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韩将领回忆金城战役:总统颜面扫地,前线作战将领都被打傻了

2024-07-11军情

在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双方都非常渴望停战,「联合国军」特别对中朝军队的坑道战术束手无策。

到了1953年,中朝的坑道防线系统已延展到一千一百公里长,深达二十到三十公里,复杂地布置在朝鲜半岛的中部,为北朝鲜构筑了坚不可破的防御。

至1953年3月,朝鲜志愿军的兵力也达到了顶峰,数量为一百三十五万人,已经超过了国内的军队数量。

这么多的精兵强将部署在朝鲜半岛上,美军根本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志愿军构建的坑道非常坚固,厚度通常在三十到五十米之间,美军的炸弹也无法将其摧毁,且坑道拥有多个出口,满足了防空、防化、防毒等多重需求。

随着坑道工事的完成,志愿军的防御位置日渐坚固,之前美军平均发射四十到六十发炮弹就能杀伤一名中国士兵,到了1952年1月后,美军平均需要发射六百六十发炮弹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日本军事专家研究过志愿军的坑道防线后得出结论:「中朝军的阵地坚固到连勇将也不敢轻易动手。」(出自【决战朝鲜】 李峰 著)

日本专家的结论得到了验证,因为「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确实不敢轻举妄动。

美军军事分析人员在研究过志愿军的坑道防御后,评估了全面进攻的伤亡预期,报告给「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全面进攻将导致二十万人的伤亡。

这种伤亡是美军无法承受的,李奇微也因此未敢批准全面进攻的计划。

美军将领范弗利特在上甘岭战役中大量使用炮火试图覆盖整个战场,结果却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甚至使「范弗利特弹药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

双方虽然强大,但志愿军因海空力量薄弱,无法实施大规模远程围剿战术,所以1953年才开始实质性的停战谈判。

到了1953年6月,双方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达成了最后的协议。

当停战谈判即将实现时,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感到了威胁,因为他清楚自己无法独自对抗志愿军,急切希望美军继续战斗。李承晚于1953年6月8日命令韩国谈判代表退出谈判,使美国极为不满,并在最后的签字环节紧急找了泰国将军代替。

1953年6月9日,李承晚还组织了约十万学生和市民在汉城举行大规模反对停战的示威游行,游行者甚至向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投掷石头。

韩国国会也通过了一项反对停战的决议,韩国谈判代表强调,停战协议必须包含中国军队在停战前撤退的条款。

除了这些举措外,李承晚还在没有通知任何一方的情况下,于1953年6月18日单方面释放了2.7万名朝鲜战俘,这一行为极大地破坏了和谈进程。

美国人对李承晚的行为感到极度失望,美军187空降团甚至被从日本调到汉城,准备在必要时对李承晚采取措施。

由于李承晚的激进行为,志愿军暂停了原定在6月的停战,将其推迟到7月,并决定通过武力打压韩国。

1953年6月19日,毛泽东指示谈判代表,必须有实质行动来应对这种情况,向敌方施加压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掌握主动权。

随后,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的最后一次战役中发起了金城战役。

1953年7月13日晚上21时,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第24军的三个作战集团在金城南部战线上发动了同步攻击。

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使用了1100多门火炮进行激烈的炮击,这是自志愿军入朝以来使用火炮数量最多、消耗弹药最多的一次行动。

此外,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二十一师也参与了战斗,将敌军的阵地化为一片火海。

「喀秋莎」火箭炮,即BM-13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轮式车载火箭炮系统,可装载16枚固体燃料火箭弹,射程可达8.5公里。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其日记中描述这种武器的威力:「我们的喀秋莎火箭炮21师连续发射了两轮齐射,其他炮种也在进行火力覆盖,打击结束后,敌阵地变成了火海,天空和地面的烟尘都染上了红色……」

金城战役成为了志愿军在炮火上超过敌人的一次重要战役,让美国和韩国意识到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已经极为先进,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二战苏德战场的强大火力。

战役的主要目标是韩国军队,韩军的精锐部队「白虎团」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团长崔喜寅被击毙,团旗被志愿军缴获。

金城战役的突发和激烈程度让韩军措手不及,前线的韩军将领无法理解志愿军的真实意图。时任韩国陆军参谋长白善烨在其回忆录【最寒冷的冬天II: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中回忆:「当天,中国志愿军在21个地点同时对我军发动攻击……我军撤至金城川以南,各师遭受重大损失,我试图从各团团长和各师参谋长处了解情况,但他们对敌军的真实意图一无所知。」

1953年7月16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与「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飞抵前线,召开了一次高级军官会议,决定进行反扑。

当天下午开始,美军和韩军联合发起反攻,参与部队包括美军第3师以及韩军第5、第7、第9、第11师和第3、第6、第8师的余部。

尽管敌军的反攻十分激烈,志愿军却守住了大部分已占据的阵地。

金城战役持续了15天,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当天胜利结束。此役中,志愿军扩大了16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重创了韩国军的四个师,共歼敌五万三千余人。

这场战役给李承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没预料到志愿军在停战前夕会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势,也没想到韩军竟如此不堪一击。李承晚在查阅战报后深感屈辱,韩国陆军参谋长白善烨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李承晚总统在得知战役结果后,感到脸面无光,……中国志愿军7月中旬的这场攻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自白善烨的回忆录【最寒冷的冬天II: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

这场战役也使美国人更加确信停战的必要性,他们意识到战胜志愿军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军情报显示,弹药的大量消耗表明中朝军队的后勤补给能力已大幅提升,短期内的攻击能力也得到了实战证明。

美军的分析没有错,志愿军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方面,都已实现巨大提升。因此,朝鲜战争停战后,彭德怀略感遗憾地说:「当时我方的战场组织刚刚就绪,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给敌人以更大的打击,有些可惜……美国人现在选择停战是明智的,不然把他们统统赶到临津江喂王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