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从零开始烧耳机 # 从随身到台式系统

2021-07-09知识

相较于十年前,如今发烧友面临的器材选择明显更为复杂,决策也更加困难。这一期就想聊一聊其中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台式系统和随身系统的选择。

上一期当中提到了叙事的问题,这一期开场也会涉及一些。当初非常有名的一个说法就是随身不能和台式系统比音质,也有用笔记本和台式机性能差距进行的类比,都算是风行一时的说法。这在当年来看还是非常合理的,考虑到当初无论是随身还是台式的光景都和如今不太一样,双方发展路线和最终呈现的产品差异化还比较大,不适宜放在同一个标准比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如今市场上主流产品却不太一样,无论是随身越来越重视电源和电路设计,功率也能在平衡放大的加持下达到很高的水准,亦或是大耳机当中悄然出现的「易驱」之风,似乎都在宣告另外一种风尚依然降临。

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疑惑——尤其是旧秩序叙事和产品现状之间的矛盾,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惑——我到底需不需要专门的放大器?这个国砖推大耳机是不是够用?大耳机一定要台式系统才能发挥出全部潜力吗?

一旦踏入台式系统的坑,又有无数问题接踵而来——电源线和USB线怎么有人说要换?一体机和分体式方案到底应该选哪个?怎么还有美标插座的事儿?相比记住个2.5 3.5 4.4就差不多的随身系统,台式系统的复杂程度上升了不止一个级别。伴随着高端随身的发展,看起来随身的上限也很高,似乎投入4-5万依然有「随身方案」可以选择,完全不需要去碰台式系统。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台式系统相比随身系统到底好在哪儿,差在哪儿?

最大的区别在于,用狭窄的使用场景,换取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包括更好的供电、更多的元件、更好的散热、更大的尺寸、更差的隔音、更大只的佩戴……等等。这些因素带来了体验上的巨大改变,也带来了方向上的重要区别。这个方向,也包括了音质评价标准上的区别。

拿音箱举例,很多人会觉得同价位音箱细节不如耳机清晰,但是整体更加好听;台式大耳机系统对于随身系统来说也是差不多的感觉,细节锐利程度常常逊于高端耳塞,但声音整体却好听得多。这一方面是来源于更好的空间感以及更大的场面感下面自然细节显得不够突出,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过于注重细节并非是十分正确的表现方式——这也是耳塞当中非常容易出现的详略不得当,某些乐器听起来存在感远远超过其他乐器,导致对于音乐的认知偏差。

让你听到细节的应该是你的注意力而不是耳机——更大规模、更好的系统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我之前也曾说过,耳塞、大耳机、音箱不仅是三种不同的器材形态,同样也是三种不同的媒介,它们本身具备的属性已然超过了还原音乐本身,会包含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放弃循规蹈矩的路线。就好像戏剧一样,再先锋的作品表现依然应该建立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创新也需要基于扎实的技法和功底,演员台上嘴秃噜可不是什么「先锋表达」,仅仅是技术不到家。耳塞、大耳机、音箱也是同理,一个人当然可以选择欣赏特殊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但是这也应当是建立在理解「什么是标准的」「这个为什么不一样」的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而非在混沌中的跟着感觉走——或许刚开始会是这样,但是最终让人安心的依然是基于感性与理性的一套新的能够说服自己的叙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不同媒介之间的切换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大耳机对于声音的表现可能和之前熟悉的塞子差异很大,可能会有一些方面能够紧紧抓住你,也可能会有一些方面让你觉得大耳机不过如此。

这些都很正常,不需要排斥它,也不需要一下子就接纳它。不需要觉得说大耳机吊打塞子都是瞎吹,也不需要觉得大家都说大耳机音质更好我也必须听出来好。它是一种新的媒介,在它之上承载的内容也必然会受此影响,显得和原来不太一样。有些在小屏幕上看起来沉闷的电影,在大银幕看却有着让人窒息的力量;有些图片中平平无奇的建筑,实际走一走却会觉得精彩绝伦。音乐也是如此,尽管大耳机相较于耳塞并不算是一个差异很大的媒介,但是仍然有可能让你发现一些新大陆。它会放大一些元素,会让你更容易感受到一些元素,这些都可能会成为扩展音乐库的契机。

那么,假如确实也有组件台式系统的条件和环境,何时动手比较合适?

