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看了一眼立体地形图,我就知道印度不配成为中国的对手

2024-10-15军情

打仗的时候,咱们得在第一时间把高地给占了。

谁把高地拿下了,谁就能有很大的军事优势,可以在高地上设阵地,等着对手过来送死,自己还能以逸待劳。

而另一方就得拼命攻打高地,得付出惨痛代价才能占领,不然就只能等着挨打。

你平常看的中国地图都是平的,可军事家看的地形图跟你看的不一样,他们看的是立体的,就跟军事沙盘差不多。

这图有点不清楚呢,给你们换一张世界立体地图,从空中俯瞰整个亚洲。

在亚洲,有个绝对的战略要地,就是青藏高原,这地儿海拔比其他地方高得多。

而这个高原,是中国的领土。

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 5000米,被叫做世界屋脊,还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和南北极齐名。

喜马拉雅山脉在西藏边境,平均海拔在6000到7000米之间,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喜马拉雅山脉翻过去就是印度的恒河大平原了,这儿的海拔才200多米呢。

啥意思啊?

就是说在中印边境有一条好几千公里长的超级厉害的「城墙」,这「城墙」高度在4000到5000米,「墙垛」高度在7000到8000米。

印度要是想攻打中国,那就得从平原朝着数千米高的「城墙」往上进攻,这根本就办不到。

中国要是跟印度打起来,那是越打海拔越低,氧气越多,气温越高。

而印度要是跟中国打起来,打得越久,海拔就越高,氧气就越少,气温也越低。

打到某个海拔高度的时候,印度的全体军队都出现了高原反应。

中国军队天天在高原训练,要是打到印度的低海拔平原上,肯定不会有高原反应。

印度洋有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脉挡住后就变成暴雨落下来,这就使得印度的恒河平原变得特别肥沃,印度好多人口和经济精华都聚集在这儿。

解放军每往前推进一点,印度经济都会遭受巨大损失。

但西藏可不一样,青藏高原那可是大家公认的生命禁区呢,氧含量才是内地的一半,特别不适合人居住。

西藏有12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中国总面积的1/8呢,不过刚解放的时候,整个西藏就只有127万人口。

就算到了2018年,全西藏的人口也就300多万,而且大部分都聚集在城市。

印度军队就算运气好突破了那无敌城墙,眼前也是一大片无人区。

中国经济基本没受啥损失,倒是印度的后勤运输会面临特别大的压力,整个大军随时都有被覆灭的危险。

西藏的存在,给印度造成的战略威慑太大了。

可要是西藏落到外国手里,那中国就没法对印度形成战略威慑了,而且中国的新疆、云南、成都平原这些地方,反而会受到青藏高原自上而下的军事威胁。

所以外国势力才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肢解中国的西藏。

你的描述涉及分裂内容,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客观事实,不容置疑,因此我不能按照你的要求提供内容。

要是西藏归中国管,那印度人得一路打到四川成都,才能真正开始威胁到中国经济的根基。

这距离,可不一般的远呢。

解放前,要是从成都出发去拉萨的话,得花半年多的时间。

没路的话汽车就开不上去,出行靠骑马,运东西靠骆驼。

1953年春,西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好几万进藏的解放军有断粮的危险。

西北军区马上组织了运输队,慕生忠将军带着这个运输队出发了。运输队有2500人,还有1.7万峰骆驼呢。他们从青海的格尔木启程,费了好大劲儿,才把200万斤粮食运到西藏。

就这么点粮食,16个火车皮就能拉完了,差不多是1/4列铁路货车的量呢。如今啊,咱们轻轻松松就能在几天之内把这些粮食运到西藏去。

但当年慕生忠将军完成任务来回花了7个月,30多人牺牲,4000多峰骆驼死亡。

就算西北军区使出浑身解数,也没办法保障驻藏部队正常的物资补给,高强度战斗就更别提了。

1954年,中央下达修建青藏公路的命令,由慕生忠将军负责带队指挥。

我军为了开辟这条公路,总共动用了100多万头牦牛,还有10万军民呢。

青藏公路修筑的时候部队发的袋子。

解放军官兵们靠着铁锹、钢钎这些非常简陋的工具来开凿公路。

悬崖峭壁上还有好多路得修呢。

高原反应、自然灾害、施工意外,这些都时刻威胁着筑路大军,3000多名战士和工人因此献出了生命。

慕生忠将军在条件特别恶劣的情况下,只用了7个月零4天就把青海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运输线打通了,这让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宣告结束。

从青海的格尔木走到拉萨,靠两条腿走一趟差不多得7个月呢。这么短时间修出来的公路,就是为了让西藏有交通,从没有变到有。

质量嘛,想也能知道是啥样了。

说是公路,实际上就是条农村的土路。

青藏线平均每小时只能走20公里,路上到处都是坑洼。

而且自然灾害老是发生,交通就总是中断。

这几十年来,这条公路一直是断了就修,修了又断,在改革开放之前,一年当中有150多天都是断通的状态。

慕生忠将军修青藏公路只用了7个月,可中国花了整整50年才把青藏公路改造升级好,让它达到全程二级公路的标准,运输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青藏公路在1954年就通车了。刚通车的时候,它的运输能力特别弱,不过再弱也比骆驼强多了。有了这条公路,我军就能给驻藏部队提供充足的补给了。物资就这么慢慢积攒起来,到了1962年,我军就发动了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

