本的情况以及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表明,许多事情背后并不简单,并非无中生有。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否是「深层政府」的策略,还是某些美军将领为了吸引眼球而采取的行动,但我一直通过我的文章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对于帝国主义的企图,明眼人早已洞若观火,其图谋不轨已昭然若揭。
因此,我们毫无预兆地发布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警告。对于此事,美国尚未作出回应,而日本则表达了深切的担忧。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达了对中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深切关注。他强调,中国军事活动的增加,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引起了日本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忧虑。林芳正进一步指出,日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收集和分析有关中国地区军事活动的信息。
然而,我们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避免在国内过度讨论,让那些应该了解的人自行去思考和忧虑。
对于菲律宾的军事行动,我们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装备;然而,面对航母编队,这正是一个检验其性能的绝佳机会。
在金融、舆论、科技、贸易、生物等领域的较量不断上演之际,热战军事冲突也仅仅是「新冷战」众多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美国已经深陷两场战争的泥潭,若再轻率地卷入另一场冲突,恐怕会像被「口香糖」卡住喉咙一样,难以自拔。
时至今日,恐惧和屈服都已无济于事。正如教育者所言,唯有通过斗争来争取和平,和平才能得以存续;反之,若以妥协来追求和平,和平终将消逝。
在即将到来的时光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将面临众多的挑战,无论是来自外部环境还是内部问题。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人们根据自身的判断做出了各式各样的选择。
历史终将见证他们的选择。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王中林,这位被尊称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杰出华裔科学家,在结束了他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长达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后,选择回到中国。他将全身心投入到国内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工作中。
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透露,我国计划在2035年左右,于月球上建立一个基础科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