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 86 版【西游记】严重脱离原著却没有妨碍这部剧成为经典?

2021-07-13知识

原著?你说的原著莫非就是那套写自于明朝时期的百回本【西游记】小说?

如果是,那我也可以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百回本【西游记】严重脱离原著却没有妨碍这部小说成为经典?

因为【西游记】是根据另外一部杂剧改编而成的,那部杂剧叫【西游记杂剧】,作者是元代的一位叫杨景贤的作家。

*有史学家考证在【西游记】和【西游记杂剧】当中还应该有一部失传的【西游记】平话,不过既然失传了,也没得说了。

好吧,如果你认为【西游记杂剧】就是原著的话……那我又又可以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西游记杂剧】严重脱离原著却没有妨碍这部杂剧成为经典?

因为【西游记杂剧】是根据另外一部诗话作品改编而成的,那部诗话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于宋朝年间,作者不详。

如果你看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或是【西游记杂剧】的话,一定会昏过去,因为一层一层改下来,到【西游记】,那真的是超超超严重的脱离原著了。

【西游记杂剧】是最接近【西游记】小说的雏形,剧情、架子、人物都非常齐备,【西游记】也只是基于它的一个大扩展。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那真的是大概除了人物和都是取经的主题以外,和后面两个【西游记】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故事。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第一次出现唐僧和孙悟空的文学版本,那时候孙悟空还不叫孙悟空,叫猴塞因……哦不,叫猴行者。

猪八戒那更加连个影子都没有,沙悟净倒是有影子。

但是你也不能否定这部作品啊,可能没这作品,后世就不会有唐僧和孙悟空的故事了呢。

【诗话】原文有一些缺失,但不影响阅读,无论从故事和剧情来说,按现在标准来看都一泡污,可读可不读的那种。

唐僧一开始是6个人( 剩下的人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名字 )出行的,路上碰到孙……哦不,这版本没有孙悟空,只有猴行者,猴行者是个白衣秀才模样( 颠覆常识 )……猴行者向唐僧介绍自己说是:

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看到没有,有花果山!所以猴行者就是后来的孙悟空,后来的作者把这个猴行者给魔改了。

毁原著了吗?没有……对孙悟空的改动恰恰是把西游的故事给升华了。

【诗话】的故事不长,至于情节的话……

只有一段恰恰一个妖怪都没有的女儿国的剧情……后面各版本是一直沿用下来了。

又行百里之外,见有一国,人烟济楚,买卖骈 。入到国内,见门上一牌云:「女人之国」。

其实唐僧和这个版本的女儿国国王离别的时候,有感情的多了。

和尚再三不肯,遂乃辞行。两伴女人,泪珠流脸,眉黛愁生,乃相谓言:「此去何时再睹丈夫之面?」

读起来还真有点惆怅。

至于其它的故事就没这么幸运,除了部分设定(比如蟠桃)外,全被弃之不用。

比如他们经过虵子国,这个字读[shé],意思同蛇。

唐僧看到这个虵子国满地都是蛇,大蛇小蛇茫茫多,不过猴行者和他说:「这儿的蛇有佛性,不伤人的。」

在百回本的【西游记】里面,仅出现过一次蛇妖,在六十九回的七绝山的一条红鳞巨蟒,但两者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

后面还有一个故事,是猴行者派一个随从去买菜,被一妖人变成一头驴。猴行者发现以后,把这妖人的老婆变成了一束青草,丢在驴面前。妖人看了就急了,只好把驴变回人。

第一个和猴行者恶战的,是一只白虎精,这白虎精现身时,是一个白衣妇人,很是妖艳,但这个白虎精是猴行者主动去除妖打起来的,打着打着,猴行者在白虎精肚子里面种了一只老猕猴,哦不,是种了无数只老猕猴,想以前收伏这只白虎,但是白虎顽劣,不得已只好在它肚子里化了一块巨石,将它活活撑死。

