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俄罗斯高超弹点醒了中国:中美若战,想赢,1000枚高超弹饱和打击

2024-07-27军情

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超声速武器,通常是指平均飞行速度大于5马赫,携带有战斗部的飞行器。

高超声速武器具有难识别、难判断、难拦截等特性,可有效缩短己方OODA(指观察-判断-决策-行动)杀伤链的循环速度,明显压缩敌方的反应时间,非常适合用在开战之初的「踹门」行动。

高超声速武器的概念虽然早已出现,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陆续装备各国部队。

在目前全球各军事大国中,中俄两国在该领域居于领先优势,美国、朝鲜等国则紧随其后。

俄罗斯作为该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共拥有「匕首」、「先锋」和「锆石」等多款高超声速武器。

俄罗斯的高超声速武器发展十分全面,既有弹道导弹,也有巡航导弹;既有陆基发射的,也有空基和海基发射的;既能实施常规打击,也能实施核打击。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对乌军目标多次使用高超声速武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

俄军首次使用高超声速武器是在战争爆发不久的2022年3月。

当时,俄空天军的一架米格-31K战斗机发射了一枚「匕首」高超声速导弹(以下简称高超弹)摧毁了位于乌克兰西南部的乌军大型地下军火库,极大地削弱了乌军在该地区的后勤保障能力。

「匕首」高超弹正式编号为KH-47。

该导弹为陆基「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的空射改进型,采用雷达、红外复合制导,圆概率偏差在十米以内,最大射程为200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

不过,「匕首」属于较为「原始」的助推滑翔型高超弹, 技术上相对较为「保守」,若是要达到高超声速的话,必须利用载机的加速度才行

除了「匕首」外,俄军的另一款高超声速武器—— 「锆石」巡航导弹也被投入到了实战中。

2024年2月初,俄军使用「锆石」高超弹对乌克兰首都基辅进行了攻击, 这是俄军在这场冲突中首次使用该型武器。

「锆石」巡航导弹的正式编号为3M22。该导弹是俄军装备的首款海基高超声速武器,可从水面舰艇和潜艇上发射,最大飞行速度为9马赫,射程达1000公里,采用主动雷达或红外制导。

与脱胎于战术弹道导弹的「匕首」相比,全新设计的「锆石」巡航导弹显然要先进的多。

「锆石」巡航导弹采用了技术难度较大,但性能上更为卓越的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不需要携带氧化剂,并可实现飞行全程动力可控,大大提升了突防的成功率。

总的来看,俄军投入使用的高超弹数量不算太多,主要以「匕首」为主,「锆石」则负责打击一些高价值目标,使用效果也相对更好一些。

俄军高超弹的战场表现自然也引起了另一个高超声速武器大国—— 中国的关注。

中国与俄罗斯在高超声速武器领域各有千秋。

其中俄方在使用经验方面占优, 中国则在产能方面更胜一筹。

如今,中俄两国均面临着美国的战略威胁。

根据一些专家的估计,如果中美两国发生战争,中国需要至少1000枚高超弹对美国进行饱和打击。

那么,这1000枚高超弹到底够用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先探讨一下攻防双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

从技术层面来讲,如今的高超弹主要有三大技术方向,即双锥体飞行器、滑翔体飞行器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 这三个技术方向在性能上各有优劣,彼此并非是替代关系。

中国的高超声速武器,对外公开的型号不多,目前外界已知的只有东风-17和鹰击-21。

东风-17是一款飞行速度超过10马赫的高超弹,在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

东风-17最具识别度的便是其三角形的扁平弹头。

该导弹采用乘波滑翔体气动布局,在重返近地空间后,可利用弹头前缘激波产生的升力,实现上下起伏的「打水漂」式机动,从而大大提升突防概率。

据悉,东风-17的打击精度在10米左右, 这对一款射程在2500公里左右的弹道导弹来说,已经非常优秀了。

与外形「凶悍」的东风-17相比,鹰击-21则显得稍微「普通」了一些。

鹰击-21是一款高超声速反舰弹道导弹,整体构型与俄罗斯的「匕首」有些相似,主要凭借双锥体轴对称设计强化末段机动能力,在性能上较东风-17稍逊一筹。

据悉,解放军装备鹰击-21的原因还是由于「形势所迫」。

相对于较为「高端」的东风-17,鹰击-21成本低廉,适合在短期内大批量快速装备部队。

由于该导弹主要为空射版本, 因此也可以利用载机的大航程进一步提升其最大射程。

与美俄两国相比, 中国的高超声速武器成熟度有余,先进性不足。

武器库中缺乏「锆石」那样技术先进的吸气式高超弹。

不过,随着近年来国产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逐步成熟,这一领域的空白应该很快就能被填补。

