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化学为什么是理科?

2020-04-27知识

化学 起点 太高了,高中阶段还不可能学习真正的化学。也因为起点太高, 目前没有完备的理论 ,极大程度依赖于实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也知道数学(虽然数学不是理科)、物理是多么流弊的东西了,而化学是从这种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东西,你若想学真的化学,至少先学完数学和物理吧。从目前的教育来看,中学连无机元素化学入门的标准都没达到。

其实我懂题主的意思,所谓理科,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或者规律,要用抽象思维,能解决未知的自然科学问题。比如你有很明确的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的直感,当学到一定水平后,你不动笔就能就判断物理过程的大致结果。而整个高中化学,都是说一不二,一个又一个化学事实的堆砌,这就好比是从10m自由落体和从50m自由落体要当做两个公式来记忆一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包括化学研究对象过于复杂,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需要认识大量的名词和概念,如元素周期表及其相关概念,化学物质名称和命名方式等等,这些东西不具有任何理科特点,但是如果不知道钠钾铷铯钫为何物,也无法进一步理解化学。

————————迷之分隔符————————

下面回到正题吧,我给题主系统地科普一下 现在化学的实貌 。(对高考考生选专业也许有参考作用)

和物理、生物一样,化学也是一级学科,一级学科怎么来的?教科书上总说些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还有燃素论什么的,企图炫耀自己不值一提而又渊远流长的黑历史,我认为这不靠谱,这些陈年往事不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学的特征,而实际上前者叫哲学,后者叫炼金术。

化学的起源在大约距今100年前,正好是物理学取得突破进展的时候,其中玻尔的原子理论才是化学的基础,其后对此有许多修正,最出名的修正是量子力学(很遗憾,在高中连提都不提,其他就免谈了)。到此为止是纯物理基础,然而还不足以形成化学(很多物理学鼓吹者对化学的理解就到此为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化学理论家都是物理和化学双修。

别想了,这些个早期化学基础理论高中都没讲过,光是价键在高中就讲得不明不白,让人以为价键理论是那几个老头怎么编出来的。价键理论的基础就是波函数,没错,就是由虐猫狂人薛定谔提出的那个。一般在化学中用到的是定态薛定谔方程,不含时间参数:

HΨ=ΕΨ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式子,经过各路物理大神之手,完成了对单个氢原子的电子云的研究(现在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应该都有涉及)。此后物理学进展接近零,因为数学家都解不开氢原子以外的薛定谔方程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化学家出现了。

经过诺贝尔化学奖得主Linus Pauling的分析,提出了 原子轨道理论 (AO),四面体型甲烷分子就是这个时候得到最初的解释,波函数发生sp3杂化使得电子云的朝向如同四面体。(同样是从物理学分家的电子科学技术,完全发展出另外一套面目,和化学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研究电子,而电子科学基本只关注导体半导体,因此微电子科学在微观层面发生的变化又需要回到量子力学来解决)

广义的价键理论还包括 分子轨道理论 (MO),看到这里肯定犯迷糊了,用薛定谔方程怎么建立了AO和MO两套不同的理论,有什么不同?要知道,在处理多体问题时,有数不尽的处理方法,不限于AO和MO。说起这些计算方法,包括较新的密度泛函方法,都只能算作近似处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AO用原子的电子轨道成键来描述分子(先解方程再形成分子),而MO用原子线性组合来描述分子的薛定谔方程(先形成分子再解方程)。这两个理论对实际的预测显然有所不同,然而在大量的实验之后,人们发现不同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方面(如对于简单的氧气分子O2,AO理论往往非常好用,但是对于其顺磁性,只有MO才能很好地解释),也就是说彼此不能通用且存在矛盾,但结果两者都沿用至今,这在数学、物理中肯定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实际上真正用到这些理论的情况不多,因为计算量巨大。好在现在有不少商业计算软件可以利用,但是要注意,计算结果永远不能代替实验结果,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从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动理论和统计热力学与热力学开始,发展出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关注的是平衡或最终状态,主要研究能量、温度和熵,动力学关注的是过程,比如反应速度和反应历程,它的应用不局限于化学反应,利用碳14(衰变)测年代时就是根据这些理论。此外电化学等在交叉学科中应用广泛,许多非化学专业都有几根电极吧,电子pH计就是电化学的成果。

化学的地位真是很尴尬,质子以下尺度都是物理学的研究范畴,而高分子、和超分子(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所在领域)领域有很多学科同台竞技,到头来可能只能研究分子。好在晶体学似乎没人抢,我就讲个故事,大概60年前,上面提到的那位Linus Pauling在研究DNA的结构,他得到的最终结论是DNA是三螺旋,而隔壁的沃森和克里克拿DNA做了个X光晶体衍射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是DNA是双螺旋。顺便一提三螺旋的DNA是存在的,四螺旋也是有的。