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现很眼熟的一幕?就是后来孙悟空的老伎量—— 钻肚子

这里有个小彩蛋,在【西游记】里面,白骨精和唐僧对话的时候说到:

师父,此山叫做蛇回兽怕的白虎岭。

白骨……白虎……是不是很接近,我怀疑其原型就是出自于这只白虎精。

而在原文第八里面,他们碰到一个叫深沙云的妖怪,这深沙云对唐僧说:「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就是我吃过你(前世)两次了,你前世的骨头还在这里。

而后被唐僧恫吓说:「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

深沙云便用法术架起一座金桥,送他们过桥。

前文有残缺,应该是要过沙河吧,这一说到沙河再看这深沙云,是不是很熟悉?

看【西游记】里面沙和尚和菩萨说的一段话:

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

所以这个深沙神就是沙和尚无疑。

最后,在这本书里面取经不是十年,而是三年,三年就回去了。

至七月十四日午时五刻,法师受职。皇帝宣谢:「三年往西天,取经一藏回归,法师三度受经,封为「三藏法师」。

接着取经的七个人就一同升仙去了。

好像说得有点多,不过基本上这本书的精华也就这么点内容,读起来还是挺无聊的。这本书出版的初衷,大约是用于来宣扬佛法的,所以也不是给我等凡夫俗子当成爽文来阅读的。

*这个时候的猴行者的原型据考证,可能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猴子——哈曼奴,在性格上两者比较相近。

真有兴趣可以网上找来读一下,内容不多,虽然是文言文,还是容易看懂的。

再到【西游记杂剧】的改编的时候,就有趣得多了。

先是给唐僧安排身世,就是那个江流儿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拿别的民间传说套过来的,唐僧多了一个叫陈光蕊的爸爸,当了官,上任路上被歹人害了,抢了唐僧的妈妈……这故事估计大家都耳闻能熟了,就不展开了。

接着开始把唐僧和观音扯上关系,点出唐僧取经的原由。

然后路上开始收徒弟,第一个徒弟是孙悟空,这时候不叫猴行者了,但其实也不叫孙悟空,而是叫孙行者。

孙行者在这本书里面的性格很顽劣,据山为王,强抢民女的那种妖猴。

于大闹天宫一事,则是一笔带过,都没有展开叙述。

我盛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钢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摆锡鸡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这还是一只满口脏话的猴子,老把「屁眼」「鸡巴」放在嘴上。他住的地方还是忠于原著,仍然叫「花果山紫云洞」。

十万天兵天将下场,压住孙行者的不是如来,而是观音,而且也没有压在五指山下,直接压在花果山了。

在【杂剧】里面,猎八戒算是初次登场,大抵的故事架子变化不大,就是高老庄在这里是裴家庄,但最后收伏猪八戒的是二郎神,不是孙悟空,因为猪八戒说他最怕二郎神的……狗。

收沙僧的顺序其实在猪八戒之前,上面就说了,沙僧其实在最早的【诗话】作品里就已出现,叫深沙神,但这时候他并没有成为唐僧的徒弟,到【杂剧】里面,明显作者没有放过这个好的角色,让他也算是功德了一回。不过在这个版本的设定里面,沙和尚是个穆斯林……(这画面不敢想象)

毕竟在【诗话】里面,唐僧亲口对深沙神说:

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

所以把沙和尚收做徒弟一起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也算是一种报答吧。

但是收伏沙和尚以后,沙和尚就一直在打酱油的,基本没他什么戏份……

在这本书里面,后来【西游记】里最经典的几个妖怪都出现了,比如说红孩儿,但他妈现在不是铁扇公主,而是一个叫鬼子母的妖怪。

女儿国国王依旧登场,一看就是缺男人长期欲求不满,抱住唐僧就想干他,吓得唐僧召出了韦驮尊天神( 韦驮尊天神表示一脸懵逼,为什么不找自己的徒弟孙行者呢?

