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回答: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有什么缺陷?)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字:控制感。
大多数人都渴望成功。与此同时,在大多数人眼中,「天赋」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努力」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那么,把成功归结到天赋上,你就有可能感到灰心丧气,毕竟自己能改变的有限。相反,如果把成功归结到努力上,就会给人一种希望:只要努力到了,我也可以。
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有很多种表述方式,最初的源头是心理学家Ericsson于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这篇论文研究了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系的学生,发现最有才华的那批到人20岁时,总共的练习时间大概是10000小时。
若干年后,畅销书作家Gladwell发现了这篇论文,大开脑洞,写了【异类】这本书,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后来,又有几本跟风的畅销书面世。到现在,「一万小时定律」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知乎上每次讨论成功学相关的话题,总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儿。
这是一个误读和滥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 。Ericsson本人对此很不满,曾表示10000小时只是那个研究的均值而已,这个数字本身没有任何神奇之处,许多人的练习时间远小于10000小时(Can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make you an expert? - BBC News)。
不过,原作者本人的抗议并没有什么卵用。沿着「Ericsson论文——>Gladwell【异类】—>跟风畅销书——>大众口口相传」这个传播路径走下去,故事越讲越邪,到最后甚至变成了「不管什么领域,只要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这就像玩rpg游戏一样,攒够了经验值,就能升级。
其实,即使在学术界内部,Ericsson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他属于比较强调后天练习的那一派,也有些人是强调天赋的。更何况,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不是「天赋-努力」这个二元论所能概括的。有的人靠努力成功,有的人靠天赋成功,有的人靠努力+天赋成功,也有的人靠努力+天赋也成功不了。
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复杂性意味着未知,意味着不可控,意味着缺乏安全感。相比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还是「一万小时变成大师」、「努力就能成功」这种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让人心里更舒服一些。
有的人以此作为行动指南,努力奋斗,也有的人把它作为自我宽慰的手段:「我不是天赋不够,只是不想努力而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把失败归结为可控的因素,确实是一种维护自尊的有效方法。
最后再放一碗毒鸡汤:努力这件事,其实也不是你想努力就能努力的。一个人能够有多努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控力,而遗传学研究表明,自控力的遗传度大概是40-50%(e.g.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vels of Self-Control and Delinquent Peer Affiliation)。换话说,你到底能多努力,没准和你的基因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