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上甘岭战役中唯一女兵,26年后赴美,竟被审讯过的美军战俘认出

2024-09-29军情

1979 年,刘禄曾陪同教育家吴贻芳访问美国。这次出国对刘禄曾来说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刘禄曾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女战士,这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她参加过很多重要的战场任务,跟很多美军战俘打过交道。

时过境迁,两国终于重新建交、和平往来了,刘禄曾作为那场战争的参与者,看到如今的和平景象,自然是十分欣慰的。

【久别重逢】

没想到,刘禄这次去美国,还碰到了一个「老相识」。

刘禄曾第二天陪吴贻芳去了趟纽约的白洛科伦博物馆。

那天博物馆对外开放,人很多。刘禄曾正专心地看着展品,突然一个美国男人从人群中挤过来,激动地朝她走了过来。

刘禄曾还在纳闷呢,对方就先问她是不是姓刘?

刘禄曾纳闷了,心想这是谁呀,自己好像并不认识这个人,但出于礼貌,还是回复道:「我姓刘。」

对方听说了她的确认,立刻紧紧握住刘禄曾的手,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激动地喊道:「刘长官!」

刘禄曾瞪大眼睛,这个称呼让她倍感熟悉。多年前,身为翻译的她承担了不少审讯和教育战俘的工作,当时,那些美国大兵都称呼她为「刘军官」。

他说:「您还记得我吗?我叫詹姆斯·伯特纳,20 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被您俘虏过!」

听到「伯特纳」这个姓氏,刘禄曾想起来了,是他!

刘禄曾和伯特纳在战俘营相识已经有 26 年了。当初,伯特纳是战俘营里的「刺头」,刘禄曾多次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认识到战争的错误,最终成功转变了他的态度。

后来,刘禄曾的美国战俘朋友伯特纳被遣返回国,两人自此断了联系。没想到 26 年后,刘禄曾竟收到了伯特纳的来信,此时的伯特纳已经留在美国开起了餐馆,过上了平淡又幸福的生活。

刘禄曾很欣慰伯特纳终于不再执迷不悟,美国好战,让无数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现在一切都回归正轨了。

刘禄曾参军,很多人都觉得挺意外。她本来是书香门第出身,最喜欢的是琴棋书画,人也文文静静的,跟战场根本不沾边儿。

但是,刘禄曾外表文弱,内心却一直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

刘家世代爱国,刘禄曾父母和哥姐均为党员,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使得刘禄曾思想觉悟颇高。

【保家卫国】

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还没走上正轨,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肯定打不赢美国。

国难当头,刘禄曾父母毅然决然地捐出家财,支援前线。彼时,刘禄曾还是一名大学生,她也想为国家出份力。

几年前,高中毕业后的刘禄曾本想直接加入解放军文工团,圆自己的参军和艺术之梦。但家里想让她接受高等教育,权衡之后,她放弃了参军,选择了法学院。

但是现在,前线非常缺人,仗才刚打起来没多久,学校就发通知了:志愿军急缺翻译,希望大家踊跃报名!

虽然翻译人员不直接参与战斗,但他们的责任同样重大。

战场上,我们要和美军交手,如果不懂他们的语言,那我们的信息就会落后,前线战况的判断也会出错。

此外,翻译人员也要在前线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许多翻译人员都牺牲了。

刘禄曾很清楚上战场随时会失去生命,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写了申请书。

没过多久,刘禄曾就跟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当时她才刚满 22 岁。

刚到朝鲜战场的时候,我和战友们都懵了。一下火车,就被零下二十度的低温天气冻懵了,我们来的匆忙,身上都只有薄棉衣,一天下来,很多人都冻得面色发青。

刘禄曾的日子不好过,手上长满了冻疮,还得跟着部队急行军,她哪经历过这些啊。

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当她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告诉自己,一线的战士还在拼命,自己没有资格喊苦。

刘禄曾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破译敌军的电报,同时向美军播报我军的俘虏政策,动摇敌军的士气。

这些任务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很恐怖,就像在和死神打交道一样。

那时候技术不行,电台信号传不了多远。所以,要让敌人听到,只能在战壕里对着他们喊话。

敌机在上空盘旋,子弹在脚边落下,刘禄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回忆起来,刘禄曾还是有些后怕。

她丝毫不感到害怕,反而在广播时异常冷静。她甚至想着,如果炮弹袭来,自己一定要保护电台,因为电台比自己更重要。

一位 22 岁的年轻女孩,初涉战场,却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为国家大义挺身而出。

刘禄曾由于表现出色,被委以重任,任务量也随之增加。

1952 年,上甘岭战役打响,刘禄曾请求参战。

上甘岭的战斗非常激烈,到处都是火焰,每天都有很多战士牺牲。美军来势汹汹,情况非常危险。而且,当时上甘岭没有常驻的女同志。

刘禄曾本可以置身事外,但她主动请缨,因为她明白,前线更需要人力,个人的力量虽渺小,但只要能增加一线胜利的可能,她就觉得付出值得。

上甘岭特别需要翻译人员,如果刘禄曾能留在前线进行广播,也能在心理战方面给大家提供帮助。

于是,组织批准了刘禄曾的请求。他加入了后续支援部队,前往最危险的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时,刘禄曾背着几十斤重的包裹,里面装的不是她自己的东西,而是电台、文件和送给前线将士的补给。

