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穿插战术称得上是一绝,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吃了大亏。
如果说,在第一次战役中,美军是吃了志愿军突然袭击的亏,那么,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的穿插战术确确实实地给美军上了一堂生动军事课。
所谓穿插战术,是指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是进攻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战法本来是各国军事领域里面的常见科目,每个上过军事院校的军官们都应该熟知并会运用。但是这种战法对于战士们的要求极高,不仅担负的任务艰巨,而是还要面临着腹背受敌,边插边打,边打边插,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反包围,这恐怕也只是志愿军战士能够完成的艰巨任务吧。
举两个例子:
其一、三所里战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之所以会被称作是改变了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其原因就是志愿军的穿插部队,尤其是38军113师的敌后穿插阻挡住了美军一线部队和二线部队的连接处,切断了美第九军的退路,并英勇阻击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夹攻,大量地歼灭了敌军有生力量。使「联合国军」南北肉眼可见,可就是靠不上去。
从表面上看,113师在三所里进行的是一场阻击战,可这只是这次穿插作战的后半程,由此可见,穿插战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其二、水门桥之战
第二次战役西线有三所里,东线则有水门桥。在战役发起前,第九兵团派第58师穿插敌后,命令58师在发起进攻时,彻底炸断水门桥,把美陆战1师和美7师彻底封堵在水门桥以北地区,预计歼灭。
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寒冷异常,58师爬冰卧雪,完成了穿插任务,并在第九兵团发起进攻时三次炸毁了水门桥。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工业实力太强,竟然派空军空投了建桥物资,美陆战1师和美7师就有可能被彻底歼灭在长津湖地区。而志愿军九兵团也因非战斗减员太多(主要是冻伤),也无力再次进行追击,第二次战役恐怕就不是扭转战局这么简单的事情了,美国或许都会停战撤兵。
都说「慈不掌兵」,九兵团的减员数量如此之大,连一向对伤亡数字毫不动容的彭德怀都罕见的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可见九兵团此次穿插任务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战场上起到了作用是多么巨大。
第二次战役后,李奇微来到朝鲜接替了因车祸死亡的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可没等他反应过来,志愿军第三次战役随即展开。此时的「联合国军」在志愿军之前的打击下,完全已经丧失了抵抗的斗志,在稍作抵抗之后,便败下阵来。
李奇微也认识到,依靠这支完全丧失了斗志的军队来与志愿军作战,无疑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的是如何把这支军队撤下来。
就这样,第三次战役出现了罕见的一幕,一面是志愿军大范围的穿插迂回,想要彻底封堵死美军撤退的道路,一面是美军大范围的撤退,其撤退的速度远超进攻的速度。尤其是美军和大量逃往的难民聚集在汉江渡口的时候,如果志愿军的炮兵部队能够强行推进到此,那对美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李奇微是位善于总结的将军,他在仔细查阅第八集团军战场记录的时候,发现了志愿军的攻势始终不能保持长久,一般在持续攻击7~8天之后就会停止追击,这是个很反常的现象。再结合其他战场记录,李奇微发现,志愿军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后勤保障能力仅能维持7~8天作战,而这也是一名步兵所能携带的最大物资了。
针对志愿军的作战特点,李奇微把志愿军的战法命名为「礼拜攻势」。并制定了相应的战法,即「磁性战术」。
「磁性战术」并不新鲜,其实质就是逐渐拉长我志愿军的攻击距离,耗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待到志愿军到了攻击极限的时候,再反戈一击,利用以坦克为先导的快速部队向我志愿军后方进行大范围穿插迂回分割,占领我后方的战略要点,再进行反攻。
其实,在第三次战役末期,美军的战法已经初现端倪,可是,彭德怀审时度势,认为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已经连续进行了三次战役,战力已经处于极限,即使占领了汉城,也是美军主动放弃的,所以不顾北朝鲜最高领导层和苏联顾问的反对,停止了进攻,使美军的计划未能得逞。
就在双方休战期间,美军也在总结经验,在针对如何破解志愿军穿插战术的时候,美军认为,一是要有坚定的固守信念,二是要紧密衔接各部之间的缝隙,使志愿军的穿插失去条件,这或许是破解志愿军穿插战术的办法。
