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刘永坦:造出新型雷达,让美军战机无处遁形,获奖800万却全捐

2024-09-16军情

先进的装备武器乃是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要素,决定着最终的成败结局。

雷达作为科技武器的典型代表,堪称现代战争之眼。先进雷达可让各类作战装备现形,对战争胜负影响重大。

在中国,有这么一位科学家,历经多年钻研,为国家打造出一代代领先全球的雷达,捍卫着祖国安宁与人民幸福。

刘永坦乃是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更是雷达及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的专家。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战争中的探测工具取得巨大进展,其中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当属卫星。

处于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能够自上而下对整个地球进行俯瞰,似乎是最为理想的探测利器。

然而于战争的实际情况而言,卫星观测存在极大的缺陷。

卫星依照固定轨道定时运行,无法按需随时调配至所需之处,难以满足战场瞬息万变的要求。

况且卫星观测是在距地球极远之处开展的,其检测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无法满足战争所需。

故而在战争探测领域,卫星充当的是辅助角色,真正的主力非雷达莫属。

自雷达诞生起,各国科学家便持续针对其研发多种遮蔽与反制体系,而雷达自身也在持续进化。

在军事科技领域遥遥领先的美国,其雷达反制技术堪称一流。所研制新型战机可避开普通雷达追踪,悄然发动攻击。

美军凭借雷达反制技术、新型战机及庞大航母集群,能在全球肆意横行,对发展中的中国更是构成重大军事威胁。

在中国,有位刘永坦院士,数十年专注钻研,升级雷达体系,造出新型雷达,使我国雷达技术领先国际,令美军新型战机现形。

1936 年 12 月,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了解中国近代那段苦难岁月的人都清楚,这个时间和地点很特殊。

刘永坦出生未满一年时,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了。

1937 年,日本侵略者于南京疯狂屠戮,致使不计其数的生命消逝,人间惨状难以言表。

幸运的刘永坦,未遭日本鬼子刀枪屠戮,得以随家人逃离南京,逃过一劫。

刘永坦当时尚未记事,未曾目睹那场屠杀,可其家人亲友在南京遇难者众多。

刘永坦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漂泊不定与流离失所,一直在动荡不安中度过。

南京沦陷后,他们一家人的逃亡之路,堪称国民政府西迁的一部饱含血泪的历史。

他们自南京逃往武汉,再至宜昌,又到宜昌乡下,最终抵达重庆,一路遭日本鬼子紧逼,目睹大半祖国山河沦陷。

解放之后,刘永坦终于回到南京,并在此处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艰难岁月,让他深刻明白,国家贫弱就无从谈和平与尊严,于是他怀揣建设强大祖国的梦想。

新中国为刘永坦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他勤奋苦读,成绩优异,得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无线电专业。

在那个时代,年轻的学子们无不怀揣着学好数理化以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与情怀。

刘永坦亦是如此,他毅然投身无线电专业,期望凭借自身之力共同守护祖国。

刘永坦在校期间勤奋钻研,成绩极为出色。尚未毕业,便被校方列为预备师资人选。

在那个时期,哈工大肩负起了助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众多满怀志向的青年,听从党和国家召唤,自四面八方齐聚哈工大,担负教学科研重任,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培育众多人才。

在平均年龄仅 27.5 岁、人数超 800 人的教师队伍中,刘永坦是一员,这支队伍被称作哈工大「八百壮士」。

毕业后,刘永坦曾于哈工大、清华大学以及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与学习。

1958 年,他投身于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的创建工作之中。

在六七十年代,他承接多项国家科研课题,成果众多,像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声表面波」器件研究等。1978 年,他破格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

然而此刻,他强烈意识到国内无线电技术的短板,急切渴望改变国内一味模仿先进国家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缺失的状况。

在英国,他不仅深谙国际前沿的雷达理论先进技术,还独自研发出「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被教授赞为极具价值且完善的工程设备。

刘永坦学成后,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邀他留外,可他归心已定,只想用所学升级中国雷达体系,守护祖国和平。

刘永坦一生与雷达紧密相连,他个人的成果历程,恰似新中国雷达发展的鲜活写照。

国防安全的保障范围取决于雷达能探测的距离。他国已在研制此类雷达,中国不能落后,这便是我要致力完成的使命。

刘永坦早年立誓为之努力,自英国回国,他组织三次攻关,使我国雷达技术持续登上新台阶。

在首次攻关中,全力研制新体制雷达,成功突破传统相控雷达的阵地限制。

早期雷达因追求精确度,其装备体积庞大、质量惊人,通常采用固定的雷达阵地建设模式。

在六十年代,我国建成了彼时亚洲最大的传统相控雷达阵地,其装备多达五百节火车皮,守护我国达三十年之久。

伴随战争技术进步,战机与导弹广泛使用,传统相控雷达阵地因固定存在缺陷,各国纷纷研制新体制雷达,我国在此已滞后。

从 1986 年起,刘永坦牵头攻关,于 1989 年成功建成国内首个新体制雷达站,领先全国,填补了相关空白。

在第二次攻关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成功实现反超,将俄国甩在身后。

九十年代,刘永坦成功攻克国家「863」计划中的「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重大项目,能远距离获取多种非合作运动目标的精细图像。

我国军工体系最初由苏联援助构建,众多技术的进步起初难以摆脱苏制的束缚和限制。

这项技术极具价值,摆脱了苏制束缚,闯出独特路径,使我国雷达技术成功反超俄国。

在第三次攻关行动中,海探雷达担当重任,守护着祖国辽阔的万里海疆。

我国海岸线漫长,可在过去,因国力贫弱,中国未曾拥有强大海军,外国军舰常于我国海域肆意横行。

在雷达范畴中,海探雷达始终是技术难题。地球呈圆形,电磁波直线传播,稍远就到地平线以下无法观测,加之海面波浪影响,其有效探测距离不足 40 公里。

刘永坦团队成功攻克地波超视距雷达等技术,他们利用高频电波绕射现象,让电波沿富含盐份海面「爬行」,突破限制,探测距离超 100 公里。

这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进步,支撑起海防雷达体系,能对我国万里海疆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刘永坦一生贡献无数予国家人民,最终达成儿时心愿,护祖国安全和平于始终。

胸怀坦荡的他,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他荣获过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殊荣,还摘得 201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0 年 8 月 3 日,刘永坦与其妻子把 800 万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悉数捐出,设立永瑞基金,助力哈工大相关学科人才培养。

在 2021 年 9 月 29 日,中宣部将「时代楷模」这一称号授予了刘永坦同志。

那位令人尊敬且讨人喜欢的「时代劳模」,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情真意切地言道:

我亲身体验了国家历经从站起、到富裕、再到强大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我们一直笃信,国家的需求始终拥有最为强大的推动力,能激发无限可能。

【一位工科教师的强国之梦】,刊于【智慧中国】2020 年第 9 期。

【不忘初心:刘永坦】刊载于【科幻画报】2019 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