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一间房、两个人、在沟通,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

2021-06-15知识

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心理咨询在做什么?

一间房、两个人、在沟通,对于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人意味着什么?

下面四个比喻更能表达我现在阶段所感受到心理咨询这件充满魅力的事情究竟是怎样的。

带着「事故」去探究「故事」

来访者总是带着「事故」走进咨询中。

当来访者觉察到自己的生命中好像有一些「事故」,并且这些事故让人「心动」的时候,会选择走进咨询。

除了「事故」的主角——来访者自己之外,还有父母、伴侣、同事、朋友……在这些关系中,充满着遗憾、不甘、困惑、无奈、委屈、不堪、后悔、屈辱、失落……

未做咨询前这些关系带来的感受不称之为「事故」,是因为体验不是如此之深,而此时到了生命的一个转折点,虽然这个转折点也属于整个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走进这个「事故」当中,对过往的生活和关系保持温和的好奇、进行全面的探索 ,如同看电影一样,原来只是让某种感觉流过自己的心而并没有保持觉察,之后这个感觉瞬间被下一个场景所取代,应接不暇。

而现在需要一帧一帧去回放这部电影,细细琢磨、再次体验,这必然会加深某些感受。而在这之上,获得对关系、对关系中的双方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对某个当下、某段历程甚至到目前为止以及将来所期待着的整个生命历程的理解,这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共存的旅程。

在这之后,我们终于看懂了自己的电影到底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发现自己的确身处关系之中,明白自己为什么在某个场景下会有如此思、如此感和如此言行,此时我们会有哀悼,之后会变得通透。

生命也会变得厚重,这份厚重不同于之前所期待的一直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是「我的生活以前有喜怒哀乐,我体验过这些、我也领悟到为什么会有这些,我更加知道我是谁,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我的生活以后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会保持着对这些的体验继续生活着」。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最后在先知先觉中拥有一份自在。

生命历程犹如泼墨山水画

来访者的生命历程就如同一直在画一幅山水画, 我们以为自己按部就班地绘画着自己的人生,或者很坚信自己一直在执笔作画、坚信画卷是在一点点展开。

但是某天画着画着,突然发现,这幅画开始变得和自己的初衷不一样:

原来自己画的内容只是一直在迎合旁观者的喝彩,脱离了作画的本质而变成了表演;

原来题材内容并不是自己想画的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作画,也不知道想画成什么样;

原来自己心中是有些想法的但是却下笔无神、寸步难行,并不能借画抒发自己的胸臆……

这一天忽然有了危机感,不能继续这样作画了,这样的画继续画下去并不会被自己认可、好像也没有市场,最重要的是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这个时候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技法、心态等出了问题,于是走进了咨询。

我们常常会以为之前画的内容太糟糕,积重难返,应该把这些都抛弃掉,认为只需要把以后的内容画好,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可以了。

那这样的一幅画应该如何形容呢?实际上真的积重难返吗?过往的画真的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可言吗?

当然不是。

画人画虎难画骨,看上去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但冥冥之中其实画的骨是一直在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神似,换句话说,我们第一眼的确不如其他写实的画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到底在画什么,但如果我们给自己一点时间,我们其实就能够看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画的「神」是什么,虽然现在看上去的「似」的内容可能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凝神看看过往的画,去看一看是否真的如此不值一提、不堪回首,是否真的是一个错误。

我们将会看到,虽然没有画出所有的内容,但是能够渐渐明白,自己为什么在作画的时候会如此落笔,心中可能在构想的沟壑也会慢慢清晰起来。

如果是写实的画,修改起来的确很困难,可能真的要从头来过才行。但是神似的山水画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再创作的空间, 在画的骨、画的「神」的基础上,几笔勾勒可能就会出现另一番风景,原来这风景才是自己想要的。

我可以「药到病除」吗?