打了大胜仗之后,我们把藏南放弃了。

中国跟印度存在领土纠纷,主要是两块地方,一个是藏南,另一个是阿克赛钦。

1962年的时候,印度老是来挑衅咱们。那咱可不能忍啊,于是我军就开展了对印自卫反击战。这一战,把印度军队打得很惨,咱们不但把之前的领土全都收回来了,还一路打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呢。

但在取得大胜之后,我军却主动往后撤了20里,把藏南地区让给印度了,就只保住了阿克赛钦地区。

藏南大概9万平方公里,那是一片特别肥沃的土地,被叫做「西藏小江南」呢。

印度洋暖湿气流让藏南的年降雨量能达到9000毫米,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

年降雨量9000毫米是啥意思呢?

长江老是发大洪水,可实际上长江流域那地方,年降雨量也就400到1600毫米。

长江最湿润的地方,年降雨量也就1600毫米,就算是海南岛,年均降雨量也不过1639毫米。

西藏旁边的新疆,地形高差跟藏南差不多,可年降雨量就150毫米。

藏南在喜马拉雅山的南边,海拔从6000多米急剧下降到500米。

喜马拉雅山北坡的坡度跟南坡比起来,要缓得多。

我军往藏南运送物资,得先把物资从内地运到西藏,然后翻过喜马拉雅山脉送到藏南去。

藏南的运输道路,夏天暴雨一下就断了,冬天大雪一封山也走不了,一年就10月和11月这俩月能走。

印度那边靠着大平原,能凭借10亿人的力量不断提供兵员和物资。

在军事方面,藏南根本就守不住,哪怕解放军再善战也不行。

阿克赛钦可不一样,它海拔有4000米呢,虽然就是一片荒地,可这地方易守难攻,被咱们的军队稳稳地占着呢。

藏南挺肥沃的,不过战略意义不咋大。阿克赛钦呢,虽然很荒凉,可战略意义超级大,这块地方能够同时连接新疆、西藏和克什米尔。

阿克赛钦要是出兵的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就只有400公里,这就像一把剑悬在印度头顶呢,绝对是战略要地。

加勒万河谷上次和印度发生了冲突,这个加勒万河谷就在阿克赛钦。

在藏南那块儿,当年麦克马洪不是很了解西藏的地理情况。他在地图上划线的时候,有个叫墨脱的地方,线没按照喜马拉雅山的山脊线来划。

墨脱县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它就像我国扎在印度大平原上的一颗钉子,以前收复藏南的时候,部队就是从墨脱县出发的。

哪怕照着麦克马洪线的划分,墨脱也都是中国的,所以印度只能忍受这块像钉子一样(插在自己地盘上)的地方存在。

有墨脱在,中国在藏南地区就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地势上居高临下。

只要物资足够,藏南随时能被收复。

平面图可能让大家看了没什么感觉,那就看看立面示意图吧,这样你就能知道墨脱的军事意义有多重要了。

不少人对藏南物资运输的艰难程度没多少概念,甚至觉得藏南就在西藏的南边,这两地之间是平平整整的,大部队一下子就能到达。

我今儿个先跟你们说啊,墨脱那儿的物资运输可难了。

要是物资要运到藏南,那就得先到墨脱。

墨脱县的北边有南迦巴瓦峰,这峰海拔7782米呢。墨脱县南边最低的地方海拔就只有几百米,它的平均海拔是1200米,一年的降雨量能达到4000毫米。

夏季一下暴雨路就断了,冬季雪大了就封山。

1961年10月的时候,中国就对墨脱公路展开勘测工作了。可是呢,就连对印自卫反击战都打完了,这条公路还是没开始动工修建。那墨脱的物资都是靠人背、马驮,就这么艰难地运进去的。

1975年7月的时候,勘测了14年之久后,墨脱公路总算开工了。

修了又毁,毁了再修。

施工进行了6年,有34人牺牲,差不多一百人受重伤,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981年的时候,西藏交通厅依据实际情况,不再修建墨脱公路了。

筑路军人们千辛万苦修的路,就扎木大桥和从扎木往前24公里的路还能使用,剩下的都被自然灾害给毁了。

90年代的时候,施工方式改进之后,墨脱公路项目又重新启动了。

1993年9月,墨脱县城终于首次通了车,有几辆汽车挂着红彩开进去了。

墨脱人常年与世隔绝,第一次见到这种「会跑的怪物」。

但到了第二天,墨脱公路就让泥石流给毁了,开进去报喜的车,再也没能开出来。

1995年之后,墨脱分季分段通车也很勉强,一年里通车时间最多也就2到3个月。

其他时候,都在处理断路和进行抢修中度过。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程技术又一次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工程师们打算以修隧道的方式硬穿过嘎隆拉雪山,这样就能不受大雪封山的影响了。