面对中国的高超弹威胁,美方一边加快自己的高超声速武器研发和部署进度,一边也在提升针对高超声速武器的拦截能力。

要对高超声速武器实施拦截, 首先要做的便是探测预警。

由于高超弹再入大气层时,会与空气产生摩擦,从而出现明显的红外特征。

对此,美军针对性地开发出了「高超声速和弹道跟踪天基传感器」等搭载了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的探测系统,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对高超弹实施预警和跟踪。

在航迹预测方面,由于高超弹具备大范围机动能力,很难对其航迹做出预判。

为此,美国导弹防御局和太空发展局专门研发一种航迹合成算法,以便有效预测高超弹的航迹和落点。

据传,在俄乌冲突期间,处于测试阶段的该系统就对俄军「匕首」的轨迹进行了有效跟踪。

不过,即便有了有效预警与航迹预测, 没有性能卓越的拦截弹也无济于事。

在对高超声速武器实施拦截时,拦截弹的速度必须达到目标弹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最好能超过20马赫。

而在美军现有的武器库中,理论上能对高超声速武器实施有效拦截的只有海基的标准-6导弹,而其最大飞行速度还不到4马赫。

因此, 研发出新型的高速拦截弹,对于美军来说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据悉,美国正在着手对标准-6和宙斯盾系统进行改进,以提升其对高超弹的拦截能力。

此外,美国的诺斯罗普·格鲁曼、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还在参与一个名为 「滑翔阶段拦截器」的项目。

有报道称,日本也将参与到美国的高超声速武器拦截项目中。整个拦截系统预计于2030年左右完成研发。

除此之外,想要反制中国的高超声速武器, 对其发射平台实施直接打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美国空军的F-35战斗机,以及B-2、B-21隐身轰炸机均有深入中国腹地,猎杀东风-17发射车的能力。

而鹰击-21的载机轰-6N由于性能较为「落伍」,也很容易遭到敌方拦截。

据悉,美军已经开始装备标准-6导弹的空射型AIM-174。

这款射程超过400公里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一旦大批量服役,将对轰-6N这种非隐身机构成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在高超声速武器的技术上暂时领先于美国,但美国人也不会坐以待毙。 一旦双方打起来,中国的高超弹肯定是越多越好。

中国的高超弹库存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但凭借中国强大的工业产能,到战前凑个几千,甚至上万枚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用1000枚高超弹对美国的军事目标实施饱和攻击,其后果会是什么呢?

由于这里涉及到的因素和变量较多,如作战时间、作战环境、作战方式等,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假设条件做一个粗略的估算。

假设中美冲突的主要战场是西太平洋地区,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和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

那么,我们以高超弹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计算,一个小型地面目标需要命中1枚高超弹才能被摧毁,一艘航母或军事基地需要命中10枚高超弹才能被摧毁。

那么,1000枚高超弹大概能勉强应对5艘航母和10座军事基地。

但这里也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确保这1000枚高超弹能够顺利发射出去,最好能同时发射,形成饱和攻击,让美军的拦截系统应接不暇。

要做到这一点,我方高超弹的发射平台一定要注意隐蔽性,在发起攻击时,各部队之间也要互相配合,密切协同,争取在与强敌的对抗中抢占主动。

在具体实施层面,我方可以吸取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经验,在进行高超弹饱和攻击的同时,发射一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予以配合,以此来进一步分散美军的防空力量。

而在高超弹的航路选择上,我们也可以根据俄军使用过的技巧,尽可能利用美军防空雷达覆盖角度较小,全方位搜索时间较长等软肋,从不同方向发起攻击,以降低被拦截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