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抗日战争中,为什么日本的弹药似乎总是用不完?看完之后很心酸

2024-09-17军情

导言

在观看抗日电视剧时,我们常常注意到一个现象:为什么那些日本鬼子的子弹似乎总是用不完呢?

尽管这些剧作中常有虚构的情节,但上面提到的现象确实在当时真实存在,日本士兵完全不需要节约子弹。

与我军相比,不仅物资短缺,就连弹药也不足。在训练新兵射击时,他们使用的多是空枪,而即使他们上了战场,能获得的子弹数量也极为有限。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弹药储备如此充足呢?这让他们的子弹似乎总是用不完?

(早期的战争)

一、武器装备方面,敌方实力强于我方。

日本的军工厂建设和武器制造,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

众所周知,随着【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剥夺中国权益的条约的签署,日本从中国获取了近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其他经济利益。在掠夺完中国财富后,日本将其中85%的资金用于军费,到1937年,其军火工业和武器装备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在抗战开始后,日本已经达到了军火装备自给自足的水平。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时中日两国的武器产量:

1937年,日本制造了超过七百门火炮、三百多辆坦克和五万吨的舰船。

然而,回顾中国,以上提到的三项技术,一个也没有实现。

另外,中国的军工厂在子弹生产上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而相比之下,日本在1945年前八个月就制造了四万支枪。

由于自家工厂无法生产更多的弹药,中国士兵只能在战场上捡拾,这正如人们所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尽管这确实是一种补充弹药的方式,但捡到的数量远远不足以抵消实际消耗,根本无法满足战斗需要。

(日军的武器)

此外,这种「捡取」同样充满危险,因为日本人恰恰看穿了中国军队弹药匮乏的弱点,以此为基础设下陷阱。

捡起来?可能会掉入敌人的圈套。放着不管?战士们又没有子弹了。每当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日本兵的狡猾,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在物资紧缺与战斗需要的双重压力下,中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是何等艰难。

中国的弹药产量为何如此有限?一个原因可以追溯至当年清政府向日本等列强支付的大额赔款。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当时的中国仅能制造轻型武器。

(榴弹)

另一个原因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重型武器完全依赖于进口,这意味着如果那些国家停止向中国出售武器,中国军队将面临无枪可用、无弹可发的困境,确实应验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中国实际上无法提供足够的弹药进行作战,而日本却能不断地将武器和弹药输送到战场上。如此显著的武器装备差距,难道不正是「日本人的子弹似乎永远也用不完」吗?

二、1+1+1小于3

在一场战斗中,充足的弹药无疑会加快胜利的进程,但武器装备的安排以及战士之间的协作同样至关重要。

(近战)

我们必须承认,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就已察觉到不同战队之间配合的重要性。那时,日本紧跟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将海军与陆军进行结合,因此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仅如此,日本当时还强调了武器之间的协同配合,使得每把枪和每门炮都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我们来看看一个实例。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我军动用了40多门新制造的德式炮,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战争)

为了改变战局,日军迅速进行了战术调整,将多艘舰艇集中,同时运用舰上的大口径炮火,以及陆军和空军的配合,有效地压制了中方力量,真正实现了1+1+1>3的效果。

与此相比,中国虽然具备陆空协同、步炮协同等条件,但由于物资极度匮乏以及对德、美、苏制武器装备的生疏,导致战场上与这些武器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最终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

这正是1+1+1<3的原因。

武器的短缺, 再加上未能充分利用它们,我们的部队在面对日本人时感觉好像有源源不断的子弹供应,这并不奇怪,因为日本人拥有充足的弹药,并且擅长整合他们的武器。

(日本军队)

三、只携带20发子弹对付敌人。

要发现硬件的不足,必须关注软件方面的差异,即中日双方在兵力数量和质量上的比较。

我们先来分析抗战爆发后,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

当时,中国的常备军人数之少,只有170多万,而日本则有448万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双方在兵力上差距明显。

这里所提到的质量是指士兵的文化素养和战斗训练水平,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在这方面确实不及日本。

(枪械)

当时,日本实施了一项强制性法律,规定17岁至40岁的男性必须接受服役,并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

与日本士兵相比,中国战士的文化素质较低。很多战士都是文盲。据统计,到1936年底,完成高中教育或具备同等知识水平的战士仅有1.7万余人,而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更是不足一千人。

很多士兵识字能力不足,连花名册都无法正确点名,更不用说研究战术和制定战略了。他们在战斗中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勇气和蛮力。

让我们设想一下,当充满斗志的中军与训练有佳、阴险狡诈的日本士兵对峙时,结果会如何呢?或许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如果考虑到中军的每名士兵仅配备了20发子弹,而日本方面则有百发子弹,这样一来又会怎样呢?

确实,由于物资极度短缺,中军战士所能发放的子弹数量非常有限,更不用提在日常训练中,战士们只能使用空弹来练习枪法,这样的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日本,在当时的规定中,新兵入伍后每月必须进行实际射击的子弹数量超过一百发。因此,这些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的射击精度自然要优于其他部队,更何况他们还被配备了数百发子弹。

战术上的不足以及单兵物资配置的巨大差异,使得我军士兵在战场上只能被动射击,而日本士兵则毫无顾虑,可以随意开火、发射炮弹。渐渐地,人们开始觉得「日本的子弹似乎永远用不尽」。

提到这些,日本的子弹真的能永远用不完吗?虽然这显然是夸张,但它反映了我军在物资和战斗力上存在的问题。

即使日军制造再多的子弹,海陆空力量协同作战,士兵训练得再出色又能怎样?就算开局如同地狱,我军依然能够逆流而上。让我们向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