火焰山铁扇公主的剧情也有了,但她并没有一个叫牛魔王的老公。孙行者也没用钻肚子的法术。火焰山不是用扇子扇掉的,是召了天山的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一干神仙降雨浇灭的。

打完铁扇公主以后……这师徒四人基本上……就完成了取经路上的磨难,开始修成正果了。

啊……这剧情发展的太快,有点令我猝不及防。

而且他们成仙的过程也很……奇葩。先是三个徒弟直接在西天圆寂,就是死掉。然后一把火烧了,就成仙了,可能是舍去肉身的意思。

唐僧则是被送回长安,七日后功德圆满。这西行取经一路长历时17年……(最长)

因为这部作品写于元朝,当时的社会结构对文人的打击那是相当大,文人属于社会底层,所以很多文人写文章的时候,放弃了高雅和艺术,更多考虑的是趣味性,让底层的文学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欣赏。

虽然【西游记杂剧】具备了整个西游体系的雏形,但还是很不完善,文笔粗陋,人物形象刻画苍白,故事虎头蛇尾,剧情设定上面硬伤太多。

像是孙悟空被压花果山,后被唐僧释放,敢情说这唐僧去西天还特地弯一下花果山?还是说这花果山原来在西天的路上?

整本书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花去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路上最精彩的收妖怪的过程却只有短短几页。

写到这里我要在半当中补充一句了,估计全文太长,有些人没耐心看或是也没仔细,评论上手就说我在挂羊头卖狗肉文不对题,说人家说的原著就是吴承恩版的【西游记】,为什么我要在这扯吴版的【西游记】不是原著。

我有点懵逼,因为我没有说原著就不是吴承恩版的【西游记】,我说的是吴版【西游记】也是根据以前的作品大幅度改编过来的但是改得好成了经典,以此开个头作为「电视版改编百回本是合情合理的,本身改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在发展和必要的,魔改随处可见,所以只要电视版改得好成为经典非常正常」的一个论据。有这么难理解么…

到百回版本【西游记】的时候,之所以这部作品会成为集大成者,不难看出,在保留原本【杂剧】若干内容的基础上,作者把故事的设定整得更圆润了,孙悟空的身世和前期经历讲得非常详细,孙悟空的性格保留了顽,但把劣给弱化,这样可以维护孙悟空作为主角的形象,【诗话】里面孙悟空秀才的形象算是彻底弃用。同时作者又把【诗话】中存在,而在【杂剧】中舍去的设定——孙悟空善于钻肚子的本领又捞了回来,并且屡试不爽。

孙悟空出生到被应召上天,到偷蟠桃到大闹天宫最后被压在五指山下,是【西游记】前部分的故事,一共写了七个回合,占了差不多书里面快十分之一的篇幅。可见作者在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上的用心良苦。

当然了,作者也正式给孙悟空一个名字,而不是孙行者孙行者的叫了。

另外就是于师徒四人的性格方面也加强了笔墨,四个人不再同质化和脸谱化,个性分明。唐僧是迂腐、孙悟空刚烈、八戒顽劣、沙和尚敦实。

然后【西游记】里面却把唐僧的身世一文给剔除了……嗯,不用怀疑,原书里没有详细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把唐僧身世这一回合以附录的形式加塞进去的。

关于唐僧取经的来由,作者也做了相当大的着墨,包括佛教和道教众神仙的世界观,在作者的渲染下,一个很完善的人间、天界、西方极乐的世界观跃然纸上,供人无穷回味。

取经过程的妖怪也大大的丰富起来,营造出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极具佛学意味的寓境。

【杂剧】中的几个知名妖怪几乎全被保留下来,虽然说本来就没几个。红孩儿的妈改成了铁扇公主,把没什么意义的鬼子母给去掉了。

铁扇公主弄了个老公牛魔王,这牛魔王还是孙悟空的兄弟,牛魔王还在外面搞了个小三。

这一下子阅读的趣味性也上来了,众多妖怪里面,还有不少都是神仙有意安排在下界来磨炼唐僧的。孙悟空再也不是无敌的了,如果再和大闹天宫一样无敌,那后面的故事一点曲折性都没了。

