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70年前美军撤离水门桥的真实影像,上万美军溃败,仓皇逃窜

2024-11-07军情

你能想象的到上万美军仓皇逃跑的窘态吗?这是抗美援朝中的美军撤离水门桥的真实影像,面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志愿军,美军为何一连败退?当时的美军究竟遇上了什么呢?一圈三连,点个关注~

1950年,随着美国军队一路北上,朝鲜人民军在短短几周时间里,便溃退到了鸭绿江附近,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由此爆发。

此时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认为,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的差距过于悬殊,因此战争的胜利方一定是美国。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刚来到战场的志愿军数次击垮美国军队。在长津湖战役中,为了保证数万美军成功撤离到港口,中国和美国在水门桥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美军意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拥有着高超的战斗素养和作风,无法在正面战场被击溃。

要想知道志愿军所面临的战斗环境,还得把目光投向到七十年前的战场上。作为长津湖战役的主力部队,参与进攻任务的是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这支部队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台湾。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一纸调令第九兵团就从福建沿海地区来到了朝鲜。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很多战士并没有分配到抵御寒冷的棉衣棉帽。要知道,此时的朝鲜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补给,很多战士会面临着被冻死的危险。

然而战局不会因为志愿军的补给不足而停止。美军很快也发现了志愿军的这一漏洞。因此在美国空军的指挥下,发动了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打击。很多食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摧毁。

美军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打击志愿军的战斗能力。从而在未来的战争中,逼迫志愿军战略变为保守,赢得战场主动权。

除此之外,美军在武器装备上,也领先于志愿军部队。作为一支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部队,很多美国军官熟悉海空军的配合运用。在战斗中时常大规模调动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投入战斗。

在单兵装备方面,也有着保暖内衣,睡袋,冲锋枪等一系列先进武器。曾经有人夸张的认为,此时的美国军队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而此刻的志愿军战士,只有简单的单兵武器,火箭炮和坦克数量更是遥不可及,也没有空中作战优势。面对这样的局面,九兵团战士依然选择迎难而上,不畏强敌。一场恶战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在战争初期,美军受到情报部门的原因,一直以为中国政府派出的只不过是几千人的部队,属于象征性出兵。因此在备战方面产生了轻敌的情绪,一连遭遇了数场败仗。而到了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则已经了解到了志愿军的战略意图。为了挽回战场主动权,美国军队通过轰炸机群,来大规模打击志愿军部队。

此时的朝鲜,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严寒。但是出于隐蔽的考虑,很多志愿军战士身上披着白色的床单,一旦遇到了美军侦察机,就直接扑到雪地上,让自己的身体和大地融为一体。然而随着美军的轰炸,很多志愿军战士也因此牺牲。

随着战斗的打响,美军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11月27日,据后来的资料显示,此时已经有超过十万志愿军战士进入了潜伏地区。他们的目的就是对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动进攻。切断他们撤退的方向,在长津湖地区完成决战。受到地形的影响,当地山路崎岖,最狭窄的地方只能容纳数人通过,这就给予了志愿军部队一个绝佳的埋伏位置。

随着冲锋号的响起,志愿军各部队开始发动了对美军的总攻。有朝鲜战争老兵在战后回忆志愿军的进攻,说那是「群山在进攻」,由此可见,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对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遇到了伏击之后,美国军队根本没有想到,在如此寒冷的地区,会埋伏这么多缺乏辎重补给的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下,连美军部队都不可以保证能完成进攻,志愿军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很快,美军指挥部就发现,自己被志愿军切割为数个部分。如果主力部队无法突围出去,那么很有可能会遭到志愿军部队的全歼,这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耻辱。据当时的美军基层部队汇报,志愿军把他们团团围住,很多部队拼尽全力,一天也只能前进数百米。