如果是高考考生,大概会好奇化学和化工的差别,化工是化学工程的略称,其关注点不在于化学反应本身,而在于实现高效的工业化生产。现在化工也叫过程工程,因为化工原理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过程,当然包括食品药品生产,它的理论基础是三传一反,即质量、动量、能量传递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具体来说,从琐碎的液体黏度与压力的影响,到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平衡,都是化工的研究范畴,工业化生产设备可据此设计和制造。

————————————————————

化学,一般分为有机、无机、物化、分析四个二级学科。上述内容都属于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 是中学的热点,一个元素周期律,大量的方程式,在大学都不要求背诵。如今的热点只有无机材料和催化了吧。在中学,对催化的掌握为零,而在大学,催化是随处可见的,并可以用上述物理化学知识解释。毕竟化学反应就是 电子的反应

许多过渡金属的催化活性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电子结构,实例有大家熟知的血红蛋白,当亚铁离子与亚基络合后,能改变整个蛋白质的电子构型,提升对氧气和羰基(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镍原子的空轨道容纳氢分子的电子,使氢原子间作用力减弱,能够发生加成反应,而其他的过渡金属具有不同的轨道排布,不能达到相同效果。光催化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所谓光催化反应是以激发态的反应物完成的反应,甚至可以逆转电极电势,使水分解为氧气,当然同时产生氢气。

有机化学 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如生物、医药、高分子等等。有机化学有自成一体的理论(距第一性原理颇有距离),一切反应都是电子流动,无需记忆反应式,反应过程可由反应速度和能量控制。石墨和聚乙炔为何能导电,高中所学的酯水解为何要加入酸或碱,苯环的特殊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位点,立体异构的选择性,都能被解释清楚(导电性在物理学有能带理论解释,不过只能描述金属、半导体等物质)。

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很大,在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中,把原料的一个甲基变成乙基都可能对反应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无法用理论准确预测,目前唯一的研究手段是实验验证。所以有机化学常被戏称为经验学科。这些无法预测的东西很好理解,如同给你一个不规则刚性物体,问你能否穿过一个孔,你当然要试一试,去测量计算的反而才奇怪。

有机的劣势在于毒性,有机物的毒性作用不同于大家熟知的强酸强碱的腐蚀性,毒性是慢性的,十天半个月甚至长期都感觉良好,但毕业以后说不定不孕不育也有可能。一般不戴两层手套不能实验。

分析化学 应用最广,有从化学学科独立出去成为单独学科的倾向(像高分子就是从化学分出去的)。它的主要内容除四大滴定外,还包括光谱,质谱,色谱,级谱,核磁共振谱等等,是化学等各个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是研究者的眼睛,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认识微观分子。

光谱最早起源于物理学,三棱镜下的太阳光强度不是均匀分布。从微波到X射线都属于化学研究中可以利用的范围,微波炉所发出的微波,正好能使分子的转动能级发生跃迁,而分子的转动振动能就是内能的组成部分。

色谱在小学就应该有所提及(用于净水),生物学里叫做层析,俄国植物学家tsvet把植物提取液倒入一根填满碳酸钙的管子,从下端接收到纯净的叶绿素,这个伟大的应用在有机研究中占用时间最多。

级谱属于电化学的范畴,电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写几本书我就省了吧,都基于电化学原理。电与化学的关系绝对不能忽视,如上面所提到的,化学反应是电子的反应,著名英国订书匠法拉第算是电化学的开创者,法拉第常数F就是以他命名的。法拉第常数的值是96485C/mol(库伦每摩尔),意为每摩尔电子含有96485库伦电荷量。

质谱几乎只和色谱联用,因为不纯物质的质谱没有意义。

核磁共振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变相囊括了物理化学医学诺贝尔奖,现在医院里当然还在用,是加上磁场的光谱。在磁场中原子核的能级会裂分,此时原子核可以产生吸收光谱,而核外电子对谱线位置有所影响,从而得以分辨原子。有趣的是,在实验室,核磁共振叫做NMR,在医院,叫做MRI,把Nuclear(核)给去掉了。

若没有这些分析技术,化学家无法分离杂质,无法辨别成分。现在也有许多新鲜的技术被发明出来,你看看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毫无疑问是分析技术。顺便一提,学过光谱学就不会被现在流行的各种辐射威胁论骗到了。现在的分析技术非常干净无污染,别想象几个人举着电表紫端着溶液和外灯三棱镜做分析,现在的分析都是全自动精密仪器,更像是医院里的仪器,所以女生往往倾向于学习较安全的分析化学。

在我看来,化学是相对实用的科学,因此特别依赖于实际,同时缺乏理论指导。物理学可以大肆假定在光滑平面上(建立理论),但在化学中,理论上可行的都不算数,你要做出来并拿到分析结果才行。


===============================

数学不是理科 ← 有人对这个观点有疑问,我解释一下,我所说的理科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