这当中还加入了师徒之间猜忌的戏份(白骨精一段)。

此外整本小说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也被拔高了无数个段位,远胜于【诗话】和【杂剧】,成为一部经久流传,雅俗共俗的旷世巨作。

版本的改编,每个时代都在进行着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像【诗话】的印记就是说教+宣扬佛法;【杂剧】的印记就是粗糙鄙俗+喜闻乐见的故事套路。

而到明朝,【西游记】正是国内小说发展非常繁荣的时代,讲究雅俗共赏,作者无疑功底深厚,无论是从故事性来说,还是从设定来讲,都无出于左右,集大于一体,影响了后世大量的作品。

到现在,随着技术发展进步,我们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来改编小说了,但是小说成书距离现在已经几百年,所以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有些内容其实并不太合时宜。

所以到86版对【西游记】的改编时,部分不适合现代人观赏标准的内容要适当删除,虽然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过电视版的了,凭我对电视的印象加上对原著的印象来对比的话,魔改这种事情谈不上,80年代对改编这玩意还是非常之保守的,这要是严重脱离原著,那【大话西游】这种怕是要当成异端给烧死。

小改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说大到严重脱离原著,这不可能。历年来各版本的西游记改编的影视作品里面,最没有严重脱离原著的大概就是这86版的作品,无论从道具服饰还有故事情结来说。这才会让86版成为一代经典。

你要知道影视作品对文字类作品的区别,在载体上的区别,导致的就是影视作品更加直观,但是受到时间和技术上的限制,比如对86版的局限在于一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1小时,你不太可能面面俱到,不像文字类的作品,一句话就可以交待很多事情,而且有些看一次不太好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反复复看,电视除非你有录播。无关紧要或是影响观众理解但不妨碍剧情正常推进的内容必须删掉。

还有资金和成本的限制,这大概是最遗憾的事情,就是86版只拍了25集,原著中非常精采的几个故事没办法收录进去(比如真假美猴王)。

还有就是电视不仅仅要看重剧情,还要看重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在这一点上基本大家是公认的好,所有的演员造型和表演都很到位,令人赞赏不已,特别是孙悟空是专门的猴王世家传人六小龄童来出演的,无论他现在口碑如何,演技上是无可挑剔的。

试问历年来哪个版本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超越六小龄童的?举个例子来说说?

一个电视如果剧情再好再棒,演员表演不到位,一样会变成烂片。所以能不能成为经典,演员的演技起码要占50%的比例,这和小说里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样的。所以光这一点,86版【西游记】都可以称之为经典。

而剧情上的有些改动,讲真,虽然和原著大不一样了,但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观赏标准,而且更加合理和有趣,更加生动和形象。

细数电视里面的改动,唐僧的身世单独拉了一集,占篇很重,要知道这在【西游记】里面并非正史,而是附录,电视里等于把它拉回成正史。

唐僧取经路上除了孙悟空等几个徒弟以外,还有一票神仙护体,86版去掉了。这我感觉去得好!尼玛要知道看了原书以后我就懵逼了,唐僧这不叫取经磨难,这完全是到地方上去体验生活,有惊无险。

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

而正是去掉了这一票神仙,升华了整个故事的主题——

取经的路难,一路上师徒四人(加上马),坎坎坷坷,回味起片尾那【敢问路在何方】,才能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四人相偎相依,一路向西的艰辛困苦。