11月30日,志愿军司令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对被包围的美军发动进攻,最好将其全歼。于是,时任27军副军长的詹大南下令,调集所有炮兵部队,对美军发起炮击。一直以来,美军都依靠自身的火力优势打击志愿军,可如今的情况却完全反了过来。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陆军第七师三十一团被志愿军全歼。这是一支美军内部的王牌部队,先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苏俄内战当中,也来到西伯利亚地区参与战斗,拥有着丰富寒冷环境下作战的经验。然而,在志愿军强大的攻击下,这支所谓的「北极熊团」也遭到了全歼。该团团旗至今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记录着当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强悍的战斗能力。

在之后的数天时间里,美军部队开始突围,终于取得了进展。虽然在志愿军的阻击下,一天只可以前进数百米。但很快,志愿军的弱点也随着战斗的拖延显现了出来。由于天气的影响,长津湖地区的气温一度达到了零下四十度,这对于很多还穿着单衣的部队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同时,由于后勤力量的不足,志愿军战士的身体情况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很多志愿军部队无法完成阻击任务,而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话,完成的包围圈很有可能被突破。

在志愿军司令部进行分析和研讨后认为,美国在撤离途中,必须要经过一个叫「水门桥」的地方,只要在这个地方抵挡住美军,美军就无法完成突围。而此刻,水门桥地区在美军的掌握之下,要想切断美军的行军路线,就必须拿下这里。

要想逃脱,美军必须经过水门桥地区。然而,志愿军为何数次进攻都没能阻止美军的通过?美军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对抗志愿军的破坏?

从地形上看,水门桥是一个交通枢纽,距离新南港也不过六十多公里,一旦发动了袭击,美军可以在最快速度内完成支援工作。同时,水门桥地区只有四米左右的宽度,如果美军在行军的过程中遭到打击,那么整个车队都会陷入瘫痪,届时,志愿军部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形,由高到低对美军发动冲击。由此可见,这个地区对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再结合上这里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自然就成为了双方的必争之地。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里不方便大规模部队的展开。因此,我军首先派出了一支小分队,携带着炸药对水门桥发动破坏。很快,志愿军战士便利用着掩体摸到了水门桥附近,对桥体发动了爆破。由于单兵携带炸药的有限,水门桥并没有遭到摧毁性打击,只是在路面上产生了破坏。不过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破坏也足以让美军的装甲部队无法通过。

令战士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军很快就拿出了工兵设施,经过一番工作后,完成了水门桥的修复任务。对于志愿军来说,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此时的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工业国,很多在志愿军看来宝贵的工业设备,在美军内部已经是普遍存在。因此志愿军便是吃了这样的亏。

美军方面也明白这里的重要性,增派了部队继续守卫。在第二次对于水门桥的袭击战斗中,战士们选择夜色发动进攻,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防止被美军发现。于是,随着战役的推进,志愿军再一次完成了任务。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志愿军吸取了上次的经验,顺势炸毁了美军的木材,以防止美军再一次修复。然而,两国之间差距巨大的工业实力,再一次让志愿军目瞪口呆。在直升机的带领下,美军士兵开始利用从日本基地运送来的钢材,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修复工作。志愿军的努力又付诸东流。

在第三次水门桥战斗中,志愿军认为。只要炸毁了桥墩,美军就无法修复。因此,在付出了很多战士的生命之后,桥基被摧毁。

当美军看到这样的战局后,进行了现场勘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钢结构桥梁,通过运输机直接飞抵战场,从东京出发,数个小时便抵达了水门桥沿线。一天半之后,美军工兵完成了任务,水门桥被完全修复,而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没有余力重新发动进攻,在连续的高强度作战中,九兵团各部队也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有些部队甚至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悲壮的「冰雕连」。

由于工业差距,美军最后成功逃脱,然而他们也见证了可以将其逼入绝境的志愿军的战斗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的时间里,志愿军其余部队更是一次次创造了战争历史的奇迹。水门桥的战斗,正式提前敲响了美军灭亡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