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高中。
工作十余年,没记错的话,我只对个别学生说过:「你很聪明」。
比如一个并不特别聪明的孩子。
各科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理解力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同一个知识点,他理解和掌握得要比别人慢很多。
这孩子小时候是完全放养。小学前没有接触过任何知识,也没上过幼儿园,不知道拼音是什么,当然也不认识字,在姥姥家快快乐乐地自由生长了几年。上一年级前,没有看过一本书,小儿书也没有,只听姥姥讲故事。
他上的是姥姥家门口对口的一所还不错的小学,同学多多少少都有些学前基础。所以他从一上学,学习就明显比其他同学吃力很多,第一次考试就没有及格。这时候家长依然不着急,认为成绩不重要,开心就好。后来孩子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六十多分,能及格,但不高。一直到三年级,第一次面临留级风险,家长终于着急了,孩子自己也不愿意一直落后,开始猛补。
后来确实补上来了,孩子也肯用功,中考以擦边的成绩考入了我们学校。
进入高中,学习的难度系数整体提升,知识更复杂,不易理解和掌握。之前这个孩子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但高中阶段的考查重点,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周围同学的基础又大多比他牢固,死记硬背的方法也不再那么奏效。所以刚一开学,他就感觉学习又开始格外吃力,且明显落后于人。
有一次,他来办公室问我短语类型,我讲了半天,他还是分不清楚。我让他喝杯水,歇会儿再说。他端着水,半天不喝,沉默了几分钟,很沮丧地说:「我不想学了,我没劲儿了,我太笨了,我学不会的。」
我说:「谁说的,我觉得你很聪明呀。上次我们课上讲古诗,你之前都没有读过那首诗,但对前两句的解读非常准确,而且有自己的见解。你的作文里,很多比喻用得也很精妙。上次我们以诗作画,你的画特别有创意。谁能说你不聪明呢?反正我一直都觉得,你很聪明。只不过,学习,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只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付出足够的努力。我看你这一段学习态度有点儿消极,也没有特别努力学吧?」
他点点头,情绪看起来比之前好一些。
我说:「方法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学习的能力也可以一点点提升,这些老师都可以帮助你。只有肯努力的态度,是要你自己给自己的。学习遇到难关太正常了,没有难关,学习的成就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自己内心想要了解、想要实现的东西,不断获取,不断努力,又不断克服难关的这样一个坚持的过程。而学习的快乐,也在于我们一路艰辛地坚持过来之后,获得了新知,提升了能力,最终实现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梦,可以相对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这是我记录在当日的工作日记上的内容,实际上我说的可能更多,上面的话只是大意。
后来这个孩子确实特别努力,慢慢找方法,锻炼能力,最终考上了自己最想去的大学,学了一个喜欢的专业,目前正在准备考研。
以我个人的观点,人生中多一半的事情上,努力都比聪明更重要。
我知道,确实存在那种天赋异禀的人,天生的天才型选手。但是我个人,没有见过。至于说仅仅凭借天赋而完全不努力也不勤奋就获得成功的,我更没有见过(是的,不是我没见过就不存在。我相信有,只是我自己还没见过)
我做老师这些年,确实见过一些看起来毫不努力轻轻松松就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他们是别人眼里的「天才」,但在我个人看来,他们的聪明,更多的是一种经年累月的积淀。
比如我在之前的两篇知乎回答中提到过的两个学生——
这两个孩子都属于学习毫不费力的那种,是别人眼里绝对的「聪明孩子」。但是他们的聪明,来自于自幼年起的不断积累。比如阅读,比如父母的引导,比如在看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增长的见识,等等。这些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给予了他们较强的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什么都相对轻松。所以他们的聪明,在我看来,并非偶然。
这就像我们阅读文言文,为什么总是理解不了呢?不是因为你笨,是因为你读得少。如果你读得足够多,每一篇都认真去读、认真去理解,慢慢地,你读文言文就会和读现代文一样轻松。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要认字,只要有正常的理解能力,读现代文毫不费力呢?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说每天都用,这其实就是一种积累。
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后天正确的引导,以及适合的努力。什么叫适合?就是得找对方法,且适合自己。即使没有什么天赋,但只要找对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也一样能够实现自我。我自己觉得,人,只要能够凭借自我的努力,实现了自己最想实现的东西,有能力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日子过得舒心,这就是成功。但如果只有天赋,完全不努力,不作为,真的很难获得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的长久的成功。
作为老师,我基本上很少去单纯地夸一个孩子「你真聪明」。因为这很容易让他自己以及其他学生认为,学习好,是因为聪明。一些学习不如他的同学,就会本能地想:「我不如他聪明,所以我永远学不好,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而夸一个孩子聪明的同时,也等于侧面地否定了他一直以来的努力,和未展示于人前的付出与积累。所以我一般不会直接说某个学生很聪明,我对学生的夸奖,大多数时候都很具体。我会列举我看到的他们的具体的闪光点,以及我所观察到的他们为了实现这些「闪光」,所一直坚持的。
比如某个孩子作文写得好,尤其是细节描写,常常非常精彩。我就会说,我们平时也能看到,某某同学对生活的观察特别仔细,哪怕一个瞬间,或者一个很小的细节,他都能够捕捉到,并且记录下来……
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内在动力,本质上大多都来自于对梦想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一个有梦想且热爱生活的人,学习能力一般不会太差。而学习,也能够在帮助我们靠近梦想、实现梦想的同时,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并且保持热爱。
所以我经常和家长说,单纯地要求成绩,不如引导并陪伴孩子发现兴趣、发现热爱,找到梦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让他们对世界保持兴趣和好奇。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意义,比一味提要求、做监工,要实用得多。
适合且足够的努力,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天赋异禀、毫不费力。但是单纯躺在天赋上,则很难帮助一个人实现所有。这就是我以为的,天赋和努力的区别。
下面是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快乐和学习的关系的回答,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