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长文,虽不符合题目中的「简单」字眼,但用心读肯定有收获,赞不太多,但收藏比已超过4倍!
以下分享的是我对高效记忆方法的追逐和理解。
毕业之后感觉记忆力差了很多,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学习,但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真的很打击积极性,后来我去认知心理学中寻找高效记忆方法,仔细学习【认知心理学】、【记忆:对实验心理学的一项贡献】、【记忆的七宗罪】等书中关于记忆的研究,为现代科学对记忆研究的丰富成果欣喜不已,前前后后看了一个多月,感觉差不多系统掌握记忆方法了,然并卵,当我准备实践的时候,我TM连这段时间到底看了什么都忘记的差不多了,细节太多、内容太多根本记不住!
没办法只能重新来过,这次学乖了,边学边做笔记,大约做了2万多字的笔记,这里做个简单的摘要分享(约2000字,建议阅读):
一、记忆模型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记忆有一个经典的模型(图来自度娘): 感觉记忆:心理学家假设每一种感觉通道(看,听等)都有一种感觉记忆,具有短暂和容易被替代的特性。
短时记忆:它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即时信息,容量有限为7±2个单位,短时记忆多变易忘,必须十分专注才能保证记编码进入长时。比如记陌生号码,通常拨完后就忘了。
长时记忆:成功被保存的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中主要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信息孤岛要么被遗忘,要么回忆不起来。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者关系的简要描述:信息在感觉记忆登记,经过短时记忆编码加工,然后转到长时记忆中存储,而回忆是指信息从长时记忆提取到短时记忆。
二、记忆过程
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编码(信息存入记忆),存储(在头脑中保存)和提取(准确回忆信息),这三个过程也是决定高效记忆的关键。
1、编码
编码是记忆和提取的关键。「加工水平理论」指出,信息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加工涉及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化处理,那么记忆的效果就越好。编码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简单复述:不主动思考信息意义,仅仅是简单重复。简单复述有助于将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但不能有效地转入长时记忆。
精细复述:主动思考理解信息,并将其与已知知识融会贯通。它能有效地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证实,记录有意义材料(类似精细复述)是无意义材料(简单复述)效率的十倍,而我们看书学习多是被动的简单复述。
精细复述大致三个策略(记忆关键):
一是挖掘信息本身的意义,加深对信息的理解。比如「海马体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很简单但很学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海马体是个人的GPS系统」,很容易就能记住海马体的功能且不会遗忘。
二是将信息组织化。长期记忆基本都是组织化的信息,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必须将信息组织化,将知识变得立体。最简单的方式是建立知识树,而按照目录建立知识结构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
三是与已有知识和记忆建立联系,融会贯通。比如你在阅读这个记忆笔记,可将其中知识与已有记忆、经验进行比较、匹配,逐渐融合成新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但效果立竿见影。
2、保持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下图来自度娘),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研究指出,遗忘是生物本性,因此及时复习非常重要,但正确的时间点进行复习就会事半功倍,12小时之内进行复习效果最佳。
3、提取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对每个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都会进行编码,对信息的组织(编码)程度是有效回忆的关键,编码的背景线索(联系)越多,提取时越容易。编码原则区分了「可以被提取的记忆」和「容易被提取的记忆」,当个体无法回忆某个信息时,并不意味着遗忘了,可能只是提取线索不对。有三种有效提取方式(提取也是一次记忆巩固, 记忆关键知识点 ):
一是自我检测(问题思维)。研究表明,自我检测要比复述背诵有助于长期记忆和理解!自我检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书本习题进行自我提问;另一种是自己编问题,比如在构建知识树后按照层级自我提问。
二是利用生成效应。比如向同学朋友讲解知识点,帮助他们答疑,主动写博客、写学习笔记,或者知乎答题等等。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生成效应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自己主动思考、组织知识,这对学习和保持记忆大有裨益。
三是头脑风暴。这是我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左右时间,或者散散步,或者沉思,然后在头脑中勾勒出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三、有趣理论
