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稀缺题材【女心理师】

2021-11-24知识

【女心理师】是一把钥匙。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中国的自杀率在近20年来,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女心理师】于昨晚在优酷独家播出。在开篇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里,随着这段娓娓道来的旁白内容,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徐徐展开,也引出了该剧的核心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东部地区抑郁高风险人群占比最低,为13.4%,中部地区最高,占到20.6%;18~34岁的人群抑郁平均值更高,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更加多发。调查共采集了超过六万个样本,从中可以看出,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这些普遍而又被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在【女心理师】中被一一展示。 在昨晚首播的内容中,已经出现了「幽闭恐惧症、惊恐障碍、暴食症」等多个心理健康问题,并涉及到「女性性别歧视、依赖心理、两性婚姻关系」等社会议题。

开篇的长镜头埋下了后面剧集的所有案例

如同心理问题的被大众认知的漫长过程,【女心理师】的诞生也是一场长跑。这部剧改编自知名作家毕淑敏创作于2007年的同名小说,并在14年后以影视作品的样貌呈现在观众眼前,穿越时间长河后,依然存在着对当下现实状况的观照。

在这背后,反映了优酷持续深耕现实题材剧集的决心。今年年初,优酷联合出品的【觉醒年代】实现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刚刚收官的【星辰大海】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另外,在内容创作层面,现实题材也正在完成「去流量化」的理念更新。

「爆款」的定义存在被改写的可能,比播放量更重要的,是对垂类内容忠实用户的培养。「能打到观众需求的稀缺点和情绪的共鸣点,就一定能成为爆款。」 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表示。

具体到【女心理师】,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它在向观众呈现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还想向前进一步,那便是提供问题的解法——在讨论心理健康的议题时,和展现「破碎」相比,呈现「缝合」的过程,提供「疗愈」的作用,是更重要的事。

稀缺题材

尽管距离小说出版,已经过去14年时间,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原著与剧集创作的大环境存在某种相似性。

毕淑敏提到,「如果从临床心理医生的角度看,心理疾患的确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是与时俱进的。但从根本上说,人的心理问题不会有大的变化,比如自卑,不会处理职场关系和亲密关系,在亲子教育方面存在种种误区,对自我和原生家庭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因此,关注并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疗治心理创伤,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重要, 也是【女心理师】所期望实现的社会价值,和它之所以将自己定位成「都市暖心疗愈剧」的原因。

「疗愈」这个标签在剧集行业有些新鲜,但放在【女心理师】这部剧中则显得十分合理,这种「疗愈」主要体现在心理导向和情感需求两方面。

【女心理师】的编剧朱历在前期剧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是心理问题的两大高发领域,而心理咨询的作用,则是让正在面临类似困境的人,在更早的时候发现并进行自我开解。

「我很喜欢我们的咨询师的一个观点,从精神疾病的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病人,也没有坏人,只是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心理咨询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在你选择某种方式的时候,给你另外一个方向,告诉你其实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这既是心理咨询的意义,也是【女心理师】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价值: 任何家庭、任何过往都可能造成心理问题,但人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这是疗愈的开始,当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去选择的时候,人生就会开始不一样。

因此,剧中的每个案例最终都会有解法,「被治愈」是所有问题的结局。郭峰说:「我们不是只把伤口撕开给大家看,而不给它缝合。每个案例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这是‘疗愈’的过程。」

而在案例之外,在【女心理师】主角本身的成长线中,同时触达了有关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表达,剧中涉及到原生家庭的案例和主角们自身家庭状况的描述,以及通过「贺顿」与「钱开逸」之间爱情线的波动等多重情感,都交织在剧情当中,给观众提供了情感层面的需求,共同起到了「疗愈」的功能。

作为一部「稀缺题材」的作品,【女心理师】的影视化进程几经波折。

总制片人郭峰回忆道,彼时他与原著作者毕淑敏共同参加一档节目,并在回程的飞机上偶遇,「因为我们一直想开发【女心理师】这部小说,所以就在飞机上和她聊了一下,表达了我们的合作意向,确认了版权归属。」

毕淑敏也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不仅因为这次偶遇充满戏剧色彩,还因为在这场简短的聊天中,她感受到了这个团队对于【女心理师】的强烈兴趣。「他们很了解这部小说的情况,包括版权是否到期,为什么一直没有拍出来等等,另外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心理健康这个领域确实有着长期关注。」

