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请一堆巨星拍「烂片」?网飞会玩

2022-01-10知识

最近大概不少人都被元旦档电影深深伤害了。

不如看看美国「合家欢」吧。

网飞出品。

集齐了「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

「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美队」克里斯·埃文斯、「A妹」爱莉安娜·格兰德等人的超超超豪华套餐阵容。

导演是拍出了[大空头]、[副总统]等政治讽刺喜剧的亚当·麦凯。

黑到飞起,嗨到爆炸。

不是让你全程哈哈哈哈哈哈笑出褶子的那种闹剧。

而是观影只想微笑脸,却有些如鲠在喉的黑色荒诞喜剧——

[不要抬头]

世界要毁灭了。

But,who cares?

[不要抬头]上来就是大爆炸新闻甩出来:

博士研究生凯特(詹妮弗·劳伦斯 饰)在天文观测中发现了一颗彗星。并且,在多次计算后确认,它即将在6个月零14天后撞击地球。

末日片开场,讽刺喜剧的走向。

凯特和教授明迪(迪卡普里奥 饰)走上了努力曝光信息、竭尽全力拯救人类的漫漫长路。

这片的荒诞感可能首先就来自于此:这可是彗星撞地球的大新闻啊。

彗星撞地球懂吗?威力相当于十亿颗广岛原子弹,人类要完蛋了。

但是美国女总统(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知晓这事的反应是啥?

中期选举还有三周,在那之前这消息要爆出来,我就完蛋了。

所以,静观其变。

哦,在此之前,是两位天文学家在总统门外等了7个小时、等到第二天才见到总统本人。

就这么「愉快」的被打发走了。

这边走不通,只能找媒体爆料。

凯特和明迪登上了流量最大的当红节目【天天揭秘】,但问题是,这是个娱乐节目。

讲末日信息前,主持人先寒暄提问: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啊?

一通抖机灵后,终于进入正题。

明迪:彗星将要撞地球了,人类要完蛋了!

主持人:那会撞到新泽西海岸的某个房子吗?那是我前妻的家哈哈哈哈哈哈哈。

凯特不满:能不能严肃点面对末世信息。

主持人:我们就是这样的风格,坏消息也要轻松有趣。

节目结束,正好NASA负责人迅速辟谣。两位天文学家主角,瞬间成了过街老鼠,被嘲的网红对象。

节目复盘如下:

凯特失控发飙的时候,流量不错。

但凯特成了「躁郁症病人」,被做成了表情包,不过,「黑红也是红」。

明迪涨粉迅速,颜粉狂欢,得名「眼神迷离的末日先知」,以及「我最想睡的天文学家」。

不过他俩的节目效果都比不上先前出场的娱乐明星(爱莉安娜·格兰德 饰)。

毕竟,当红偶像在短短直播中,完成了和男友出轨-分手-原谅-复合-求婚的抓马大戏,贡献了节目顶流数据。

故事进行到这里,除了乌鱼子,简直无话可讲。

不过,转折很快到来。

女总统给情人发的私密照被曝光了,在个人丑闻的巨大压力下,总统终于决定正视彗星的问题。

为了转移一个新闻,只能爆出更大的新闻。

总统发表公开演说,提出NASA和军队将合作抢先撞击,将彗星撞离原本轨道。

本来远程操控就行了,但「华盛顿永远需要英雄」的嘛,于是派出了老兵执行任务。

「牺牲一个人,但因我的牺牲让你们活的更久。」就连宣誓词都抄的[拯救大兵瑞恩]。

作秀全套做完,总统也如期收获了超高支持率,全民就等着看撞击了。

这时,又闹了个大笑话。

由马克·里朗斯饰演的科技公司CEO,是本片另一个重要角色。

他的巴什公司,主打数据与链接。

创造的新型手机,可以感知机主的情感与欲望——

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害怕与孤独,只要通过血压就能自动检测并被推送「治愈」短视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却是演讲结束的台下,一个对他表达「爱你」的小女孩,被彻底无视。

科技至上、娱乐至死的场合下,人的私人情感被数据化、被量化和可视化。

关怀人的情绪,成为一门生意。

可事实上,情绪与情感,在数据时代,又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这一片段,早已为本片后面人群的分裂与争议,为各种人间癫狂瞬间做好了铺垫。

这位商业大佬,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竞选活动的白金雄鹰等级捐助者。

才是影响总统决策的关键人物。

当发射日到来,全美国人民都抬起头观看撞击彗星的大场面。

却没想到,载有核弹的航天机器却突然来了个空中大掉头,惊掉了民众下巴。

这是,怎么个意思?

