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台风行动失利后接过陆军总司令一职,在不少战役中直接指挥。如果他信任并放权给曼施坦因,结果如何?
这确实是个难题。尽管曼施坦因才华横溢,但在全局把控上未必能如愿。 若希特勒放手让曼施坦因主导,是否能扭转局势?这一选择对于希特勒而言极为艰难。
曼施坦因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能否在整体战略上有所突破则难以预料。这很可能不会改变战局,甚至可能导致更糟的结果。
1941年初,曼施坦因仅是第56装甲军的指挥官,在北方集团军群服务。 到了当年九月,希特勒命令他前往克里米亚,指挥第十一集团军。
为了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曼施坦因在1942年调集了东线大部分空军和上千门重炮进行轰炸。
会战结束后,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留在哈尔科夫等待曼施坦因完成其他任务。曼施坦因则转战北方,准备攻克列宁格勒。
1942年底,德军第六集团军在包围中苦苦挣扎。曼施坦因接手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尝试解救,但此时局势已无法挽回,救援也难以成功。
曼施坦因于1943年成为东线关键人物。这一年他表现卓越,也有些不如意。他成功是因为希特勒的信任减少,亲自干涉指挥的次数少了。
而在前一年,希特勒频繁插手,如撤换博克和李斯特。第六集团军更是直接由希特勒亲自指挥。 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依旧取得了显著战果。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在没有过多干预下,依然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相比之下,1942年希特勒的过度介入反而影响了军队的灵活性和效率。
曼施坦因在1943年参与三次大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和右岸乌克兰战役。这些战斗中,他成功杀伤苏军三百多万人,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不过,批评他的理由是,苏联在1944年4月夺回了乌克兰。赫鲁晓夫可以立即从那里调集八十万军队,并强制征召四五百万人补充兵力。这显示曼施坦因低估了苏联的动员能力。
曼施坦因若为东线总指挥,希特勒绝不同意。一战时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后失望至极,1917年将权力交予大总参谋部,实际上已无实权。希特勒不想重蹈覆辙,避免军官团架空他。
希特勒不会让曼施坦因掌控东线指挥。一战中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登、索姆河会战后丧失信心,在1917年将大权交给总参谋部,自己被边缘化。希特勒不想历史重演,坚决不让曼施坦因等军官团体势凌驾于他之上。
希特勒即使信任曼施坦因,让他负责东线指挥,也未必合适。因为即便希特勒大度,戈林在空军野战师事件中就已显示矛盾。
希特勒亲自干预,戈林勉强同意用冗余人员组建二十个空军野战师,但依旧不配合陆军编制,划为空军编制。如果让曼施坦因处理,他能搞定吗?
在二战中,希特勒与德军高层并非纯粹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基于合作关系。1941年夏季行动前,他多次确认士兵是否配备了冬装,但前线将领称已发放。
为了确保这一点,还特意找了两位全副武装的士兵返回狼穴展示。而「蓝色方案」中希特勒要求为仆从军配备反坦克炮,陆军却拖延不办,导致战斗失利。 在战争期间,希特勒与德军高层的合作关系并非简单服从。
例如,在1941年的台风行动前,希特勒多次询问前线士兵是否已得到冬装,尽管高级将领们表示已经发放,甚至安排士兵回狼穴验证。
而在蓝色计划中,他要求为仆从国军队提供反坦克炮,但却迟迟未执行,最终导致战役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