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凑个热闹。
【明太祖实录】卷75洪武五年七月辛未条,收录了一封朱元璋写给故元国公白琐住的书信。按书中所言,当时白琐住「佯死,伏匿乡里」,为此朱元璋亲自出面做统战工作,劝告他「为尔之计,当出诣有司,慷慨归朝,则全家保生,共享昇平,岂不快哉?」
接下来,书中则又是这样一段内容:
然量尔之心,迟疑不敢出者,为益都屠城之故,有所畏忌,果如是,尔所见者小,朕不如是也。昔汉高祖尝为季布所窘辱,尚且赦之,况朕于尔,初无纤芥之憾,尔何疑焉?书至,当省朕所言,与朕一见,庶无后悔。这里提到的「益都屠城」一词,我是觉得颇为疑惑的。按照一般的理解而言,这里的意思自然是说明军在益都屠城,因此吓得白琐住不敢投降,为了保命装死躲了起来。
但是官书【实录】是一直在塑造朱元璋宽仁的圣主形象的,那么这里直接让朱元璋自打嘴巴,承认纵军屠城,实在蹊跷。而且之后的「昔汉高祖尝为季布所窘辱」一句,用的是朱家说滕公的典故:「臣各為其主用,季布為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据此则应该是白锁住做了不利于朱元璋的事情,害怕被追究才不敢归朝。
所以这里我个人做个脑补:朱元璋在信里说的「益都屠城」,其实指的是王保保在攻克益都之后对红巾军的屠杀行为。
至正二十一年六月,李察罕乘山东红巾军内讧激烈,互相攻杀的有利时机,出兵平定山东。「发并州军出井陉,辽、沁军出邯郸,泽、潞军出磁州,怀、卫军出白马,及汴、洛军,水陆俱下,分道并进。而自率铁骑,建大将旗鼓,渡孟津,逾覃怀,鼓行而东。」八月,李察罕军前锋自东阿渡盐河,拔长清,逼东平,田丰、王士诚请降,李察罕乃用田丰为前锋。时红巾军集聚济南,出兵齐河、禹城以相拒,李察罕分遣奇兵,绕出其后,南略泰安,逼益都;北徇济阳、章丘;中循濒海郡邑,而自挥大军渡河,败红巾军于分齐,进围济南,守将刘珪亦降,山东诸地,唯存益都陈猱头困守孤城。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田丰与王士诚合谋,刺杀李察罕,走入益都。李察罕部将共推其养子扩廓帖木兒(王保保)继任统帅,加紧对益都的围攻,刘福通自安丰发兵北援益都,被关保大败于火星埠。至十一月,益都城破,王保保「执其渠魁陈蹂头等二百余人献阙下,而取田丰、王士诚之心以祭其父,余党皆就诛。」
而在这场战事中,白琐住本人则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已而察罕死。察罕入城之夕,诸将惶惑,军中颇有异谋。同佥白琐住乃察罕旧人,倡言曰:总兵奉命讨逆,总兵虽死,朝命不可中止,况今总制官王保保为总兵养子,朝廷又赐其名曰扩廓,若立以为主,总兵虽死犹不死也。于是,率先下拜,众亦皆拜,人心始定。(【庚申外史】)」
而当时的山东红巾军各部,则与朱元璋一样,同属龙凤政权下属: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贵)。双方彼此之间,应该也是有一些联系的,当然,具体情况不明,只有一些蛛丝马迹。「山东宋守将毛平章被淮安赵平章所杀,将士忽亦杀赵。众奉其幼子仍为总兵,以镇山东之地。时太祖欲知齐鲁、燕冀虚实,乃遣何必聚为毛严章烧饭食,以探中原。小毛平章年幼聪敏,必聚至数日,待之甚厚,以金盒盛玉带一条谢之。(俞本【纪事录】)」
因此个人猜测,白琐住是因为地参与了王保保在攻克益都之后对红军的屠杀行动,害怕被昔日的红军大将朱平章追究,因此迟迟不敢入朝归降。而如今已是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则大度地表示「况朕于尔,初无纤芥之憾,尔何疑焉?」你杀的都是红巾妖寇,和大明朝廷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赶紧归顺真人,共享富贵快活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