那时候,上甘岭的物资补给线早就被敌人切断了,所以大家去上甘岭的时候,都尽可能多带东西,哪怕送一口水上去,都非常有意义。

在行军途中,敌人的飞机不断轰炸,他们只能躲避敌人的视线,一刻都不敢停留。每个人只配备了一小壶水和一包炒面作为干粮。

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凭借这些装备抵达了上甘岭,眼前的场景让刘禄曾震惊不已。

【舍生忘死】

上甘岭的地面已经被削下去好几米,到处是残垣断壁,战地医疗队在其中穿梭,忙着抢救战士。

刘禄曾在上甘岭每分每秒都神经紧绷。

她从凌晨开始就一直忙着翻译敌军前线的电文,还要将这些消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各级机构。

电台一般是晚上八点开始播音。

美军这会儿心理防线开始崩塌,打得有点吃不消了,意识到这仗没那么好打,也开始疯狂想家,怀疑这场仗打得值不值了。

刘禄曾的电台,每天晚上都会播报前线截获的美军家书和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瓦解敌军的心理防线,劝说他们投降。

这套攻势确实厉害,美军士兵本来就思乡心切,情绪低落,现在又在家人的来信中听到了呼唤,再看看眼前这场迟迟没有进展的战争,心情更是跌落到了谷底。

此外,刘禄曾还煞费苦心地找来了一些美国在圣诞节常放的歌曲,这些歌曲最能勾起美军的思乡之情。

刘禄曾决定冒险,让美军听得更清楚些。

刘禄曾所在的坑道与美军阵地挨得很近,为了保证广播效果,他每天晚上都要悄悄爬上山头,摸到美军鼻子底下,利用他们麻痹大意的时机,开始播音。

在一个幽深的山谷里,四下无人,每到深夜,这里就会回荡着凄凉的声音。美军在听到刘禄曾的广播后,甚至会抱头痛哭。

美军高层恨透了每晚都出现的神秘电台,他们派出很多巡逻队,但一直都没抓到刘禄曾。

巡逻队不敢想象年轻的广播员会在眼皮子底下广播,因此扩大搜寻范围到几公里内,却没料到刘禄曾就在几步远的地方。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刘禄曾还经常支援其他部门,一旦有岗位空缺,他就会顶上。

她的主要工作是医疗队的任务,因为伤员太多,能抽调的人手都参与了医疗救护。

刘禄曾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但在朝鲜战场的恶劣环境下,他被迫自学,逐渐成为半个医学生。

刘禄曾那段时间精力充沛,可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原因,因为她吃不好睡不好。上甘岭战役后期,他们严重缺水,只能靠山洞渗出的露水维持生命。

刘禄曾每天晚上都要饿着肚子翻越山头去广播,可是到了晚上,她又充满了力气。

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后,上甘岭战役以胜利告终。这一战,不仅改变了战场局势,也让美军清醒认识到现实,我国在谈判桌上的优势因此进一步扩大。

【化敌为友】

刘禄曾从前线撤下来后,没多久,组织上又交给她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负责审讯和教育战俘。

志愿军俘虏的美军数量惊人,管理这些战俘成了大难题。由于语言不通、思维方式迥异,战士们根本无法应对,因此只能请专业人士出马。

刘禄曾接到这个任务时也很头疼,毕竟美国人凶得很,但这些俘虏也能推动和平进程,感化他们、改变他们的想法很重要。

刘禄曾被关入战俘营后,战俘们对她破口大骂,甚至有人对她发出死亡威胁。

闹事的头目之一是伯特纳,他年轻有为,上过战场,还立过功,可后来战败成了俘虏,心里很不服气。而且他一直觉得中国人比美国人低一等。

他软硬不吃,不管我们的战士怎么跟他聊,他都不配合,也不透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观察,刘禄曾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她认为伯特纳脾气差,但人都有心理弱点,他也不例外,他会思念家乡和亲友,虽然他只是个普通人。

于是,刘禄曾就以家乡为话题,经常找伯特纳聊天,让他讲讲美国,说说战前的平静生活。

伯特纳被这些话题触动了,他跟很多美国军人一样,年轻的时候怀揣着英雄梦,就上了战场。

上了战场,他才意识到,现实和想象完全是两码事。

起初,美国人的傲慢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对这些事情熟视无睹。然而,当他被关进战俘营,并与刘禄曾进行了几次交流后,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将战火引向无辜的人们。

美国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甚至他的平静生活也被战争打破了。

伯特纳的信仰崩塌了,这让他十分痛苦。但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因祸得福,让他看清了战争的真面目,意识到眼前的中国人并非恶人。

刘禄曾的心理工作做得很好,伯特纳对她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很不友好,后来,伯特纳主动和她打招呼,还在战俘营里帮忙做些事情,其他美国士兵也慢慢改变了态度。

这些人虽然是刘禄曾的敌人,但他对他们并无恶意。

因为仇恨不能解决战争的根本问题,刘禄曾希望这些战俘将来回到美国后,能成为促进和平的桥梁,这样她今天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刘禄曾在战俘营待的时间并不长,仗打完他就回国了,后来进了政府工作。

中美关系紧张,刘禄曾对被俘美军情况两眼一抹黑。

然而,命运在 26 年后,让刘禄曾和伯特纳再次相遇,这也让刘禄曾了解到,她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

包括伯特纳在内,很多和她聊过天的美国战俘,都对中国很友好。

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这些人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推动建交的无形助力,这是刘禄曾始料未及的。

以下是根据你的需求生成的内容,希望能有所帮助:上甘岭 43 昼夜:葛红国的壮丽战斗篇章上甘岭战役:葛红国的英勇战斗历程上甘岭战役 43 昼夜:葛红国的铁血篇章

【上甘岭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