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动用核武器的风险曾经真实存在。尽管西方新闻机构不断强调俄罗斯可能会使用核武器的风险,但实际上,在当前的战斗形势下,俄罗斯并不需要动用核武器,特别是战术核武器。我们能够从俄罗斯的核理论、军事状况以及国际形势等角度进行分析,了解为何俄罗斯不会随意使用核武器。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主任威廉·伯恩斯
我们需要理解战术核武器的定义和用途。战术核武器并不是指威力较小的核武器,而是专门用于战斗目的、为前线作战提供支持的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有所不同,战略核武器的用途是打击对方的政治和经济核心或工业区域,旨在破坏敌国的社会体系和战争能力,以实现战略意图;而战术核武器则专注于压制敌方阵地、攻击敌军重型作战单位,主要用于前线的战术目标。
在苏联及俄罗斯的军事传统中,战术核武器的运用受到严苛的条件约束。在苏联时期,当苏联军队在前线遭遇敌军强大部队的攻击或己方防线被攻破时,指挥官有权限动用战术核武器进行反攻。随着核武器的威力和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增加,俄罗斯对于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变得更加严苛。
目前,俄罗斯的核政策明确指出,只有在国家濒临灭绝或者遭遇无法逆转的重大军事挫败时,才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这表明,俄罗斯必须应对十分严酷的军事形势,比如前线部队遭遇大规模被围剿、重要战略地带沦陷,才有可能考虑核武器的使用。然而当前的俄乌战场,并未达到这种程度。
▲相比于苏联时代,俄罗斯对核武器的使用标准更加严格。
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尽管俄罗斯军队经历了一些困难,比如在2022年秋季的哈尔科夫撤退,但总体来看,俄罗斯并未遭遇重大的军事失利。在哈尔科夫战斗中,俄罗斯军队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歼灭,多数部队顺利撤离,战术上的失利并未转化为战略上的失败。接着,俄方通过重新调动兵力,巩固了防线,并通过巴赫穆特战役等行动进一步改变了战局。在这种情形下,俄罗斯不必使用核武器。
俄乌冲突的实质是一场区域性战争,虽然战斗十分激烈,但并没有发展成对俄罗斯生存构成威胁的全面战争。目前,尽管乌克兰军队成功进入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地区,但其军事实力依然无法与俄罗斯的常规军力相提并论。即便西方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扭转乌克兰在常规战争中的劣势,更不可能对俄罗斯的整体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俄军在整体战局中已占据了全面的优势。正因如此,俄罗斯并不需要使用战术核武器来应对乌克兰军队的进攻。
每年在红场阅兵中作为压轴的洲际 missiles.
虽然伯恩斯指出北约不应该被俄罗斯的核威胁所恐吓,但实际上,俄罗斯的核威慑更多地是一种战略上的震慑工具。俄罗斯领导层频繁谈及核武器,主要目的是警告北约,而并非真打算在乌克兰战争中使用核武器。俄罗斯明白,如果使用核武器,将会导致西方进行全面制裁以及国际社会的激烈反应,这将使其更加孤立并面临更大的危机。
虽然北约对俄罗斯的军事活动进行了干预,但始终坚持「支持乌克兰却不直接参战」的原则。北约高层意识到,直接参与战争可能会加剧与俄罗斯的对抗,甚至可能引发核战争。北约在乌克兰问题上尽量避免让局势失控,从而减少俄罗斯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理论上可以装备战术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
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理论指出,只有在前线经历严重且无法逆转的军事失利时,才会考虑动用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必须有一个或多个俄罗斯军队的重型部队被乌克兰军队击溃,或是俄罗斯的核心领土遭遇严重威胁。从现阶段的战场局势分析,乌克兰并没有这样的能力。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意图并不依赖核武器来达成。其核心目标是维持对乌克兰东部及南部地区的掌控,以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缓冲带。核武器作为一种极端的威慑工具,俄罗斯更倾向于将其当作「最后的选项」以阻止北约的直接军事干预。只要冲突仅限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俄罗斯就没有必要冒着引发全球核战争的风险,使用核武器来处理这个局部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核武器仅被视为一种威慑工具。
尽管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提及在俄乌战争中的核威胁,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俄罗斯完全没有理由动用核武器。俄罗斯的核政策明确规定了核武器的使用条件,而在乌克兰战斗中,俄军并未面临重大的军事失利。俄罗斯现在更倾向于利用常规军力和外交途径来达成其战略目的,核武器在当前局势中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工具,并非真正的作战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