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被视为地球上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承载着人类对太空的追求,所有在地球上提出的理论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实验来验证其真伪。
与此同时,宇航员也是全球最具风险的职业,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以来,已有22位航天员在执行太空任务过程中不幸遇难。
此外,在日常训练和发射前的试飞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航天员遭遇不幸牺牲。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布满了血与泪。
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宇航员们继续作为人类的先锋探索太空,共有450名宇航员成功进入太空,其中包括60位女性航天员。
女性航天员
关于女性是否适合担任宇航员的话题,早在全球启动航天计划时便引发了广泛讨论。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女性不适合成为宇航员。
在许多人看来,宇航员这一职业被视为一项需要体力的工作,要求具备足够的身体素质来完成太空任务。仅仅宇航服的重量就相当可观,这让男性在此方面显得更具优势。
然而,越是艰难,越会有人迎难而上。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搭乘东方6号宇宙飞船,独自一人踏上了太空之旅。
她成为了历史上首位女性宇航员,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70小时40分钟49秒,环绕地球48圈。捷列什科娃的成就鼓舞了众多女性投身于航天领域。
在她之后,多个国家的女宇航员陆续踏入太空,前苏联的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成为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性,而美国宇航员香农·卢西德以188天4小时14秒的飞行时长成为时间最长的女性宇航员。
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上的四名女性宇航员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2年,我国的航天员刘洋加入了神舟九号的飞行任务。
与航天员景海鹏和刘旺一道,她成功完成了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任务,成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员。
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二位踏入太空的女性。2021年,她再次乘坐神舟十二号前往太空。11月7日,王亚平身着「飞天」宇航服进行了太空行走,成为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女航天员。
从捷列什波娃到王亚平,近60年来,60位女性航天员不断努力,逐步探索宇宙。公众对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充满了兴趣,尤其对女性航天员的好奇更为浓厚。
由于飞船舱内布满了摄像头,人们对女宇航员如何维护自己在太空中的隐私问题尤其关注。针对公众的好奇与关切,曾参与航天任务的女性宇航员们以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解答这些疑问。
如何上厕所
关于上厕所的话题,许多人都非常关注。实际上,无论是男宇航员还是女宇航员,在镜头前都不会如厕。在飞船内部设有专门的卫生间,且与其他区域隔离,摄像机无法拍摄到那儿。
隐私权是每位公民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即使在太空中也难以改变。不同之处在于,男宇航员和女宇航员在如厕时使用的设备各不相同。
由于失重状态,任何物体都会漂浮。人类尿液中水分含量最高,因此如果在太空舱中以地球上的方式如厕,尿液可能会在舱内四散漂浮,稍有不慎就可能进入宇航员的嘴和鼻子,引发窒息危险。
为避免此类意外,航天员需要一种特殊工具来帮助自己如厕,这就是太空小便器。小便器顶部配备了一个漏斗,专门用于接收宇航员的尿液。
尿液通过密封导管与处理器连接,宇航员的尿液将被回收处理,转化为生活用水。鉴于男性和女性生理结构的差异,他们所使用的小便器也各有不同。
若需排除体内的粪便,男女航天员均可利用吸力马桶将其吸走。这些粪便将经过真空包装后,送入太空进行焚毁处理。
太空马桶配备了一台微型摄像头,放心,这并非用于拍摄宇航员的隐私,而是帮助宇航员在如厕时确认自己是否正确地坐在马桶上。
如果未正确对准或出现缝隙,必须立即进行调整,否则可能会导致排泄物泄漏,污染太空舱。宇航员有时需要连续执行任务,长达10多个小时无法如厕。
为确保宇航员的正常排泄,设计师们研发了一种「太空裤」,具备强力的吸收功能,可以有效收集宇航员的排泄物。这种太空裤均为专门定制,不必担心女宇航员穿着不合身的问题。
洗澡问题
其次就是女宇航员洗澡的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女性洗澡会用到比男性更多的水,可航天器的承载重量有限,携带的水够不够女宇航员使用?还有就是太空中怎么洗澡?