原来,商业大佬在彗星中发现了新商机。彗星含有的丰富稀土元素,至少估值上万亿美元。

于是,资本家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来了:

研发专门发射器,将彗星炸裂为数块碎片,方便资源挖掘,且地球有能力承受碎片的威力。

虽然明迪提出了对可行性的质疑,但很快,总统和资本家就达成了一致。

人类命运,将走向何方?

本片虽是一黑到底的喜剧形式,但亚当·麦凯无疑对人类前景是呈悲观且冷峻态度的。

他黑政客的冷漠自私,黑政客背后资本的冷血无情,黑媒体将一切严肃事件消解制造的奶头乐。

更黑民众的分裂与蠢状。

彗星已经在天空出现,只要抬起头来,就能看到那美丽的死亡讯号。

但仍有数以万计的人相信,这不过是一场「阴谋论」。

社交媒体上,人群分裂两派,「Just Look Up」和「Don’t Look Up」运动争吵不休。

后真相时代,人们诉诸情绪和个人信念,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形成了舆论场的巨大分裂。

而线下,他们要么只能在「Just Look Up」的演唱会上感动自我;要么站队总统「Don’t Look Up」的拉票大会。

「梅姨」饰演的总统振臂高呼:

「不要抬头!知道为什么他们要你们抬头吗?因为他们希望你们恐惧,那都是假的。」

让人想起疫情时代特朗普政府「新冠病毒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的说辞都是居心不良的政治谎言」的说辞。

难怪有人说,如果日后评选一个「后疫情时代」电影榜单。

那本片一定有一席之地。

当荒诞到一定程度,笑是笑不出来的。

只会让人觉得,这大概不是讽刺喜剧,而是一部这两年来人类面对灾难的众生相纪实。

再多想一层。

技术成瘾、流量至上、虚假新闻、观点极化、竞选操控......

[不要抬头]的世界,也是一个科技塑造现实的世界。

这不就是我们当下吗?

被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塑造而成,情感与思想被数字化,也正在被大数据算法全面接管日常的当下。

科技又与权力合谋,权力操纵媒体,媒体以流量效应传播信息。

于是阴谋论盛行,真假信息难辨,而真消息也常常困在茧房效应下陷入传播困境。

接收到信息的人群,或者并不关注真相,或者并不愿意相信真实。

人们表达越来越诉诸情绪,走向非黑即白的极端。

温和的、理性的声音难以被听到,而共识也越来越难建立达成。

科技时代,算法本身也容易变成深化偏见的高级工具。

因为个人偏好而不断接受相似的信息,每个人都处在自己信任的文化与价值观中。

纪录片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里举过一个例子:

当你在谷歌输入:「气候变化是......」根据所居住的地区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搜索关键词。

在一些城市,它会是「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另一些城市,它是「气候变化是对自然的破坏」。

它取决于你在哪里搜索,以及谷歌对你个人兴趣的了解。

这是新时代「楚门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和「现实」。

假消息、阴谋论的传播,正是因为切中了这种心理。

你会觉得你看到的「现实」就是真实,是全世界。因为在给你的推送中,就是这样的世界。

当我们习惯了基于不同的事实行事。

再有大范围事件发生时,也就无法再考虑和消化和自己以往世界观相悖的信息了。

可这恰恰是政客和商人最乐于见到的事。

就像电影中,「Just Look Up」和「Don’t Look Up」运动,一边成了商业工具,另一边是政客拉票工具。

分裂带来流量和利益。

并没有人真的关心,世界会不会毁灭这种事。

所以具有深深道德良心的人,看完[不要抬头],反而可能更感焦虑和难过。

因为关掉电影,打开新闻,你会发现真实世界远比电影还更疯狂与荒唐。

「累了,毁灭吧,世界。」

当亚当·麦凯以一个黑暗大结局结束这一场哄闹大剧,倒真让人浑身舒爽。

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看本片笑不出来。

看到这个结局,是真可以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