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如何看待一教授称「非升即走」是文化,体现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

2021-06-09知识

一、 「非升即走」相当普遍。 郑大也从不公布自己到底需要招多少师资博后。我们专业,除普通博后外,每年招师资博后4人。现在郑大博后群已1471人,还在不断进人。这些博后互相pk,留校率极低。胜出者还要再签一个六年的合同,完成比教授还多的任务量才能彻底入编。同样,华中师大三年内完不成任务就把档案落在某公司,一年后清退,毫无保障。

二、 学校管理层也很无奈。 国家要建双一流,指标层层下压。发论文多的高校名利双收、获益不菲,发论文少的高校将来更难混。因此,高校以编制为饵,寄希望于青椒,甚至是博士、硕士。很多双非院校硕博士毕业要求奇高。全行业正当利益无保障,管理层只能先保「关系户」,滋生所谓的「圈子文化」。

三、 欧美国家高知人才自由流动的前提是不限制年龄,而且去中小学、政府、企业渠道畅通。 我们科研人员超过35岁,青年项目无法申报,不能考公务员,中学和企业都不要。饭店端盘子都被嫌弃年纪大、不利索。基本没有去处。各行业严格的年龄限制造成本科生就业,博士后失业的怪相。

四、从前常说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因为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也更可能产出过硬的科研成果。科研不能跃进,科技腾飞要遵循科学规律。希望我们能尊重规律、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要令科研生力军流血又流泪、寒胆又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