因此,在第四次战役的砥平里战役中,美军就是固守一点不动摇,利用其强大的火力阻挡志愿军的进攻,待到天亮之后,美军的大批轰炸机赶来助战,使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功亏一篑,损失惨重。而负责穿插的部队因为美军各部之间的衔接比较紧密,仅有少量部队穿插成功,在我大部队没有击破当面之敌的时候,少量部队的穿插成功对战役的总体意义不大。
在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和美军进行了一次最大范围的,互相反穿插作战。
战役开始时,志愿军攻势如潮,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美军在南北汉江的防线。在西线,负责穿插任务的60军已经前出约百里;在东线,负责穿插任务的12军31师已经前出百里以上,该师的91团穿插的距离最远,已经距离出发点约200里。
这本来是好事,可是随后发来的战报却让彭德怀高兴不起来。按照以往的惯例,穿插这么远的距离,意味着歼灭敌人的数量一定少不了,可是根据战报看,歼敌数量仅在两万余,这对于发动这样大的战役来讲,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彭德怀断定,这定是美军的圈套。随即,彭德怀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
就像彭德怀判断的那样,此次美军之所以在战役初期不堪一击,并不是战力弱,而是主动放弃一线阵地的结果,其目的就是诱敌深入,消耗志愿军本就不多的粮弹。现自开战,已经接近一月,志愿军虽然进行了小范围的补充,但连续作战一个月,战力已经接近极限,正是反攻的好机会。
因此,就在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不久,美军发起了反攻。5月23日,「联合国军」集中4个军13个师的兵力,实施全线反扑。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的"特遣队"为先导,在航空兵掩护下,主要沿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向北推进。
敌军反攻之迅猛是出乎志愿军高层意料的,这是自朝鲜战争开战以来,美军第一次动用如此之大的兵力来进行穿插战术。和我军的穿插全靠双脚不同,美军的穿插堪称「豪华版」。
而我军在久战之下,已经是粮弹两尽,虽然拼死抵抗,但仍然被美军突破了两汉江防线,这其中尤以穿插最远的60军180师和31师91团最为危险,已经被远远地阻隔在了敌后。
在很多军史材料中都认为,虽然志愿军总部在五次战役中指挥有一些问题,但60军和180师师首长在临机处置的时候的错误,更是不可原谅的。
笔者不是军事专家,但也曾经反复研究过当时发给180师的命令,笔者认为,180师之所以出现巨大的伤亡,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180师在本来可以撤离的时候,接到了继续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任务才是最终造成受到重大损失的原因。
正是因为有了180师在汉江南岸的拼死阻击,才保证了刚刚撤到北岸的第三兵团及其他部队安全撤离险地,180师7000余人的损失是为了其他部队能够安全脱险付出的。不然,如果美军的「特遣队」突破了汉江,沿着公路快速突进,对我进行大范围的穿插,第三兵团和其他所部在来不及建立第二道防线的情况下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因此,对180师的损失进行过多的批评是不合适的。
而且,美军的穿插部队行军速度很快。本来,在180师左翼的179师应该和180师连成一片,形成一片完整的防御阵地,可是因为179师的过早撤离,使得180师和179师之间露出了一块巨大的空隙,使得美军的穿插部队快速突进,对180师进行了反包围,这也是180师损失巨大的另一个原因。
在东线,美陆战1师和美 7师的穿插速度也很快,如果不是63军在铁原,58师在华川拼死抵挡住了美军的穿插部队,第九兵团也非常危险。这其中尤以58师华川阻击战最为惊险,他是在没有接到阻击命令的时候,发现美军穿插部队对我军会造成的危险而主动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的。
那么,对于美军这个快速突击的战法,志愿军就没有破解的办法了吗?
其实,在东线的63军和58师在阻击敌人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破解方法。
美军「特遣队」的优势在于快,那我们就让他快不起来。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美军突进的道路上挖大量的战壕,形成了网格化,把美军的坦克憋死在网格中出不去,然后成为了我军反坦克武器的靶子。
就这样,一个最原始的战术就破解了美军的所谓最高级的战法。虽然战场网格化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却成为了破解美军穿插战术的制胜法宝。美军没有能力像志愿军那样,能够靠两只脚完成穿插任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使用「特遣队」穿插的战术,既是它的首演,也是它的绝唱。志愿军在五次战役之后,认真反思了失利的原因,再也没有给美军施展穿插战术的任何机会。反观美军,也是畏惧于我志愿军的穿插战术,在战线的布置上更为紧凑,也没有给志愿军太多的穿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