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袁绍真的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吗?

2020-08-03知识

袁绍当然懂的,历史上就是袁绍派遣从事中郎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袁绍还派遣军谋校尉应劭著【汉官礼仪故事】,帮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没有袁绍扶持,曹操的许昌朝廷是根本根本无法建立的。

190年初,袁绍在河内起兵时,檄文内容中就已经放弃已死的汉少帝,而是改为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表达了要拥戴汉献帝的希望。

191年和193年,袁绍都继续公开表态要迎接汉献帝,因为袁绍迫切需要天子,来为其封官的合法性进行背书。

很多史料记载袁绍承认汉献帝,想迎接汉献帝,却派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缘由是196年袁绍不巧同时遭遇东郡的臧洪叛乱,和公孙瓒深入冀州筑易京,击败麴义,因此袁绍解释了「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后的无奈选择。

讨伐董卓时,河内袁绍等人的誓盟内容,与酸枣的张邈等人誓盟内容,存在区别,袁绍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而刘岱、张邈却并没有提到汉献帝

190年讨伐董卓时,袁绍、韩馥、王匡等人在河内、魏郡,而刘岱、张邈、张超包括曹操等人在酸枣,两伙人不过是遥推袁绍为盟主,盟约内容则是「一盟各表」,两伙人各自表述。

汉少帝,即弘农王刘辩,已经在190年1月死了,袁绍等人的誓盟内容就出现了「戮杀弘农,提挈幼主」,汉少帝刘辩直接降级成了弘农王,而董卓手握的「幼主」自然是汉献帝刘协了,然后强调要「同奖王室,翼戴天子」,即拥护汉献帝刘协。

而刘岱、张邈、张超等人的誓盟内容则出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就是朝廷法规失去了纲纪,董卓杀了汉少帝刘辩,但并没有提到汉献帝刘协。

  • (注)献帝春秋曰:绍合冀州十郡守相,众数十万,登坛歃血,盟曰:‘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兵甲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 戮杀弘农,提挈幼主 ,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烝皇天,浊秽熏后土。神祇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 同奖王室,翼戴天子
  • (注)三国志臧洪传: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 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 ,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 袁绍等人承认汉献帝,但觉得被董卓控制,就打算另立刘虞

    只是汉献帝远在长安受到董卓控制,这让袁绍集团在私自分封各级官员时,不具备合法性,所以袁绍、韩馥便想拥立大司马刘虞为皇帝,于是制造各种祥瑞,又暗里编造汉献帝血统不纯的舆论,袁绍、韩馥还在各自给袁术的信里说汉献帝血统不纯。

    但这节骨眼上,刘虞偏偏不肯当,韩馥、袁绍退一步,让刘虞以大司马录尚书事,承制招拜进行分封,刘虞依然不肯,韩馥等人只能就此作罢,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合法地位。而袁绍亲自上阵,以车骑将军来「承制召拜」,分封麾下官员,包括曹操等人的官位都是在这一时期由袁绍分封的。

    可惜袁绍封官的合法性太低,191年7月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冀州,沮授就建议袁绍要「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袁绍欣然同意,当192年吕布投奔袁绍时,还「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嫌弃袁绍所封官员都是冒牌的。

  • (注)后汉书刘虞传: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 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
  • (注)吴书曰: 时议者以灵帝失道,使天下叛乱,少帝幼弱,为贼臣所立,又不识母氏所出 。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使人报术。
  • (注)吴书曰:绍复与术书曰:前与韩文节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内见再兴之主。 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 ,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
  • (注)吴书曰:馥以书与袁术, 云帝非孝灵子 ,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称虞功德治行,华夏少二,当今公室枝属,皆莫能及。
  • (注)英雄记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 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
  • 191年和193年,袁绍都表态要迎接汉献帝

    袁绍赶走韩馥,自领冀州牧后,沮授建议「迎大驾于长安」,袁绍高兴地表示「此吾心也」。193年,袁绍还在和公孙瓒鏖战,李傕等控制下的长安汉献帝朝廷派太仆赵岐来为双方和解,结果袁绍出数百里,特地跑来跪舔,还和赵岐约定好,将来要「奉迎」汉献帝的车驾到洛阳。