1、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时,我们对开头的记忆非常好(首因效应),结尾的回忆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中间部分记忆很差,所以在复习时应重点加强中间薄弱部分。
2、信息干扰。过去获得的信息对新信息的记忆更为困难(前摄干扰);新信息使我们对旧信息的回忆变得困难(倒摄干扰)。比如更换新号码,刚开始前摄干扰让我们对新号码记忆很困难,但当我们记住新号码,倒摄干扰让我们忘记旧号码。
3、元记忆。知道感(确信把信息存储在记忆中的主观感觉)是准确的,当我们确信知道某事时,一般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在考试时,可以重点加强对熟悉题目的思考解答,通常是能够得到正确答案的。
4、蔡加尼克效应。我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记忆更好,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打断任务(未完成任务)会加深记忆。所以,学习过程中经常休息一下,记忆效果更好。此外研究还证实,学习之后睡一会会提高记忆成绩。
5、情绪效应。当我们快乐时,我们会存储积极的事情,当我们伤心时,我们更容易关注和记住消极的事情。即处在快乐状态下的人对快乐事件的学习效果更好,愤怒状态下的人们对愤怒事件的学习更好。
以上是关于记忆理论的简单梳理,我从中确实找到了很多高效记忆方法,比如高效的编码方法,有效的提取技巧,等等,但有些方法对短期的记忆提升有用,对长期的记忆帮助并不太大,具体使用还需要甄别。以下分享的是我结合记忆理论和实际学习生活总结出来的一套记忆方法和习惯:
1、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结果或产物。学习不等于将知识强灌入脑子中,而是要当事人参与到学习过程。要想真正掌握某个知识,仅仅是被动接受结果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主动地吸收和推理,赋予知识以结构和意义,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私有化」,也就是所谓的「记得住」。简言之就是:主动学习+理解吸收,这也是学习记忆总原则,否则任何方法都是镜花水月。
2、学习要「慢」。我曾经2天时间看完【爱的艺术】,之后写了篇日记总结:「快速」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且收获不大,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完成欲主导,但对掌握知识基本没有意义,只能说是一种先睹为快,以及心理上自欺欺人的「成长」满足。之后我又花了很长时间重新研读这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参见回答:你读过哪些很有味道的书? - 高太爷的回答。
3、善于做摘要,撰写学习笔记。以学习记忆理论为例,第一遍没做笔记,学完就忘记的差不多,如果从头再看一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如果边学边做摘要,然后系统整理成学习笔记,6、7本书大约也就2万字左右,精华都浓缩出来了,再去学习就省时省力。但仅仅是做笔记并不够,深入学习掌握,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日常的收获、感想、体会不断充实到笔记中,以【理解人性】学习为例,不仅是书本知识笔记,还融入日常体会,不断充实丰富人性知识。参见回到:如何读懂人性,有哪些方法和相关书籍? - 高太爷的回答。
4、善于意义化、结构化知识。能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基本都是结构化的或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以意义为例,有一个好久不用的QQ小号931971693至今仍记得住,就是因为简单划分后「93/19716/93」,19(7+1)6正好是1986,是我的出生年份,对我非常有意义。以结构化为例,我通常是根据目录建立知识树,让知识立体化,这一步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记住了一棵树就基本记住了所有知识点。不过有一个问题,这样建立的一大块知识还是会在记忆中形成孤岛,如何与其他知识、其他学科建立联系,这就需要后续的触类旁通了,需要仔细的思考和相当的时间积累。
5、积极利用自我检测和生成效应。心理学家做过试验,自我检测效果要远远好于复读和背诵,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解,自我检测本身很简单,知识需要克服一点惰性。另外,生成效应是更好的知识掌握方式,要求我们不仅要接受知识,更要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就行输出。生成效应有很多方式,比如向同学朋友讲解(学霸都喜欢帮人答疑),开设网络博客写心得体会(优秀的人基本都开设博客不是没有原因的),目前看,知乎答题也是非常不错的方式。
6、每天头脑风暴。每天给自己空出半个小时时间,或者散散步,或者沉思,在头脑中对今天所学的做一个梳理、再现,在头脑中整理出知识体系。这一点也是我最喜欢的和最大的记忆收获,效果非常好。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上下班路上,睡前,早起等等。
至此,我对高效记忆的理解介绍完毕,有关记忆方法和记忆理论也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个人以为,我对记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是「如何高效记忆」的答案:主动理解(编码)-->笔记-->知识结构化-->头脑风暴-->生活实践及思考-->答题整理。
以上。高效的记忆方法是存在的,这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但仅仅依赖高效记忆方法是不够的,必须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辅以主动的思考, 汗水+技巧才是记忆王道, 至于「高效」,就看你要速度还是效果了!
——————————
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公众号「高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