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开始,国际局势的变化就超过了许多人的意料之外,颇有一种「百年未见之变局」的感觉。
事实上,这种感觉是没有错误的,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世界就进入到了动荡状态,而西方国家在俄乌战争问题上的态度,也导致了战争正处于不断升级的状态下,世界自冷战后再一次逼近了战争的边缘。
不少人应该都还记得,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南太平洋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这是我国时隔44年后的首次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验,这次试验并非是某种心血来潮,而中国政府感受到了一丝危险,所以不得不采取这一行动 。
被质疑的中国核威慑
一个被很多人不理解的真相是,尽管中国拥有强大的核武库和洲际弹道导弹,但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于不相信中国拥有完整且强大的核威慑能力。
一个完整的核威慑能力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即同时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 。
在冷战时代,美、苏、英、法基于冷战的国防需求,以及自身强大的科研能力,所以构筑了完整的三位一体,而且经历过多次的核试验。
比如说,美国仅洲际弹道导弹就进行过三百多次试验,其中失败次数是15次,剩下的全部成功。
而苏联在冷战时期也进行过大量核试验,比如说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6日所进行的「河马二号」演习行动中,苏联的一艘战略核潜艇14秒的间隔连续发射了16洲际弹道导弹。
换句话说,在冷战美苏对峙的大环境下,五常中的四个都曾进行过大量的核试验,其中不乏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和大规模核战演习。
在冷战环境下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对彼此的核三位一体打击能力都心知肚明,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即便是到了冷战后的当下,俄罗斯和美国的核威慑能力是不存在被人质疑的可能性的,就算是如今仅剩下战略核潜艇的而英法,也不曾被人质疑其所拥有的核威慑能力。
但相较之下,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一直饱受外界质疑。
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而第一次空爆试验则是1965年5月14日,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初步的核武器实战化能力,配合1969年服役的轰-6战略轰炸机,我国的核威慑能力初步形成。
可中国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的服役时间却是1981年,而首次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则是1980年5月18日。
中国核潜艇的发展也不容乐观,比如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091型的服役时间是1974年,而第一款战略核潜艇则是在1983年8月1日。
与美、苏、英、法四国相比,中国的三位一体能力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与其他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而在我国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之后,又因为不似西方国家和苏联/俄罗斯那样高调进行战时,因此外界并不清楚我们的真实实力 。
这导致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三位一体能力饱受外界质疑,比如说东风-31被视为白杨的拙劣仿制品,而东风-41则被国外视为不存在的杜撰。
俄罗斯的前车之鉴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外界对中国军事能力,尤其是三位一体能力的低估是存在好处的。
这意味着他们会长期错判中国的军事能力,在战时很可能因此吃大亏。
但对于国家而言,一件事是不能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的,如果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中国长期被西方集团低估,就成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会在错误的判断下频繁的对中国发起挑衅,而这是中国所不希望看到的。
这样的例子是否存在呢?答案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乌战争的爆发。
虽然乌克兰冲突自2014年就爆发了,但西方集团是以此作为北约东扩的契机,从未考虑过会因此爆发一场冷战结束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为惨烈的战争,而且是爆发在欧洲的土地上,并将整个西方集团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究其原因,就在于西方长期对俄罗斯实力的误判,从导致他们产生了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说,俄乌战争演变到这一局面的原因和俄罗斯长久以来对北约东扩的忍让有关,但俄罗斯的实力被严重误判也是个关键因素 。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就未曾走出经济低迷这一问题,这也导致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下降。
在2008年的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里,俄罗斯军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暴露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俄罗斯海陆空三军配合失调,通信、指挥与控制系统表现差劲等等。
尽管俄罗斯最终赢得了战争,可西方国家也因此看低了俄罗斯一头,毕竟如果俄罗斯对付一个格鲁吉亚都是靠体量才能取胜,那你又如何能与北约相抗衡呢?
正因如此,08年后北约的东扩行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俄罗斯交好的东欧国家纷纷出现了颜色革命,一个个都转投到了北约阵营。
2014年的乌克兰之春只是其中一个案例罢了,如果不是俄罗斯出手及时,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险些在2020年被西方策划的颜色革命干掉。
可以说,俄乌战争实际上是北约东扩的结果,被西方集团看轻了势力的俄罗斯,已经被北约逼到了墙角,如果任由乌克兰也变成北约成员国,那么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将再无任何缓冲地带,这对于俄罗斯的国防安全是重大威胁。
故此,俄罗斯必须奋起反击,必须通过战争重新赢得缓冲地带。否则,下一个发生颜色革命,将被颠覆和肢解的就是俄罗斯了。
嗅到危险的中国
俄罗斯的前车之鉴对于中国是宝贵的,因为中国也曾经面临同样的危险。
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海牙国际法庭否认了中国的九段线,并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不存在「历史性所有权」。
这一裁决本质上是荒唐的,但在当时却几乎要为此发生战争——美国两个航母打击群开进了南海海域,企图逼迫中国接受仲裁结果,而中国则调动了海军的全部舰队予以应对,并且几乎动员了国内全部的军事力量。
这场中美南海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美国眼见局面已经出现中美全面战争的风险,加之没有击败中国的把握而被迫撤退,南海仲裁案不了了之 。
这是自冷战结束后,中国最接近战争爆发的一刻,也给中国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2016年的中美南海对峙后,中国的军事建设开始加速,对南海的控制力度也大幅度提升,其原因都是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防能力,以免发生同类事件。
可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在近几年飞速提升,可中国的军事实力仍旧是被外界质疑和轻视的。
处于经济衰退状态的美国在近几年实际是处于战略收缩,可即便如此美国都不会减少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甚至进一步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并且不断在中国周边海域惹是生非,企图在中国周边制造如俄乌战争一样的局部战争来打断中国的发展。
而在中国进行洲际弹道导弹的全射程试验前,俄罗斯也进行了一次洲际弹道导弹的测试,可结果却是萨尔马特发射失败。
俄罗斯希望以此震慑西方集团,结果反倒是让人看了笑话,这可能会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变得更加胆大妄为。
不要认为萨尔马特发射失败仅仅是对俄罗斯有影响,这一事件同样也对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影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一向看轻中国的核威慑能力,俄罗斯的失败很可能让他们也一并看轻中国,可能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行动更为胆大妄为 。
这便是2024年9月25日的东风-31 AG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验的原因了。
东风-31 AG导弹发射后经过菲律宾和关岛,最终落点是法属马克萨斯群岛附近,射程高达12000公里。
这是中国对美国的回应,如果东风-31 AG在中国东北发射,那么导弹足以攻击到美国本土,导弹之所以要经过菲律宾和关岛,以及最后落点是在法属马克萨斯群岛,这都是对美国及西方集团的回应。
一次轰轰烈烈的回应,有助于让以美国的西方集团头脑冷静下来,使其在推行所谓亚太战略前,先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与中国为敌 。
结语
目前来看,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验的结果是不错的,对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是一次有力的震慑。
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并没有放弃军事冒进和挑衅,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对象是俄罗斯。
北约在10月14日已经正式进行了年度核演习,代号「坚定正午」,演习的大部分环节都在距离俄罗斯200公里的的北海(位于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间的海域) 。
虽然北约宣称不会携带实弹,可这仍旧是一次挑衅行为,尽管北约宣称这次演习和俄罗斯无关,可实际上这就是奔着俄罗斯来的。
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会「轻言放弃」,或许有一天同样的核演习也会在中国附近展开,而中国则需要更多地展示自己的实力,彻底挫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