双方一拍即合,在2016年正式购入版权后,【女心理师】影视化的项目「再次」启动——在此之前,原著【女心理师】的版权已经几度易手,但处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功影视化。

「小说到现在也有十多年了,影视化也进行了好几轮,但可能是因为改编难度比较高,之前都没有成为完整的剧作,这次总算是拍出来了。」毕淑敏说道。

毕淑敏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女心理师】这部作品的特殊性。时间倒回1998年,毕淑敏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相关课程。三年多的课程结束后,积累了一定理论经验的她,决定开办心理诊所。

「经过这样一番生活后,我发现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而且对大家有帮助,所以就萌生了把这些故事写出来的念头。之前的心理小说,大都集中在犯罪心理学或变态心理学,我想写的这种普通人的心理,相对来说会少些悬念,还是有难度的,但因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也很努力地把它写出来了,就有了【女心理师】。」毕淑敏回忆道。

而郭峰及其团队之所以看中【女心理师】这个IP,有多重原因。首先,该小说所聚焦的心理咨询行业,虽然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但毕淑敏是全国较早接触到这个行业的人,也较早地接触了我国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困扰的人群,因此在小说中呈现了丰富的案例。其次,对于剧集行业而言,专注心理咨询领域的作品也较少,属于「稀缺内容」。

在真实和故事之间拉扯

改编一部创作自14年前的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它与当下的环境更具适配性。

相比小说写作的时候,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正在提升。2016年,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心理健康」列入国民健康素质的标准之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也提到,与2008年相比,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心理健康服务也更加便利和普及。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要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体。青年焦虑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在进行首次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在各年龄段人群中,18~34岁的年轻人是酒精、失眠或疼痛药物使用障碍发病率最高的群体。

剧中的暴食症

在毕淑敏看来,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自卑」,年轻人对容貌、身高、阶层、出身、地域等各方面的焦虑,都源于自卑心理。在各方面既有观念的挤压之下,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进而为此做许多外在的工作以改变现状。这是年轻人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

其二则是「分裂」,并不是人格层面的分裂,而是在基本人生观念上的摇摆。「比较时髦的词是‘双标’,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而是反复波动,这会造成心理容量的巨大消耗,而且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有时候心情抑郁、茫然等等。」毕淑敏解释道,「正确的做法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念和准则,然后坚定不移地去笃信它。」

基于此,剧本改编是【女心理师】所面临的第一重挑战。郭峰坦言,如果将剧集内容和原著比对,会发现改编的幅度很大。在征求原著作者同意、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主创们对主角的命运走势和具体案例的选择都做了较大改动。

在案例选择上,最核心的标准是「普适性」和「当下性」。因此剧集更倾向于展现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与当下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更契合的案例,比如第一集中的「尤娜案件」,就涉及到原生家庭矛盾、校园关系处理等热点话题。

「尤娜案件」

由于案例全部都是取材自真实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这就使得剧集在呈现上需要更加慎重。 「有一些过于尖锐的部分,或者是涉及到人性阴暗面的内容,我们就会反复讨论,为什么要加入这些内容?是为了让观众痛苦吗?如果给不了解药,我们为什么要折磨观众呢?」朱历表示。

案例确定后,【女心理师】所面临的第二重挑战,是如何保证内容的专业性。

虽然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正在提升,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咨询行业的了解程度也有所提高,但这之中仍然存在诸多误解。 朱历举例道,有些事情其实不是心理咨询师该做的,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问题出现时,心理咨询师会建议来访者先去正规的精神科进行专业治疗,心理咨询师再配合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疏导。

这是两个定位非常清晰的领域,在角色的职业塑造上,也要严格遵守这个定位,不能任意扩大心理咨询师的效能和工作范围。剧集希望确立一个「正确的模板」,来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因此,虽然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职业剧」,但涉及到专业层面的部分,必须慎之又慎。写好「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非专业的朱历而言,是很大的挑战。经过前期与毕淑敏、北师大的心理系教授和多位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后,朱历逐渐发现,这是个海量的工程,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掌握剧中所涉及的所有心理学内容。

