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以后,坦克开始在战场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不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只是一个「配角」。
当时,纳粹德国军队所采用的「闪电」装甲战术使各国为之震惊:原来坦克可以这样运用!因此,各大军事强国在战争期间的新型坦克也不断推陈出新。
在硝烟四起的二战战场上,究竟哪些坦克的「性价比」最为突出,并且在战争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呢?
德军装甲力量的「中坚」:四号和黑豹坦克
在战争时期,德式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的问世让敌军深感畏惧,这一现象也一直为人们所讨论。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真正为德军提供「中坚力量」的并不是虎型坦克,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中型坦克,诸如 T-34坦克和 黑豹战车。
T-34坦克
(定型于1935年;战斗总重在17到25吨之间;生产数量约为8800辆;单车造价大约为2.84万美元。)
T-34坦克作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一款中型坦克,可谓是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作为战争期间德军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它从战争一开始便大量出现在战场上,并一直奋战至德国战败。
其实T-34坦克原本只是为支援步兵而设计的一款中型坦克,战争初期,该型坦克一直和三号坦克配合作战,是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甲力量。
尽管战争后期德国「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性能更出色,但却从未能真正全面替代过 T-34坦克。因为T-34坦克拥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工艺成熟,容易大量生产,而且各方面性能很平均。
因此,T-34坦克在德军内部也享有「德意志军马」的美誉,就连对手也对这款德式坦克欣赏不已。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大量的 T-34坦克在苏联腹地一度「如履平地」。即使是面对苏军强势的 T34战车也不落下风,只是在数量方面不如对手。
T-34坦克后期型号
在北非战场上,当时德军列装的新型 T-34坦克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度让质量优势冲淡了德军的数量劣势。诺曼底登陆战打响时, T-34坦克仍然占据了德军坦克的「半壁江山」。
当时在诺曼底11个地区活动的德军装甲师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一个 T-34坦克团和一个黑豹战车团组成的。
在诺曼底的森林中, T-34坦克能够隐藏得很好:在卡昂地区,有一些改进型的 T-34坦克便埋在地下,仅露出炮塔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让那些试图接近的盟军坦克部队遭到惨重的损失。
T-34坦克的75毫米火炮
而且从 T-34坦克G型开始,开始搭载48倍径75毫米火炮,对盟军的 谢尔曼战车具有极大的优势。
只可惜,当时西线盟军牢牢掌控着制空权,T-34坦克由于受到盟军战机的攻击而损失惨重。而在东线,对付数量和质量优势都在不断提高的苏军战车,T-34坦克在战争后期也逐渐变得力不从心。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德军早期的主力坦克,T-34坦克相比后期的那些「虎豹」坦克,它的「性价比」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黑豹战车
(定型日期为1942年5月11日;战斗重量为43吨(D型)和45.5吨(G型);总产量为5976辆;单车成本约合10.45万美元)
众所周知,德国黑豹战车中型坦克借鉴了苏联 T34战车的设计思路,采用了其55°的倾斜式装甲,同时也增加了装甲的厚度。
而黑豹战车的正面斜甲德国人还采用了更高强度的钢板,并经过焊接锁扣处理让其变得更加坚固。起初,黑豹战车使用的是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后便加厚至80毫米。黑豹D型以后的型号,德国人更是把炮塔的装甲厚度加强到100毫米这种上限。
至于黑豹战车的火力,则是采用了一种75毫米KwK42L/70型火炮。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火炮在1000米射程内可以击穿140毫米的装甲。
所以,黑豹战车火炮的口径虽然比不上「虎」式重型坦克的88毫米火炮,但杀伤力却不比对方逊色多少。
而且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黑豹战车的定位是中型坦克,这样也说明它的「性价比」绝对不会低:一款中型坦克,却拥有可以媲美重型坦克的性能,以及出色的机动性能和大规模量产能力。
这种情况下,同为中型坦克的苏式 T34战车便吃亏不少:1943年9月13日,德军7辆 黑豹战车对战苏军70辆 T34战车。
结果仅用20分钟时间,德军黑豹战车便完成了「大反杀」:一共摧毁苏军28辆 T34战车,而「黑豹」自身却无一被摧毁。
这一惊人战绩,也让 黑豹战车一时间「名声大噪」。
但德军坦克在二战时期最大的软肋就是「产量不足」:黑豹战车虽然定位是中型坦克,产量也要比虎系列重型坦克高出不少。
然而,各种型号的「黑豹」坦克成本并不低。因此,直到战争结束时,生产的「黑豹」坦克总共仅为5976辆,这远远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
然而,「黑豹」坦克的性能优于T-34,其在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这三项关键指标上表现得相当均衡。这款德国坦克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给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法国人,战后他们把大量德军遗留的黑豹战车,重新列装给了法军并服役至1949年。
一直被人们调侃的美国「谢馒头」,惊人产量弥补不足!