在太空中用水洗澡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水会形成水珠附着在人的身体和面部,过多的话很容易导致窒息。
美国曾在空间站进行过实验,设计出了一个全密封的淋浴间,水不会外泄。然而,宇航员在实际使用后反馈感觉非常糟糕,根本无法控制水流,清洗未能成功,反而被水「淹没」了。
因此,无论男女宇航员都不使用水洗澡,而是采用专门研发的湿纸巾清洁身体。由于航天舱内非常干净,没有尘埃,宇航员身上的污垢主要是皮肤产生的碎屑,简单擦拭即可。
这种湿纸巾含有消毒成分,温和且不刺激,可以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因此女宇航员的个人卫生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此外,宇航员有专门的空间进行清洁,避免了隐私的暴露。
若需洗头,同样不需要用水,设计师们研发出了一种免水洗的洗发水,只需涂抹在发丝上,就能形成一层膜。这种洗发水具有极高的黏性,不易分散。
因此无需担心它在舱内漂浮,只需用毛巾将其抹去,头发即可清洁。如果想要进行更深入的清洁,可以使用沐浴用的湿纸巾擦拭头发。
生理期
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女性宇航员来说尤为棘手,那就是在太空中遇到生理期时该如何应对。男女航天员之间的最大差异正体现在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
最开始,人们担心女性在生理期时上太空会面临辐射和失重对身体的伤害,因此限制了女宇航员的太空飞行。早期的女性航天员执行任务的时间通常较短。
为了避免在任务期间遭遇生理期,她们通常通过服用药物来调整生理周期,将生理期推迟至任务结束后。然而,随着女性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时间的延长,单纯依靠药物对女性的健康影响非常显著。
经过研究和女宇航员的实际实验发现,失重并未对女性的生理期造成影响。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设计师加入航空航天行业,她们为女性宇航员研发了专门应对生理期的产品。
例如,这次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将在太空中进行为期6个月的任务,期间将面临多次生理周期。然而,她无需担忧,因为神舟十二号的总设计师中有女性,她们为王亚平专门设计了应对生理期的设备和用品。
既然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不会影响女性的生理周期,自然也不会对女性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那些曾经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们,后来都顺利成为了母亲,所生的婴儿也都健康成长。
太空生活不仅为她们的人生增添了光辉,同时也并没有造成之前专家们所预估的危害。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早期科学家对于女性不适合进入太空的观点。
太空生活
女性宇航员同样有生活需求需要满足。例如,这次王亚平赴太空时,航天局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化妆包,然而考虑到太空任务的繁忙,她可能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化妆。
人们都很好奇,每次任务执行时,男女航天员是如何搭配的,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是如何休息的呢?航天员使用专门的睡袋进行睡眠。
平时睡袋会折叠整齐放好,睡觉时取出并固定在太空舱的墙壁上,不同的宇航员有各自的睡眠位置,因此无须担心互相看见。
宇航员在进入太空前会进行集体训练,彼此之间成为密切的战友,不会因在睡眠时看到对方而感到不安,他们具备极高的心理素质。
关于隐私方面的生活基本上都没有影响,那关于其他方面呢?比如吃饭和刷牙,这些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残渣和泡沫,宇航员如何克服呢?
宇航员的食品经过特别处理,采用真空包装在袋中,使用时只需打开一个小口,像吸果冻一样直接吸入。尽管宇航员的食品并不十分美味,但为了安全考虑,食物的原始口感和风味已经大为削弱。
此外,宇航员无法看到自己所食用的食物,失重状态会影响人的味觉,因此他们在某些时候完全无法判断自己所吃的是什么。更为不便的是,宇航员使用的是特制的高粘度固体牙膏。
他们无法用水漱口,刷完牙齿后只能将牙膏和口腔内的残留物一同吞下,想必这样的味道并不太令人愉快,但宇航员只能忍受这一切。
此外,他们的生活用水是经过处理的尿液,因此必须时时监控水的质量,每天都要进行微生物和病毒的检测,只有在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在繁忙的日常任务中,还需抽出时间进行这些检测,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十分艰辛。
艰苦训练
要成为女性宇航员,她们需经历严酷的训练。由于在进入太空后所有事务均需依靠宇航员自身处理,因此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必须极为出色。
她们在太空中不能生病,更不能出现眩晕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提高难度与强度,以应对太空中的突发状况。宇宙的严酷环境并不区分性别,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这使得女性航天员在训练时承受与男性相同的负荷。在进入太空后,男女宇航员彼此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共同完成任务,确保任务的成功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忍受宇宙辐射、失重导致的骨质疏松,以及狭窄的活动空间。宇航员的生活不仅艰辛,还极为单调,他们每天要重复同样的动作上百次,以形成肌肉记忆。种种因素都显示出,宇航员背后荣耀的沉重负担。
结语
在月球的哈德雷山上,静静矗立着一件小巧的铝质艺术品,它是月球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此件作品简洁无华,表面没有复杂的图案和色彩,仅刻有十四个名字。这是比利时艺术家保罗·范·霍伊东克亲手创作的纪念物。
上面雕刻的是在1971年之前,美国和苏联在航天飞行或训练过程中遇难的14位宇航员。这些牺牲者中,包含了人类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纪念碑由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送往月球,永远埋葬在哈德雷山上。这些宇航员未曾踏足月球,但正是由于他们的牺牲,才促成了后来的成功,月球登顶的伟大成就中有他们的一份贡献。
无论是女性航天员还是男性航天员,他们都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了显著贡献。也许关于他们在宇宙中的生活会成为我们日常的谈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份伟大超越了国界、种族和性别,向所有航天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