在剧本前十集的创作过程中,朱历一直难以推进。「我当时的策略是‘表演’,就是把自己想成心理咨询师,去揣测他的行为,但最后失败了,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一个职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状态。」

她不得不转变创作方式,「我还是只写故事,把专业的部分留给专业的咨询老师去做。」

而为了在表演层面更加专业,在开拍前,毕淑敏带着杨紫等人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部,让更专业的人帮助他们进入角色。

虽然对专业部分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女心理师】并不具备「治疗」的能力。 在每一集的最后一帧,都会打出文字说明:「本剧的心理咨询案例因影视呈现需求进行艺术化加工,如您遇到案例类似情况或其他心理困扰,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郭峰希望看过【女心理师】的观众们,能够有所启发,不畏惧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但因为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很难做到「一个钥匙开一万把锁」。

剧本「过关」后,【女心理师】仍然面临着第三重挑战,即「心理咨询影视化」的问题。

心理咨询本身是在固定场域对话的过程,而且从伦理上来讲,心理咨询师不能在工作环境以外主动接触来访者。这两个问题都对剧集的画面创作造成了一定限制。

在视觉呈现上,【女心理师】采用了「创造概念」的拍摄方法:剧中用「黑色空间」和「白色空间」两个概念将心理咨询的过程可视化,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回到来访者的故事场景中,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的问题。

白色空间

另外,基于遵循伦理的原则,有的案例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郭峰回忆道,在某个案例中,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心理咨询师主动地进入到了受访者的生活,后来经过和来访者的反复讨论后,这段情节被完全删除。

朱历坦言,编剧负责让故事更好看,冲突性更强,而职业顾问则会不断地修正故事当中出现的bug。「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在真实性和故事性之间做拉扯,希望能达到‘既没有太大的bug,同时也能好看’的局面。」

最后的挑战,是整体剧集结构的安排。在剧中,包括「贺顿」在内的几位主角的成长线,穿插在不同的案例当中展开,案例本身也起到了推动男女主角命运线的作用。也就是说,【女心理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元剧」。「第一集就埋下了很多线索,会在后面慢慢展开,因此案例本身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和男女主角的命运相勾连。」郭峰解释道,「这种结构对于编剧而言是很费脑子的,但是如果纯粹做成单元剧的话,观众可能会慢慢掉队。」

虽然挑战重重,但【女心理师】最终成功和观众见面,最根本的一点在于, 创作团队对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尊重,以及意识到这一特殊题材的作品可能带来的社会效应,这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

离开流量,进入现实

现实题材的风潮从年初一直刮到年末。

今年,现实题材的剧集以近八成的占比,成为剧集市场的中坚力量。从年初口碑热度双丰收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到最近优酷刚刚收官的「收视王者」【星辰大海】,现实题材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仅就优酷平台播出的作品来看,今年的现实题材剧集还实现了多个维度的突破。 其中,最亮眼的是主旋律作品的表现,今年在优酷播出的包括【觉醒年代】【功勋】在内的多部主旋律剧,都做出了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少了说教意味,唤起了更多年轻人的共鸣。

此外,现实题材的类型化更明显,包括医疗行业、建筑行业、电竞行业等更多新的行业开始成为书写对象,【女心理师】聚焦的心理咨询行业,同样是具有创新性的表达。

优酷剧集也在今年完成了对内容创作理念的更新,即「去流量化」。「我们非常看重剧集的选题,关注故事内核能否引发共鸣和共情。」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表示。

因此可以看到,在优酷明年的剧集储备中,既有告别「情感失焦」,专注亲情关系刻画的家庭剧【小敏家】,也有当代都市题材的【落花时节】等现实题材的剧集作品。

具体到【女心理师】,郭峰认为, 这是在传统的现实题材上「更进一步」的尝试,即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起到了关切现实的作用。

「在创作时,我作为编剧,是退到当事人后面的,我只是借助我的创作,在叙述他们的故事,我会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抽出来。」朱历认为,这是现实题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女心理师】里面有很多案例,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涉及各个社会阶层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希望能引导观众借此观察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从而起到‘疗愈’的作用。」

如此看来,只要【女心理师】能在某个时刻,给屏幕前的观众注入一丝带有温度的力量,这就够了。

文 | 张嘉琦

编辑 | 张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