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

2020-06-07知识

先说结论,诺兰深刻地改变了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或至少参与了它在二十一世纪的变革。


但具体地说,诺兰是个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的导演。


说缺点的话,他在视听语言的细节上存在问题。单场戏内,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剪辑节奏经常拖沓,有不少累赘镜头。有时候他喜欢用呆板乏味的对话来推进故事,对白也缺乏神采。


本质上,诺兰是一个肤浅的创作者,他擅长精密复杂的思维游戏,为观众提供解谜带来的快感。他的叙事结构精致巧妙,但冷冰冰的没什么人味儿,看完他的多数影片,观众的感觉是佩服大于感动。


但说到对当代好莱坞电影的综合影响,诺兰在最近二十年来的导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伦蒂诺可与之相提并论吧(斯皮尔伯格什么的毕竟太老了,他们更属于上一个时代)。我不是说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欢,而是指对「好莱坞电影」这样一个具体的对象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我的评判标准也不是票房。


诺兰是主流商业电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还谈不上是颠覆者。主流商业电影也不欢迎颠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过,对于创作来说,革新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并不革新的好导演、好电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终作品高度一般的创作者。一般来说,我们欢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论。革新与好不好,毕竟是两码事。


诺兰的革新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他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在过去,这些是不被讨论的。意大利学者艾柯曾经批评,既然超人有那么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强盗小偷有什么意义?他完全可以改变世界运行的法则,真正造福人类。但好莱坞不会那么拍,这决定了超级英雄电影本质上是童话。然而【黑暗骑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冲突,在现实生活都可以找到对应版本。也就是说,诺兰让蝙蝠侠处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会问题,并不是超人面临的那些伪问题。因此,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时,我们都记得,有很多观众在感叹这是对人性探讨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说一部漫画电影多么多么深刻,难免有点夸张,但至少这说明,在之前的同类大片中,还真的没有达到【黑暗骑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这方面可以和某些艺术电影或社会题材电影一起讨论了,诺兰在主流大片厂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这点。不过他采用的策略并不高深,他只是选择了很多炙手可热的大众议题,扔到影片的叙事中,观众自然会从中发现他们关心的内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风格创新。更具体地说,是叙事上的风格创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电影,包括好莱坞在内,都开始迷恋起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有时也称为网状叙事,或迷宫叙事,或碎片叙事,或拼贴叙事,或解谜电影,名称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将至】、【低俗小说】、【穆赫兰道】、【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等等。


诺兰属于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达到的高度应该是数一数二。


诺兰主要的武器有两种,一是人物的主观视角限定,二是宏观上的交叉剪辑。本质上这两种技巧存在矛盾,因为交叉剪辑在不同场景之间跳来跳去,多少是带有某种全知视点的,这和人物的受限主观视点就冲突了。所以在诺兰的作品集当中,有的是强调交叉剪辑,比如【黑暗骑士】三部曲和【致命魔术】,有的是强调主观视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两部个人化作品,即【跟踪】和【失忆】中,这两者却结合得非常好。他牺牲了全知视点,将交叉剪辑的对象,限定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跳跃,有意打乱线性的时空连贯性,这就让影片具有很强的解谜性质,尤其是【失忆】,也成为诺兰公认最难懂的一部影片。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失忆】的叙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叙和彩色倒叙两组画面,一共是45个段落,正反相连,在揭开谜底之前,这种叙事方式绝妙地让观众体验到和主角类似的失忆感受,在洞悉门道前,我们完全摸不清上一个场景、下一个场景之间有什么关联,观众在头脑中无法自己组成连贯故事。可能我们正在思索某个彩色的段落有什么含义时,突然闯入黑白画面,暂时抹去我们的记忆,紧张地开始新一段讲述。

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盘散沙,编导必须在关键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后连缀的时空或因果关系。所以影片的每个彩色段落在开头和结尾的镜头是互相匹配的,用这种纯粹电影化的方式,开启观众的记忆机关,具体是这样: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为彩色是倒叙的,所以实际上只有每个彩色段落结束时观众才能意识到关联何在。当观众明白这种设计之后,在每一个新的彩色段落来临时,他一定会对开始的匹配镜头特别留意。

其他前后贯穿的线索不少,例如特别关键的美洲豹进出的镜头尽管从彩色变为黑白又变为彩色,但因为显而易见的相似性,观众不难识别。

总的来说,【失忆】对观众主动参与的要求极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各个碎片段落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然后从断裂的时空关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关系,最后在自己的脑子里组装成完整的故事。

设计叙事迷宫是诺兰的最强项,在这方面,他说过自己是受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乡】的影响。其他擅长复杂叙事的导演,通常让观众在看到最后一块拼图时,就对全局了然于胸了。但对诺兰来说,这可能还不够,有时你得反复多研究几遍,才能知道每个细节的埋伏有什么含义。


复杂叙事在当代电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刚出道的导演都能学得有模有样(比如宁浩)。难能可贵的是,诺兰并未止步于自己玩过的花样,他在【盗梦空间】中尝试了新的东西。这部影片一是设计了非常复杂的套层结构,二是在把复杂设定向观众交代时,赋予了这个过程很强的趣味性,都非常难。


他应用了最擅长的交叉剪接和多个平行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以在主线上进行多层叙事的嵌套。较为有趣的是,让不同梦境层面时间流逝速度不同,于是给影片带来一个新奇的噱头或者说成立的动机,再运用各种不同速率的高速摄影,来表现各层空间,放大紧张感,在视觉上造成很新鲜的冲击力。此外,诺兰把主要的悬念和叙事拼贴游戏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条跳跃交代的感情辅线中。光看表面,这条线索非常婆婆妈妈,两人老在絮叨什么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话中的含义,就会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话,因为死亡会带来梦境状态的跃迁,那仍是进行叙事拼贴的托辞。这条辅线到影片临近结束时才揭示谜底,叫观众恍然大悟。

两条线索采用的视角有所不同。主线任务就是把观众带入全知视角,观众只要跟着团队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会丢;辅线则更多是女建筑师Ariadne的受限视角,关键信息是向观众隐瞒的,主要由她来对主角观察、盘问,带领我们探索Cobb的内心隐秘往事。

同样,这种复杂的叙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诺兰常常面临这样一种批评:他的电影是一种庸俗化、大众化的现代主义,像是把严肃艺术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处理成山寨版的,从而娱乐更多的人。确实,通过诺兰的电影,普通观众也能够舒服地理解并享受一些本来非常前卫的艺术理念。不过诺兰电影的定位决定了它们始终缺乏那种迷人的暧昧性,而且并不打算真正挑战观众,它们太像只有一种解法的积木游戏,精确、稳定,所以机械、冷漠。诺兰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马里昂巴】。

无论如何,诺兰通过【黑暗骑士】三部曲和【盗梦空间】的走红,显示了当今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确存在某种弹性空间,并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许的想象力边界。他改造了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