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以史为镜,提升人文素质。
欢迎走进今天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
贯穿全剧的「改稻为桑」,究竟在铺垫什么?
「改稻为桑」算是基本落下了帷幕。围绕「改稻为桑」的主题横贯了2-30集,几乎占到了2/3的剧情长度。虽然剧集高达29集,但剧里面的主要时间线其实只有半年。
这么长的铺垫其实作用有三。
第一, 在剧情上为「倒严」作出铺垫。
正月十五的财政会议里,明着是就国库没银子在打嘴仗,但暗地里严党一直拿着周云逸攻击裕王一派,彼时严嵩仍然是御前赐座的唯一一个人。由于周云逸的事情,嘉靖对清流派是有嫌隙的,但是裕王生了孩子又稳固了自身的地位。
五月,毁堤淹田,嘉靖也丝毫没有想过倒严,只是心中不喜严世蕃不容胡宗宪;六月中, 听说沈一石打着宫里的牌子去买田,嘉靖才第一次动了倒严的心思, 沈一石死的时候,牵出了浙江的贪墨,看了账册,嘉靖已经决定要倒严,因此试探胡宗宪,可胡宗宪对严嵩的孺慕之情又延缓了嘉靖倒严的心思。到七月份的」三审郑何「, 实际上海瑞的供词只是加深了嘉靖倒严的决心,但胡宗宪的不可替代性仍然让他无法倒严。
所以改稻为桑结束后,看上去严嵩和严世蕃的势力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实际上早就失去了嘉靖的信任, 地位远不如半年前稳当,唯一维系他们地位的是胡宗宪的不可替代性。这才有了后续那么摧枯拉朽的倒严。
第二, 在背景上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态作出详细的说明。
大明朝最重要的决策最开始的推进都是缓慢的,譬如改稻为桑。 从正月十五到四月中,这三个月都没有什么推进 ,纵马踏青苗、毁堤淹田也还遵从着」地方上疏——朝堂决议——地方执行「的正常博弈流程 ,各方掌握的信息也大多彼此透明,各自也都有活动和影响决策的方式。
但是越到后面决策的流程就越来越失控。 譬如沈一石「奉旨赈灾」事件,朝堂的决策和地方的博弈是同步进行的,各方掌握的信息越来越不同,到了最后的「三审郑何」决策,嘉靖直接约等于废了内阁和司礼监的所有职能,没有任何一派能够掌握信息 , 所有的直接信息汇总在嘉靖一人手上,他一个人做了最后的决策, 所谓「独裁」不过如是 。而这种「独裁」造成的「坏」其实不那么直接, 即使是嘉靖最后对浙江贪墨的处理也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的「顾全大局」。
第三, 从人物塑造上为海瑞最后的治安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清流派对于「改稻为桑」的结果只是失望,这个失望更多的来源于「倒严」的失败。海瑞却是绝望,锥心而刺骨。
很多人在观影中不理解,为什么海瑞这么愤怒?至少,清流派算是局部胜利,也给他升了官,他可以继续跟严党斗,可以和鄢懋卿斗。 但其实,他的绝望来自于对自己理想的破灭。 年轻的时候,理想更多需要一个具象的人来承载。士兵的理想是将军,文人的理想是明君。你不一定想成为他,但是你的理想里面一定有他。这个人可以失败,可以死亡,唯独不可以真实。
海瑞是个读书人,少年失父,对书里的君父有天然的孺慕之情。所以在官场所见种种,他只以为是严嵩和司礼监的恶。
「二审郑何」里面嘉靖的圣旨又加深了这种印象。 这种对君父的景仰也是他顶住压力「三审郑何」的动力。 可最后「改稻为桑」的结果仍然没有任何改变,该杀的没有杀,不该苦的还要苦。海瑞对嘉靖的幻想破灭了,他的理想也破灭了。 他领悟到依靠清流的势力去「倒严」是徒劳,或许」倒严「本身就是徒劳,因为症结本来就不在严嵩。
所以最后,他才会选择了死谏。若是没有」改稻为桑「这一遭,海瑞最后上【治安疏】便会显得浅薄,因为他不够痛苦也不够绝望。
所以【大师兄点评历史】评的不是历史,而是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上学习如何管理自我和管理他人。可以看到众多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为官为臣之道,帝王的分权管理。
作为一个平凡人想要追求卓越,请每一位追求未来的人,放下成长道路上的压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利己利义的信仰的抉择风暴,学习如何正确决策,欢迎进入大师兄点评历史之【大明王朝1566】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