你要是86版强行插这么一堆神仙在一路上跟在唐僧屁股后面,那这个「 」字荡然无存。

去掉了好多有意思的妖怪,这个是真没办法,虽然后来又出过一个86版【西游】的续集,给加进去了不少妖怪,还拉了原班人马来拍,但是再也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不过遗憾归遗憾,但是最经典的几个妖怪都安排上了( 我超喜欢的灵感大王和六耳太可惜 ),有些无足轻重的故事其实也没太大的意思,放进电视里面,反而会感觉比较冗余,像是第十九回的【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一文,乌巢禅师给唐僧授法,传【多心经】,这段内容你放到电视里真的没什么意义,反而容易让观众费解。

还有书末唐太宗给唐僧写了一篇【圣教序】的文章一段,原原本本拍出来,那更加会破坏电视的观赏性。

之前就讲了,适当改遍,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电视和小说呈现内容的方式不一样。

像86版里面关于万圣公主剧情的改动也是相当厉害的一段,但是我完全没有感觉很突兀,反而后来看原著的时候觉得原著没什么意思……因为电视里面增加了万圣公主与小白龙、九头虫的「三角关系」,万圣公主本与小白龙结婚,却和九头虫私通,在与小白龙的新婚之夜,公然在新房内与九头虫卿卿我我,小白龙怒而烧毁玉帝赐予的宝物,触犯天条,被贬鹰愁涧。

后取经路过祭赛国,悟空、八戒闯碧波潭,联合天兵天将灭妖除怪,九头虫败亡;小白龙只身闯宫,万圣公主与其交战,小白龙不敌,但夫君九头虫也被孙悟空、二郎神等击败,其见大势已去,转而花言巧语,欲求与小白龙破镜重圆。小白龙将计就计,骗回了佛宝舍利。

这一改,喜闻乐见的三角戏来了,还颇有点【王子复仇记】的味道,小白龙的戏份也加重了,总算能有头有脸出来爽一把了。快意恩仇,观众看得津津乐道,再加上还有两位超经典的丑角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助阵,两位老戏骨的本色表演把这两角色真是刻画的入木三分。这辈子我都忘不了九头虫这一集的剧情。

那这样一来,你说改得好不好?如果按原著来拍……虽然不能说有多难看,但是铁定无聊得要死,只会沦为非常普通的一集故事。

最后用女儿国的故事来收尾吧,女儿国的故事其实算是86版【西游】里面魔改非常厉害的一段,在原书中其实女儿并无情,国王只是想当个配得上她的男人罢了,唐僧是大唐来的高僧,又是李世民的拜把子兄弟,长得好看,自然被国王看中。

但是两个人都没怎么展开,唐僧就被蝎子精给掳走了。

而看电视剧的我们,却因为电视里展现出的那种儿女情长的缠绵,加上一曲「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总是在不经意间脑补出来那种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忍痛放弃了一段感情;一个幽怨的女子,渴求真爱而不得,却终将别离的惆怅,伤感于这段无疾而终的相思。

其实对于古代讲究媒妁之约门当户对的人来说,于感情之事没这么细腻。只有放在当下,才符合现代人的观赏口味,爱情永远是人类最喜闻乐道的主题。那种别离的怅感,足以让无数人为之叹惜,微微心疼。

但是对原书的唐僧来说,巴不得早早逃离女儿国。

行者、八戒、沙僧同心合意结束整齐,径迎着銮舆,厉声高叫道:「那女王不必远送,我等就此拜别!」长老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道:「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女王闻言,大惊失色,扯住唐僧道:「御弟哥哥,我愿将一国之富,招你为夫,明日高登宝位,即位称君,我愿为君之后,喜筵通皆吃了,如何却又变卦?」八戒听说,发起个疯来,把嘴乱扭,耳朵乱摇,闯至驾前,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那女王见他那等撒泼弄丑,吓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

原书是经典,86版影视也是经典,一个传神,一个传形。

86版能在当时什么都缺的条件下拍成这样,同演员和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情有着莫大的关联,是极高的对于艺术的奉献精神,在这种精神下,怎么可能会糟蹋一部名著?

如果它都不能成为经典,那哪个又能成为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