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役背景与起因
1952 年的朝鲜战争,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此时,志愿军在地面作战中逐渐掌握主动权,这让美军深感不安。为了扭转局势,美军决定发起 「摊牌行动」。
美军驻韩国司令范弗里特认为,必须采取小规模进攻行动,使志愿军陷入被动防守地位。他指出,金化以北的地区,双方间隔仅 200 码,而 598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的敌对力量卡住了美军咽喉,伤亡惨重。若能将志愿军驱逐出这些山头,美军将占据更有利的防守阵地。
考虑到弹药库存和空中力量的支援,第 8 集团军司令对 「摊牌行动」 充满信心。原本计划仅用美国第 7 师和韩军第 2 师的 2 个营,在 6 天内以 200 人的伤亡代价完成任务。但实际上,克拉克批准该计划后,行动规模远超预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甘岭地区成为了美军进攻的目标。这个地区虽然只是两个小高地,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控制着金化至平康的交通要道,谁掌握了上甘岭,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对于美军来说,夺取上甘岭不仅能打开通往平壤的道路,还能为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的局面带来一场胜利,提振士气,同时在联合国大会的谈判中增加筹码。而对于志愿军来说,守住上甘岭则是保卫整个朝鲜战局的关键。
二、激烈战斗过程
(一)初期猛攻与顽强抵抗
1952 年 10 月 14 日,美军调集兵力 6 万余人,大炮 300 余门,坦克 170 多辆,出动飞机 3000 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 3.7 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凌晨四时,美军以 320 门大口径火炮、47 辆坦克、50 余架飞机对十五军 30 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 597.9 和 537.7 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 300 门火炮、27 辆坦克和 40 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强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军守备部队仿佛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不少人牙齿都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但志愿军战士们依托坑道坚决扼守,顽强抵抗美军的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打退了美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二)反复争夺与艰苦拉锯
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战斗异常激烈,志愿军坑道作战面临巨大困难。白天,美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疯狂进攻,占领阵地;夜晚,志愿军组织反击,恢复表面阵地,替换退守坑道的部队。如此反复争夺阵地,形成了白天美军占,夜晚志愿军夺的局面。在困守坑道的日日夜夜,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着物资匮乏、缺水等诸多困难。因为连着好几天没有水喝,战士们只能喝尿解渴,后来尿少且浑浊如泥汤,还把宝贵的尿留给伤员。为了解渴,战士们还舔石头,把饼干放在潮湿的石壁上吸潮以便下咽。由于美军的炮火封锁非常严密,后方战士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将物资送到坑道,而这种代价往往是生命。
(三)关键时刻与英雄涌现
战斗最关键时刻,志愿军全员参战,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黄继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52 年 10 月 20 日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关键的零号阵地,黄继光挺身而出,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口,以生命为战友清扫冲锋道路。黄继光牺牲时年仅 21 岁。还有孙占元,在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上甘岭战役中,像黄继光、孙占元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壮丽的史诗,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粉碎了敌人 「金化攻势」,稳定了朝鲜战局,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役。
首先,上甘岭战役彻底打掉了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在正面战线发动进攻取胜的信心。「联合国军」 自夏秋季攻势失败后,一年时间里在正面战线一直未有大作为。而此次 「金化攻势」,动用 6 万余人的兵力、300 余门大炮、近 200 辆坦克、3000 余架次飞机,发射炮弹 190 多万发,投掷炸弹 5000 多枚,连攻 40 余天,付出 2.5 万余人伤亡,却寸土未得,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从此直至朝鲜战争结束,「联合国军」 再未动用一个营以上规模兵力发动进攻。
其次,上甘岭战役证明志愿军正面战线已经巩固,可以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侧后海岸防御薄弱的问题。战役充分表明,志愿军不但能够做到攻则必克,而且可以做到守则必固。此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集中主要精力进行反登陆作战准备,部署主要作战部队于侧后海岸,构筑永久性坚固防御阵地体系,新建铁路线和公路线,大量储备作战物资,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掌握了战场作战主动权,为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再者,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当时美联社将上甘岭的激烈争夺比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在两个高地不足 4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志愿军与 「联合国军」 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志愿军防守部队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机动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伤亡 1.1 万余人的代价,胜利击退了 「联合国军」 的进攻。
上甘岭战役还是谈判桌上决定谈判方向的重要筹码。15 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写道,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由于上甘岭战役的失利,联合国军直至停战,再也没有向志愿军的固守阵地发起主动进攻。
上甘岭战役让美国人真正认识了中国人。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 「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志愿军的袭扰战术让敌人心惊胆战。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 38 度线上。秦基伟将军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上甘岭战役坑道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躲进坑道,虽然条件恶劣,但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有生力量。敌人对坑道采取种种毒辣手段,企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但志愿军顽强坚守,后勤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将大量物资送入坑道。上甘岭战役仅运输人员伤亡就达 1700 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 14%。
上甘岭战役涌现出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如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牛保才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