有的来访者会把接受心理咨询当做看心理的「病」,期待着咨询师能够药到病除,而好像最直观的药就是建议 ,更懂一些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会想通过咨询师知道自己的个案概念化是什么。

期待着有了建议之后,照着建议做,一切都会顺利起来。

咋一看,理当如此,我们发烧流鼻涕去看医生,医生望闻问切之后,开具药单,我们去拿药、服药,病情果真慢慢地好转,过不了几天又生龙活虎起来。

心理咨询和看病有些不一样,看病是看病,咨询是看人,看病是和病工作,咨询是和人工作。

一个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再到上市,可能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这个时候的药,的确是让人值得信赖的,医生有信心开药、病人也有信心服药。

而心理的「病」,当我们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的时候,和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病有很大的不同。 看上去病的症状都是一样的,比如抑郁状态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如果开具治病的药物,可能需要考虑的地方不会太多。

而如果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的话,症状之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不一样。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更复杂的人的系统,可能在包括基因、家庭、成长经历、社会变迁、历史文化等背景之下来考虑的时候,难以做到通过临床研究,把这些参数都考虑进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某个人心理有这个「病」,咨询师就提出这样的建议或者告诉ta什么,然后药到「病」除。

(因为不同咨询师流派的不同,或者所针对的情况的不同,可能会提供更偏向支持性的咨询,比如更多的建议、鼓励等)

偏向心理动力学的咨询,在面对绝大部分来访的时候,治「病」的理念是把治病的过程往前提一点,不仅仅是症状的改善,而更需要考虑症状的形成,最终的目的是在可能再一次生病之前提前知道,我有生病的经验,我可能又要生病了,我可以做点什么来顺利度过。

的确,我也知道是自己晚上睡觉没有盖好被子发烧了,那咨询师和来访者需要一起去关注为什么没有盖好被子,反馈在实际的咨询中,可能关注的就是怎么会走进这样的一段关系,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和结果,我在这段关系中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体验到这些,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一定是带有体验的,仅仅只是理智上的反思收获有限。

当我们真正领悟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处理、走进一段和谐的、自在的亲密关系。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访者可能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心理咨询,能够或者不太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之所以能够一次次走进咨询室,一定是带着某个诉求、目标、期待、愿望、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要达到什么状态。

来访者发现自己生活中某些期待达不到了,自己也做了很多努力,甚至事情发展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地步——我捕不到我想要的鱼了。

而大多数鱼,就是一段相处自在的亲密关系,更多的是和伴侣的、和父母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去「捕获」一段亲密关系,而是自己就是渔网,去「拥抱」一段关系。

咨询的过程就是结网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太想要鱼了,于是这个渔网可能只有几个结甚至一个结的时候、这个网的网眼可能大小不一的时候都想着下水试一试能不能成功,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也是在不知不觉下才慢慢发现这个渔网有点问题。而一张真正的、结实的网,是由很多的、分布均匀的、牢固的结组成的。

在咨询当中,组成这张生命渔网的结是什么呢?

是对过往生活的一个个领悟—领悟之结、领悟之网。

咨询的过程,就是织网的过程,也是打结的过程,把原先的渔网重新理一理,该拆的拆、该紧的紧、该松的松,慢慢地、精心地去编织这张新的渔网。

而在编织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畅想自己想要的鱼是什么,可能我们慢慢才会发现:

原来自己编织的那张网所能捕的鱼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只是想证明自己能捕到某种鱼而已;

原来想通过捕鱼是为了获得某些营养成分,而这些可能在其他的鱼身上也会有;

原来捕鱼是为了补贴家用,其实不用捕鱼做其他的自己更擅长的工作也行……

而在咨询当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用「领悟之结」把来访的这张生命之网编织起来,领悟生命当中的某些想法、行为、情绪、体验,原来在之前的某段关系当中,是这个结太松了、太紧了,是这个网眼太大了、太小了。

而之后, 我就是生命之网,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我还知道如何去做,我能够拥抱某段关系、我能拥抱我的生活

文|李亮 (简单心理认证·实习咨询师)
戳下找Ta 咨询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直播、长程训练项目等多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万+人参与学习。

这里有100+门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 jdxinli.cn/q199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