如果在十年前,答案可能是「任何你想的时候」。而如今却有些不一样——中低价位塞子水准确实有了不错的提升,而大型台式设备所占据的空间成本又太高了,所以我还是建议留有相对充足的预算,能够一次性搭建出一个框架出来。

需要考虑的设备是这么几样:音源/转盘、解码器(dac)、耳放、耳机。

音源可以使用含数字输出的播放器,也可以使用电脑的USB口,这两个应该是最常见的;

解码器(dac)和耳放可以是分离式,也可以是一体式,初期还是建议选择一体式。一方面能够省去连接线材(桌面看起来整洁很多),另外一方面初期对于耳放需求并不高,值得单独购买的耳放往往价格已然不低,到那个时候自然也不需要考虑入门的问题;

耳机自然指的是包耳式的大耳机,而非HD25这样的小头戴。在台式系统上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开放式大耳机,体验与塞子或封闭式耳机相比会有一个飞跃。

曾经的说法是前端投入远远大于耳机,无论是2:2:1还是3:2:1,耳机之外设备投入总价位都是耳机五倍以上,这也是现在很多烧友觉得难以接受的点——难道没有5W前端还搞不了HD800S了吗?考虑到目前耳机整体都往易于驱动了做,大量新产品阻抗也低灵敏度也高,并且耳机本身价格相比原来高了许多(比如按照老标准,focal clear的水准很显然不算万元级),「节约下来的前端的费用,不得和我五五分账?」——我猜测可能是这么个定价思路。

放到现在的话,由于在很多易推耳机上也不会考虑榨取潜力,或是基于一支耳机反复调整找到最终搭配,所以实际上前端选择也轻松许多——三五千的国产一体机插个万元旗舰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并且多半还是能听出来万元旗舰比HD600这样的经典款素质高出许多,声音大致上也不会歪得太厉害。但是我个人并不提倡这样的玩法,我建议至少还是听到过这支耳机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再根据自己需求来寻找会比较好。旗舰级大耳机相较于一些定位、定价更低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够在保持素质进步的同时悦耳程度丝毫不差,盲目升级风险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我非常非常不提倡用国砖来搭配开放式大耳机,这种属于临时凑合一下没问题;真的长期这么搭配,至少要搞个独立耳放。

一些更加具体的tips:

大耳机系统试听务必保证在安静环境中。

森海的HD600、800(不含S),拜亚T1(仅限一代)都很适合作为标杆来衡量前端的水平。稍微新一些的型号例如R70X也可以,不过最好对于耳机熟悉一些。早期一些的DT880也没问题,新880声音本身不好听。

Focal的耳机也可以作为试听参考之一,但是不建议作为唯一参考。我始终觉得他们家耳机声音有些奇怪,依靠它挑选前端容易翻车。除非你特别喜欢focal,就打算拿它当做绝对核心组系统。

入门前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SMSL、topping这样的低价指标型器材,另外一个是专业品牌的声卡,比如SSL2、motu m2、apogee one。如果你想折腾耳放,还是推荐选前者;当作一体机使用则推荐后者。再往上的话推荐钰龙yulong、GD(金波/高登)这种国产里面做得还比较好的品牌,二手价格通常也不贵,内部用料比较有保障,保修什么的也相对靠谱一些。

入门耳机首选还是K612pro,当初全新价格不过千,二手价格也很便宜,声音比701或712pro更好听。701也算是个选择,毕竟很便宜也好看,当做612pro备选问题不大。价格高一些的就是HD600,这算是少数「应该留一支在手里」级别的产品,并且HD600还不需要在意版本问题,也一直是很热门的产品不用担心闲鱼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