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做文言文阅读有没有什么小技巧?

2015-04-13知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每天都在背那120个文言实词,也没少练文言文翻译、断句,但是到文言文实战的时候,还是只能靠运气。

这些统统可以归结到文言文的训练无效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从观念上明白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么。

只有明白,你文言文的训练才不再是以前盲目训练,只想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简单重复!

心中有数,你也不再会学的悲壮而痛苦,或者感觉根本看不到前路!!!

因为你心里将会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整体脉络和把握。

另一方面,就是给自己规定训练量,重复下去,最后达到目标。

那么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么呢?

其实,高考所有的选文都是出自 二十四史。

而且,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文言文类型 只有传记类 文言文。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考好文言文,一定要先了解高考文言文。

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近几年文言文的出题范围和考查范围。

看到这个表格,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里面的命题规律以及对考生的要求(理想状况):

第一,从选材上说,近五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均出自二十四史,多为 人物生平履职经历 。主要 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第二,从内容上说,人物皆为 正面形象 ,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的经历和突出事迹,选文一般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和才能。而且这些品质与 当前社会价值观相吻合 的文章为重点考查篇目。

第三, 文言断句题、文学文化知识题 为近几年考查的重点,结合 日常认知、课堂学习,综合考查古代官制、特定称谓、年号庙号谥号、人事升迁任免 等内容,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第四,内容概括和分析题要求考生全面而准确地知道 词义、句意,梳理句与句、段与段 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辨清 主次信息 ,并对文章中所阑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论述的道理等进行 分析和推理判断 。采取客观题的形式,试题中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是」或「选非」。

第六,翻译题中翻译的句子从试卷的阅读材料中选出,偏重对实词及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以及被动句等)的考查。

第七, 赋分:共19分。单选3题,共9分;翻译2句,10分

出题规则如此明显,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先了解下这个传记类文言文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

·文章围绕该人物叙述其生平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的才能 (正值敬业,廉洁奉公,etc)

·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

·【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

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与大家共享。

如何阅读文言传记类:

文言文的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

  1. 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
  2. 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3. 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
  4. 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
  5. 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6. 一定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7.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划掉即可)
  8. 提前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

(以上步骤,一定不要偷懒,记住,你看的时候敷衍,答题的时候只能靠敷衍和想象了,这些步骤一旦熟能生巧,在考场上绝对可以稳定发挥!)

注意: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这一点很重要,我在教学生涯里碰到了不少同学,学的太过用心,反而会陷入一种很轴的思维误区,比如死抓文章的一个点却忽略整体逻辑,比如因为某个自认为正确的逻辑,得出了一个很明显反常理的结论。有时候反而是思维开阔的同学能够一下抓到出题老师的点。)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 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 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 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如何答题呢?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当然,我们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建议打印或摘抄小本本上背诵)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迁:降职(明显的有「左迁」,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

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才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