  • (注)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引沮授为别驾,因谓授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授进曰: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 迎大驾于长安 ,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绍喜曰:此吾心也。
  • (注)后汉书赵岐传:是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冀州,绍及操闻岐至,皆自将兵数百里奉迎,岐深陈天子恩德,宜罢兵安人之道,又移书公孙瓒,为言利害。 绍等各引兵去,皆与岐期会洛阳,奉迎车驾
  • 196年,袁绍同时与臧洪、公孙瓒、孔融作战,就派遣从事中郎徐勋,让曹操迎接汉献帝

    195年末,袁绍派遣郭图前往河东,看望逃难至此的汉献帝,郭图赶回后,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沮授也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

    但是东郡太守臧洪,因曹操195年12月杀害张超后,而选择起兵背叛袁绍,袁绍则兴兵围之,与此同时袁绍北境,195年),麴义反胜为败,为公孙瓒所破,以冀州河间「易京」为老巢的公孙瓒重新得势了。

    在青州,袁绍长子袁谭自春至夏进攻青州的孔融,前后差不多半年时间。所以原本应该「西迎大驾」的袁绍在196年,与兖州东郡臧洪、冀州河间、青州孔融,处于南、北、东三线作战的状态,自然是没有余力迎接汉献帝了。

    因此绍檄州郡文里的袁绍辩解基本属实,檄文的前半句「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公孙瓒击败麴义并未说谎;后半句「匪遑离局」,袁绍本人亲征臧洪,也符合逻辑,也正好解释了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郭图对汉献帝的态度发生矛盾的原因。

  • (注)后汉书公孙瓒传:兴平二年(195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岁余,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瓒徼破之,尽得其车重。
  • (注)三国志臧洪传: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
  • (注)后汉书孔融传: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
  • (注)三国志袁绍传: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 (注)绍檄州郡文曰: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
  • 袁绍派应劭帮助朝廷立制度和典式,并影响朝廷,调动曹仁去幽州广阳郡

    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后,袁绍还派遣军谋校尉应劭著【汉官礼仪故事】,帮助建立朝廷制度和百官典式。袁绍还以其影响力,让曹仁去幽州广阳当太守,和公孙瓒交战。袁绍甚至命令曹操杀掉杨彪、孔融、梁绍。

  • (注)后汉书应劭传: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 (注)三国志曹仁传: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 (注)魏书曰: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雠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绍以为公外讬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
  • 【后汉书袁绍传】和【三国志袁绍传】的区别

    【后汉书】强调袁绍让曹操移动汉献帝到甄城,是因为袁绍每得诏书不方便,而【三国志】却写因为关中归附曹操,袁绍后悔而让曹操把汉献帝挪到甄城,从关中199年才归附曹操来看,时间对不上,所以【三国志】的表述原因,或许多为后世附会之词。

    对袁绍来说,并不是他有多么忠于汉献帝,而是因为汉献帝能够方便袁绍对麾下进行官员分封,拥立刘虞,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刘虞肯当,汉献帝就会被袁绍抛弃。刘虞不肯当,袁绍便自己玩「承制召拜」,再继续承认汉献帝的地位。

    当初袁绍既然无法改变汉少帝已被董卓杀死的结果,那么袁绍索性在讨董誓盟里,先公开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并说明汉献帝正被董卓挟持,要救回汉献帝。

    后来袁绍觉得汉献帝太远,封官不方便,袁绍便计划换刘虞当皇帝,于是暗中发动舆论造谣、制造各种祥瑞等,可刘虞死活不肯当,袁绍又继续套路,仍旧承认汉献帝合法地位。毕竟袁绍在官方承认汉献帝,和为利益而在信里质疑汉献帝血统,是两码事情。

  • (注)后汉书袁绍传: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甄城,甄音绢。以就全实。操拒之。
  • (注)三国志袁绍传: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