2013年10月,扎墨公路通车了。这一下子就把墨脱县一年的通车时间增加到了8个月呢,墨脱县的物资运输能力因此大大提高,西藏军区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但就一条公路,它运输物资的能力,应付一场小规模战斗还行,要是在大国之间的较量里,那可就差得远了。

要把物资运进藏南就更困难了。

更何况,我们到2013年才有了这条公路呢。

1962年的时候,中国要是在藏南跟印度耗下去的话。

不管是打输了还是打赢了,都会输。

物资根本就运不进去,才导致了这一切。

藏南的达旺地区可是西藏六代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呢,可咱们却不得不撤出来。

一旦过了11月,大雪就会铺天盖地,把我军的后路切断,到时候印度方面就能毫无顾忌地以多打少了。

再待着不动,就没机会走了。

毛主席在香山会议上把1962年自卫反击战的目的说得很明白:「起码要保证三十年的和平」。

这个目的圆满达成了。

但要是物资能毫无阻碍地运进藏南,咱们根本就不会撤。

1962年的时候,中国要维持好几万驻藏部队正常的补给就已经特别艰难了,更不要说要是在藏南开战得消耗多少了。

中印边界解放军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物资投放能力的强弱。

要是想提高对藏南的物资投放能力,就得先提升对西藏的物资投放能力。

毕竟要是物资连西藏都送不进去,就更别说送到藏南了。

青藏公路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路又远,还破旧。

从这一个山头到那一个山头,得绕好多弯呢。

时速慢,运载能力差,还老是因为地质灾害中断。

早在1958年,中央就下达命令让铁道兵部队去修青藏铁路,这铁路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那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可是在青藏高原修铁路,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铁路运输能力比公路强多了,不过它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也比公路高得多。

公路沉降了一点,有个洞,开慢点还能凑合着走。

可是这一整条铁路线啊,只要有一个地方出毛病,那这全线就都断了。

青藏高原上到处都是冻土层,最厚的地方能达到500米呢。

青藏高原的冻土层和俄罗斯等永冻区不同,它处于冻融临界点,会时而冻结,时而融化。

冬天的时候硬邦邦的,跟冰块似的,夏天的时候又软乎乎的,就像烂泥一样,特别难对付。

不少外国专家觉得,要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修铁路,这几乎是办不到的事儿。

全世界就这么一块高原冻土,特别特殊,连个能参照的国家都没有,所有的都得自己去摸索。

中国搞科研搞了半个世纪,终于把在冻土上修铁路的技术秘密给攻克了。

2006年7月1日,让人们盼望了半个世纪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

在它旁边的,是为西藏运输物资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的青藏公路。

青藏铁路被叫做「天路」,它是中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在2013年9月被选入「……」。

如今的中国人,要去拉萨可太容易了,跟以前的千难万险比起来,这都不叫事儿。

这条铁路使西藏的经济有了提升,解放军投放物资的能力也有了巨大飞跃。

印度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有了青藏铁路以后,西藏就再也不存在物资运输方面的压力了。

2013年的时候,墨脱公路就已经修好了。听说是还在研究一种全是桥梁加上隧道的形式呢,要是肯下大本钱的话,理论上墨脱全年都能通车了。

这些年来,基建狂魔积累的技术,让西藏军区在物资方面再也没压力了。

把这个枷锁的限制解除以后,西藏的军事战略意义可就非常非常大了。

西藏属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只要随便找个地方设置阵地,就能对印度构成高地方面的优势。

几十处阵地,每个的威胁程度都跟高地差不多。

印度军队就算是伤亡惨重地突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封锁,也会被无人区给死死困住。

把桥梁一炸,铁路一断,印度军队就又没辙了。

中国和印度要是打起来,打赢了那就是胜利,就算打输了也不算是输。

印度要是跟中国打,打输了就得亡国,打赢了那也不算是赢。

这是非常大的战略优势。

西藏就如同兵法里讲的那种进能攻、退能守,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地方。

更不用说在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相当的时候,印度军队压根就攻不破那道无敌的城墙。

所以在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一直没把印度当作对手,重视的只有苏联和美国。

军事方面,印度的地形特别差,完全就是个只能被动挨打的状况。

要是经济和军队战斗力都比不上中国,印度哪有资格做中国的战略对手啊。

印度自己心里也清楚得很,所以在边境制造摩擦,纯粹就是为了把疫情责任给转移开,顺便转移国内矛盾。

事情要是闹大了,印度肯定第一个认怂,主动把事态缩小。

以前限制西藏解放军后勤运输能力的因素,现在已经有了数百倍的提升。

解放军能把西藏的绝对地形优势发挥到极致。

本来就比印度人能打,现在还占着地利,让印度人自己往上冲来送死。

这完全就是单方面碾压啊。

看过立体地形图的人,都不会觉得印度配做中国的对手。

印度确实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