谢尔曼战车
(定型日期:1941年9月;作战总重33.65吨;生产数量约为50000辆;单车成本约为4.5万美元)
驰名中外的「谢馒头」之所以广受关注,正是由于其巨大的产量:在战争时期总共制造了大约50000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坦克几乎在西线盟军的所有战场上都有出现,且总共有多达15种不同型号,包括谢尔曼A1到A6型。英国人还为谢尔曼坦克安装了一门威力强大的17磅高速炮,并将其重新命名为 「萤火虫」战车。
「萤火虫」战车
此外,还有无数种「其他功能」的型号:比方说,前面装备了「推土机犁」用于排雷,或配备了「前伸切刀」用于砍伐灌木的谢尔曼。
因此,无论是出镜率还是普及率,美国谢尔曼战车都是二战中的「闪亮明星」。可是说实话,谢尔曼战车除了那个出色的发动机外,其他性能方面却有一点「盛名难却」,甚至也遭到盟军坦克兵自己的批评。
德军对谢尔曼战车的性能更是不屑:当我们在战场上看到一队谢尔曼战车缓缓驶来时,就会彼此打趣「美国佬又送来一打朗森打火机!」因为那些薄皮坦克又高又脆,上面挺着一门短筒小炮真的很搞笑!
在德军看来:只要自己一炮打过去,谢尔曼战车马上就会变成「节日的焰火」,里面的盟军坦克兵都会活活被烧死在里面。
许多人认为,谢尔曼在战争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并不全是因为坦克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的因素有关。值得一提的是,美军的大部分装甲师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前,才首次经历了真正的大规模战斗。
因此,在战争的早期阶段,那些美国「志愿兵」操控坦克的技能与经过无数战斗洗礼的德国装甲师相比显得相形见绌。
增强了火炮和装甲的谢尔曼
北非战役后期,在德国虎式和豹式坦克没到达之前,谢尔曼战车经过一系列改进,已经和德军4号F2坦克的战斗力「难分伯仲」了。
但纵观整场战争中的表现,谢尔曼战车的性能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而且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国「虎豹」坦克的战绩确实很惨淡。作为英美盟军的主力坦克,它只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日军更薄皮的坦克时才找到了优越感!
实际上,「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总产量接近5万辆,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高的坦克之一。如此庞大的生产量也使得它在战斗中备受欢迎!
综合来说:谢尔曼的「性价比」远远比不上当时最优秀的坦克,甚至都不如德国人的 T-34坦克,但很多不足都被其庞大的数量弥补了。
二战「性价比」最好,奉献最杰出的坦克非它莫属:苏联T34
T34战车
(定型于1939年;战斗总重32吨;生产数量超过5万辆;每辆造价大约为5.37万美元)
1941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T-34便被匆匆投入到了战场。此时,德军装甲主力还是以三号、 T-34坦克为主。
尽管T-34坦克是一款价格低廉的中型坦克,但它的「性价比」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最佳选择: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易于维护,生产数量庞大。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T-34作为关键坦克,在这场决定性的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凭借数量上的明显优势,它成功地遏制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一次最大反击,从而彻底改变了苏德战争的结局。
由于苏联T-34坦克的大量投入,德军被迫对自己的坦克进行改造,以提高装甲厚度和火力。此外,德军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研发黑豹中型坦克以及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无疑加重了德国原本就匮乏的战略资源负担。
早期的T-34型号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几辆T-34坦克中,仅有一辆指挥坦克配备了无线电设备,坦克成员之间的沟通仍然依赖于旗语。
此外,绝大部分T-34坦克的装甲接缝并不牢固:可能会被炸弹或高爆弹直接击穿,有时甚至会漏水,导致坦克内部的炮弹受潮以及设备生锈等问题。
T-34坦克在装甲和火炮威力上不及德国的虎式与虎王坦克。然而,T-34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简单粗暴」的设计,甚至有人戏称其为「拖拉机厂也能造」。为提升生产数量,它牺牲了部分质量,同时也实现了极低的生产成本,11辆T-34的造价相当于一辆德国虎式。
如果你要驾驶坦克与敌人对抗,德国的虎王坦克无疑是首选;若是领导坦克营突破敌人的防线,豹式坦克可能是最佳选择;而作为集团军指挥官,T-34坦克则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在二战时期,T-34的「性价比」是无与伦比的。
结语
实际上,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的坦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重型坦克也享有盛誉。然而,大规模战争的较量并不仅仅在于外观和单一性能,更在于「消耗战」。因此,这时性价比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
T-34坦克和豹式坦克是德军当时「性价比」最好的坦克,但并不是整个二战「性价比」最好的!因为它们的产量还是受到了德国战略资源的制约,这两款坦克的总产量加一起也才1.5万辆左右,而德军二战时期的所有坦克加起来也不到2.5万辆。
反观同盟国,仅美国谢尔曼和苏联T34战车的产量,都分别达到了五万辆。换句话说:同盟国这两种主战坦克型号,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二战德国坦克总产量的2倍,第三帝国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