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国内哪些产业园区对企业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较大?不同政策对企业发展具体有哪些影响?

2016-05-23知识

谢邀

@Zampeli Diana

这是个好问题。中国现在很多城市都兴建了自己的产业园,许多城市的产业园都还不止一个,但具体的效果就参差不齐了。

产业园实质上是一种产业集群 ,即企业等其他机构集聚到一起协作生产。集群(cluster)的概念自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之后便得到广泛应用(当然严格说来波特并非首创,马歇尔在20世纪初就提出过产业区 industrial district 的概念)。在中国,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在这一领域研究多年。简单的说,集群中的企业的特征是在地理上接近,行业也相近或处于产业的上下游。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间人力、物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此外集群内的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互动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产业集群从产生的形式来看可以分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前者是企业自发集聚,如硅谷;后者是政府推动,中国的产业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后者 ,即政府规划用地,通过政策优惠来吸引企业入驻。因此中国产业园都刻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政策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Dany Jacobs & Ard-Pieter De Man 在其1996年发表的 Clusters,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一文中表示,有效的集群政策应该侧重于原本就比较有优势的集群,促进其内部的知识利用效率。对于这种观点有人质疑其过于保守,限制了新行业的发展,但作者认为,一些新的行业并非完全是新的,许多都是已有经济行为的一种新的组合(这一点应该是借鉴了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观点),所以这些行业并没有排除在作者的理论之外。但是作者还强调,集群政策并不应该去尝试创造那些完全新的行业,而是应该去连接已有的产业。在我看来,这一种观点对于政府政策的作用相对来说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新的产业只会自发形成,而不是由政府创造,政府只是促进知识的流通以及已有产业形成新的组合

作者按照集群的不同维度总结了相应的政策,比如促进共同研发,加强供应商和企业的联系,促进人员的流动,帮助企业建立国际化的网络等。


而具体到中国的产业园政策,各地均有不同,但总体说来大概会涉及这几个方面: 土地优惠、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吸引、企业孵化、创新服务、融资扶持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总结:

国内产业园区政策比较(政策梳理)_百度文库

那么各类产业政策或产业园政策对于企业的产出以及创新有什么影响呢?要想评估一项政策产生的影响,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或者「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不过很遗憾,我并未找到使用计量方法来测量中国产业园政策效果的论文(可能是我找的不够全面,如果有人了解这方面的文章麻烦告知),所以这里先简略介绍两篇外国的。

一篇是两位日本经济学家 Junichi NISHIMURA, Hiroyuki OKAMURO 在 2011年的一篇文章 Subsidy and networking: The effec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upport programs of the cluster policy ,作者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日本政府2001年的产业集群计划(Industrial Cluster Project)对企业的影响,作者发现,参加该项目并接受间接性资助有利于企业扩大自己的「产学研」网络,这种间接性的资助对企业的产出以及创新都有积极的影响,而直接性的研发资助对企业的帮助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篇文章 Oliver Falck, Stephan Heblich, Stefan Kipar, 2010, Industrial innovation: Direct evidence from a cluster-oriented policy ,作者使用了三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评估了1999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集群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政策的确有帮助作用,比如有利于企业扩大与公共科研机构的合作,雇佣到更好的研发人员,但同时却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上面的最后一个结论,即政府政策降低了企业研发投入,其实在中国也出现了,也就是所谓的 「挤出效应」(crowed-out) :政府的补贴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意愿降低,从而减少这方面的投入。我的一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涉及到这个问题:Philipp Boeing, 2014, China's R&D Subsidies -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ness,他发现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政府的补贴会挤出企业的研发投资,到后期才会逐渐保持平衡。

最后还是要说回到中国。虽然不太容易评估国内具体的某项产业园政策,但哪些产业园或者说产业集群比较成功还是有一些结论的。德国的教育与科研部(BMBF)提供了一些世界上比较成功的集群案例,其中中国的是, 北京中关村(IT、通信、生命科学);深圳(高科技、制造业、物流);上海(制造业、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等);苏州(制造业、信息技术等);徐州(服务业、能源、制造业) 。这里面介绍的每个地区都包括不止一个集群或产业园。

来源:

Kooperation-International: Cluster

(德语版。抱歉没有找到英文版的)


最后总结一下,国内哪些产业园对企业扶持力度比较大真的是很难说,因为现在国内的产业园太多,各种政策五花八门。产业园内的政策最好是以搭建平台为主,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促进产业园内知识的传播,如果一味地直接干预企业行为有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Philipp Boeing, 2014, China's R&D Subsidies -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liver Falck, Stephan Heblich, Stefan Kipar, 2010, Industrial innovation: Direct evidence from a cluster-oriented policy

Dany Jacobs, Ard-Pieter De Man, 1996, Clusters,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Junichi NISHIMURA, Hiroyuki OKAMURO, 2011, Subsidy and networking: The effect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upport programs of the cluster policy

Michael Porter,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王缉慈, 2010,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