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价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总有一股小家子气」,这话用在苏联身上也同样贴切。
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态势,虽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了实力,但总体而言,其应对策略更多表现为战略忍让。
美国见韩国局势危急,直接介入,而苏联却暗中盘算,借机牵制中国——此前毛泽东主席访苏后,苏联丢失了对中国的控制,斯大林对此十分不满,遂暗中默许金日成发动战争,企图统一朝鲜半岛。然而,当美国正式介入朝鲜战争后,苏联却退缩了。
斯大林认为,中国无论参战与否,都无力抗衡美军。如果美军进至鸭绿江,中国势必向苏联求援,苏联先前失去的利益便能得以补偿,甚至翻倍收回。
得益于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元帅以及千千万万英勇的中国人民,我们成功破解了斯大林的险恶战略,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然而,苏联对中东地区的政策才是压垮其自身帝国的真正原因,其影响可谓是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中东地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成为列强角逐的战略要地,控制中东就意味着掌握全球战略主动权,此论断并非虚言。 正是基于此,英国和法国等国参与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格局形成,中东地区的争夺进入新的阶段。
苏联率先承认以色列建国,甚至早于美国。这并非偶然,正如一直以来所强调的:以色列并非只属于美国,而是牵涉到诸多大国利益。
苏联的介入迅速在中东地区引发连锁反应,阿拉伯国家随即与以色列爆发冲突。然而,1953年苏联的反犹运动使得以色列最终倒向美西方阵营。
1955年前后,苏联开始向领导阿拉伯联军的埃及提供大力支持,中东地区由此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苏联当时占据显著优势,原因在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然而,苏联的策略却在此事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尽管苏联声称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却始终没有提供切实的援助,实际上只是利用这些中东国家,企图通过战争来实现自身目的。
苏联的判断基于两点:一是阿以冲突难以调和;二是中东各国普遍存在反帝反殖民情绪。苏联权衡利弊,认为若全力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导致其迅速击败以色列,那么苏联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将受到质疑。
每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美方全力支持下大获全胜,反观苏联,除了口头谴责,毫无实际行动,甚至顾虑自身安危,数次拒绝埃及的结盟请求。这使得埃及方面极为不满。
埃及在苏联驻军深入到营级单位的情况下,却屡受掣肘。苏联不仅迟迟不提供埃及所需的武器装备,反而大量供应无用武之地 的武器。埃及战败后寻求与苏联结盟,却被苏联傲慢对待,仿佛埃及不堪大用,不配成为苏联的盟友。如此一来,埃及决定彻底决裂。
埃及总统萨达特随即下令大规模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并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以此表明决心摆脱苏联的影响。
苏联发现情况不妙,紧急向埃及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然而为时已晚,埃及的失望情绪已无法挽回……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迅速抛弃了不可靠的苏联,转而寻求美国的庇护。
苏联二十多年的援助付诸东流,勃然大怒之下向埃及索赔巨额援助款。埃及则强硬回应,要求延期十年偿还,并暗示苏联可向其新盟友美国寻求解决途径。
苏联对此束手无策。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缓和政策,不仅成功拉拢了中国,也使其迅速摆脱了越南战争的困境。随后,基辛格迅速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安全保障协议,从而确立了石油美元体系。
中国至中东地区,构建起旨在围堵苏联的战略格局。美国主导下,通过与中东国家在经济层面,特别是石油领域展开合作,对苏联经济造成重大打击。与此同时,军事行动迫使苏联卷入阿富汗战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英国国际关系学者弗雷德·哈利迪曾指出:冷战对中东地区的影响有限,即使苏联近在咫尺,其影响力在中东地区也远逊于其他第三世界地区。
苏联在中东二十多年的战略布局,是否处处体现出短视和缺乏全局观? 其在越南战争牵制美国之际,因顾虑过多、算计过甚,错失了在中东地区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机会,最终导致战略失败,被美国反制。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答案是:中美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就更需牢牢把握中东地区的战略意义。
以色列对美国而言至关重要。
越战泥潭深陷之际,美国如何在中东抵御苏联的攻势?关键在于对以色列的大力支持。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以色列,帮助其赢得历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并塑造了可靠盟友的形象。
美国对以色列的依赖,使其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但也同时构成了美国的战略弱点。 美以关系紧密,利益高度一致,导致美国难以放弃以色列,甚至两者关系已难分彼此。因此,有人认为:要削弱美国,必须先瓦解以色列。
当下中东局势已非上世纪可比,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后,以色列面临着来自中东多方势力的巨大压力。 为求自保,以色列采取了极端强硬措施,不仅与伊朗对抗,甚至对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了攻击行动。
以色列如今已成为国际社会对立面的焦点,然而美国依然坚定支持,其国防部长公开声明: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
美国在亚太地区持续加剧军事活动,试图以亚太地区(包括台湾)换取中东地区的利益,并以此请求放过以色列。对此,我们能接受吗?
坚决不能!促成伊沙和解,签署中阿联合声明,以及促成巴勒斯坦十四个组织签署【北京宣言】的功绩不容忽视。岂能因小利而牺牲大局,重蹈苏联覆辙?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矢志探索星辰大海……
因此,中美竞争愈发激烈,中国更需积极参与中东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避免重蹈覆辙,像苏联那样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历史责任。
其次,中东地区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区域。
如同二战分别在欧洲和亚洲爆发一样,当今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呈现两大主战场:其一,俄乌冲突正深刻地影响着乌克兰;其二,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同样是这场大变局的关键焦点。
中东局势至关重要,因为俄乌冲突的影响主要限于欧洲,而中东的变动则关乎全球格局的演变,这您能理解吗?
简而言之,俄乌冲突实质上是俄罗斯与北约利益的直接对抗,而中东局势则牵涉到中、美、俄三国更广泛的全球战略利益博弈。这是因为俄罗斯作为大国,能够独立自主地维护自身利益;反观中东,由于缺乏类似的大国力量,各方势力只能通过代理人战争来争夺影响力。
中国倡导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正是解决中东地区百年乱局的关键。中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持续动荡,其根源在于缺乏区域性大国发挥主导作用,各方势力纷纷沦为代理人,互相角力。中国提出的多极化战略,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多极化一旦实现,意味着美国单极霸权的终结。苏联在中东屡屡算计,却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其根源在于试图维持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自毁。因此,中国必然坚持推进中东地区的多极化进程。
苏联的教训必须汲取,中美战略竞争越激烈,越需战略性地关注中东,在那里瓦解美国霸权的收益远超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