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评价【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2015-06-22知识

真正开始觉得自己懂宝钗,是在最近几年。虽然我初中的时候就看了红楼,但是说实话,宝钗、宝玉两个人物的确被曹公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内涵,不是当年的我可以看懂一二的。趁题主这个提问,就把心中对于宝钗的感觉全面地说一下,也算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宝钗是一个内佛外儒的人。也就是说,她本质上是释家,她所有的冷,所有的淡然(包括对生命的淡然),都是性空与看透。她从本质上看透了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生。世间所有的虚妄,都是不值得她萦绕于心的。这是绝大的智慧。而她更加智慧的是,在大破以后,走向了大立。看透一切以后,她并没有出家,没有遁世,反而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入世。去承担她应该承担的责任,去扮演好所有角色。这就是宝钗的「时」,顺应时势,这是深得佛家真空妙有之真意。因为本心不执著,所以可以幻化成任何需要的样子。【华严经】的【金狮子章】中就说,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而当时的世界最大的价值准则便是儒家,所以宝钗便扮演了最无可挑剔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大家闺秀。

上面说的是宝钗的「神性」,就是其哲学上的一面,但是她如果被塑造成一个圣人佛祖,那就了无意趣了。所以,她身上还有人性。

宝钗的人性,就是她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这份热毒不是仅仅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就是普通的人性。她那么通透的人,还不免有时候「凡心偶炽」。所以便有了她尖刻的讽刺(比如咏螃蟹),有了她活泼的扑蝶,有了她被比杨妃后的愤怒,有了她为宝玉绣肚兜时的小儿女心肠(我绝不认为宝钗爱宝玉,没到这个程度,但她作为一个青春女性,这辈子见过的同辈又非近亲的男性估计一只手能数过来,看到宝玉这样的殷勤美貌的公子哥,心里没一点微波怎么都说不过去)。有了这些人性以后,宝钗就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可感。有人说,宝钗的凡心,就是冰山下的火焰,虽然被压抑(冷香丸,代表后天的智慧和教养,来压抑热毒的),但是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总的来说,宝钗的佛性主要表现在有很强的出离心,她有看透无常之苦的智慧,(出离心并非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要救世的,宝钗并没有这个感觉)她更像小乘佛教的修行者,只是并未离群索居,反而是在这十丈红尘之中。但是宝钗不仅仅只有出离心,还有凡心,虽然这个凡心是被压抑的,但是还是非常鲜明地存在着。所以就构成了复杂的宝钗。她既为我又无我,既现实又看透,既犀利又寡淡,既机敏又藏拙。这样的矛盾综合于一人,使我看到了曹公塑造人物的功力,这种复杂深厚,也是我最喜欢宝钗这个人物的原因。我最喜欢的是曹公的塑造,不是宝钗这个人(当然我也很喜欢宝钗这个人,只不过不是「最喜欢」)……如果红楼里面的人都是真人的话,在现实中,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湘云。但是若论人物的丰富性,还是要属宝钗。

再说宝钗的两大黑点,其实都是误会。最好解释的就是她对金钏儿之死的态度。首先,因为上面所说的,她本质上对生死看得很开,所以她的确不会动容。但是不代表她毫无同情心。因为当时她是去安慰王夫人的,所以她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贴心的外甥女,而不是一个道德审判官。所以自然是怎么能让王夫人安心怎么说。逝者已矣,生者为重。其次她在向王夫人道安慰的时候,并不知道金钏儿自杀的真相,后来见到宝玉在王夫人那里哭,才猜到了一点什么。王夫人说是金钏儿打坏了她的东西,她一生气就让她出去两天。这种说辞是非常合理的。如果当时宝钗相信了王夫人的说辞,那她的一番话就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有些地方考虑得的确太过于轻忽,但是她当时的重点放在安慰上,所以别的也就不会太在意。

另一个就是金蝉脱壳,嫁祸之说也是毫无理由的。这里曹公主要是为了塑造宝钗的另一面,就是除了藏拙以外,还有机敏。宝钗怕的只是当面撞破以后的尴尬,和小红万一应激之下做出不太理智的行为。看一下脂砚斋的评价就知道了,他在这一段的批注是,可见宝钗并非拘拘然一迂夫子。盛赞了宝钗的机变,而无一丝贬语。可见在当时的大户人家里,这种情况下的脱身根本和嫁祸扯不上一点关系。因为小红没有能力威胁黛玉,而事实上,事情也到此为止,以后并无波澜。

PS: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青云」二字表现的是高尚,联系一下,「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宝钗咏絮与他人不同,人家表现的都是柳絮的飘零之态,寄托春去之悲伤,或者人世之无奈,感怀身世。而宝钗却觉得哪怕是柳絮,只要有机缘,也可以上青云,这是何等的积极?与刘禹锡的诗可以一起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碧霄和青云,何等相似。这首诗的确是表现了宝钗在看空的基础上非常积极的一面。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那样的时代里,人生的确如柳絮一般并无自主,但是她并不悲伤难过,而是想要凭借好的机缘,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有好风,若没有呢?便是」任他随聚随分「。在放达的基础上,期待最好的结果。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品格,不愧是为柳絮翻案之词。很多人都看到了」青云「二字的憧憬,却没看到前面的放达,以为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表现,实在是奇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