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倡导生「三胎」,「二胎」已经不是热点了。但由于我们没有三胎而确实有两个孩子,感觉这个问题还是可以来回答一下的。
我们是1988和1989年出生的,在2015、2017年生了两个小孩,老大是男孩,现在一年级;老二是女儿,现在中班。我们同龄的同学,什么情况都有。中学同学完全没结过婚的越来越少了,有小孩的越来越多了,毕竟都是快三十五的人了。但仍然有人没结婚,结了婚没要孩子的也不少。大学同学里面结婚的不少,要孩子的少一点。有两个孩子的就更少了,但并不是没有。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能看到有有一定比例的二胎家庭,不好估算百分比,但肯定不是偶尔才能看到。
我个人感觉婚育问题与学历、职业、地域的关系都很大。记得有一年去浙大作报告,顺便到绍兴玩,有一个网约车的司机是合肥人,跟他聊了一会。他说自己的孩子已经快十岁了,然后一问他是1990年的,比我还小两岁。我小孩那时候才三岁、一岁。他是农村人,上学也不多,中学毕业后结婚生子很快就提上日程了。如果他不出远门打工,再生几个也不成问题。相反,在上过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的同学里,我们结婚生子就算早的。我不到24岁就结婚了,但孩子晚要了两年。这个年龄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里面算较早的,但在农村至今可能仍然不算太早。
另一个问题是职业,一般人没有稳定的工作(特别是很多私企工作、大厂什么的)当然没心情生孩子。而且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受到很强的个人主义影响的,稳定工作也未必想生。有的中学同学,在本地很不错的央企工作,但也有一段时间没要孩子,理由是「没玩够」。这里的「玩」就真的是字面意义——在自己家乡大企业工作,周六周日出去撸个串,见见朋友,周边自驾玩一玩,谁不想啊?
我们要孩子相对不晚并不是因为工作稳定。现在在学术界工作,哪有那么容易稳定啊。而且我们要小孩的时候在国外,连工作都没有。但说实话,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要小孩是不那么罕见的,中国人外国人皆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呢?我感觉是出于理念和感性的:就是希望有小孩,因为观察到人有了小孩之后虽然累,但也获得了很多没有小孩的时候没有的感受;另一方面,我们不希望比孩子大三十多岁及以上。读博士的时候虽然不闲,但起码不坐班。如果双方有一方在国外没有工作签证,生小孩是个挺正常的选择。
第三点是地域。呆在自己家乡工作的人,就更容易生小孩。特别是家里条件还可以的。我表姐、表妹都是两个孩子,而且都是24、5岁生的。其中我表妹还是研究生毕业,并不是没上过学。很简单,因为人在天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家里条件好。表妹夫家里条件更好。生下来直接请阿姨,老人也能管一点。我表弟同样是25岁有小孩,家里条件也很好。表哥家里条件没那么好,自己是工人个,对方家庭是外地人还有弟弟。他是30岁要的小孩。无论如何,老人能管,就好很多。在自己的城市里,没有房租压力。这几家几乎都不止一套房,结婚生子是早晚的事儿。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很多也是这样。也许爱人是外地人,但至少一方的老人在天津,另一方面有时候也会来呆几个月。地域这里主要指家乡,也指一个地方能否让外地人漂着漂着落地生根。中国很多地方还是有这个潜力的,只不过这些地方在网络上不火,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网络上其实看不到。
然而,因为目前我暂时还在北京的母校工作,所以这种福利我们已经无福享受。我们家的老人虽然有一半都不是天津人,但在天津住习惯了,各方面也确实比海淀很多地方方便得多。总之一句话,没有人愿意过来长期帮忙。之前,我们在美国、巴以、德国呆孩子四年半,基本上只有半年有老人帮忙。现在比那时候忙,因为回国后不管是在天津还是在北京,我爱人都工作,在国外时不工作。现在的差别是很大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我自己总结的那些有利于要孩子、要二胎的条件,仔细看看我们这六七年来是整体上是一样没有。 最幸福的是回国后前两年因为疫情住在天津。那时候是我这八九年来为数不多活得像个人的时候。这种日子希望能早日回来,毕竟人生很短。但是,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大致上坚持下来的。
如果说生了二胎有没有后悔过,我的答案是:完全没有。
这并不是说生了小孩、生了二胎之后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恰恰相反,这些年来国际搬家好几次,给孩子换了五个幼儿园,同时教课写博士论文,毕业、工作,参与别人的项目,申请自己的项目,同时还兼职做留学和英语培训……如果按照中学同学那句「好玩」作为判断标准,我连边儿都挨不上。
但与此同时,我知道我遇到的这些问题,百分之九十和孩子没关系,百分之百和二胎没关系。往往都和之前选择走的路、大的形势有关系。
首先,如果我没出国,我不会生活得那么累。这一点大家试试独立生活一段(都不要说去万里之外,就在你自己城市换个区)一定能理解。
其次,读文科博士,危机感从拿到offer开始存在。八、九年前,互联网什么的形势一片大好,我选择的路在北大毕业生里属于最不现实的。各种兼职我没有断过,我爱人在某年回国时还去注册了个小公司,为什么?就因为我的这条路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不好走,圈子也不好闯。
再次,毋庸讳言,国内高校学美国搞「非升即走」,所有人开始看短线、看名头,不看长期、不看实际。我决定回国固然还有小孩有关系(因为我见过很多美国的华裔青年),但本来文科博士大部分工作机会明显也在国内(这方面我的判断完全准确)。即便不回国,工作也只能更不稳定。这个不是孩子造成的,是因为唯市场论、唯产出论、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没有孩子的非升即走们我觉得也不是不焦虑。而且其他行业更有35岁危机,这个是大形势的问题,都是西方走过的路了。所以,这跟我要小孩没关系。
要小孩是加剧了这些问题,还是减轻了这些问题呢?
短期肯定有加剧的一面。比如说,我为什么在博士的最后两年离开美国去耶路撒冷和莱比锡,很简单,因为美国的托儿费太贵了。波士顿一个家庭作坊一个月都是一万多人民币。为什么妈妈不上班还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因为我儿子十个月的时候,由于与人互动少,感觉大脑发育不够快,与人交流的能力被评估过,担心出问题。他现在是个话痨,而且反应快,很机灵,学东西也挺快(就是不够认真),但那时候完全看不出来。原因很简单,我们同学的孩子们,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平时能见到表姑表姨姑奶奶舅老爷天天,天天各种人说话、刺激,发育很快。而我们的小孩天天只能对着我们两个人。应该说我不后悔那么早花那么多钱送他去幼儿园。环境不同,我们没有国内的优越环境啊。那么女儿出生之后,当然也是同样的思路——双倍花销。哈佛的奖学金相比之下太少了……根本不是给一家人的。所以我们跑到了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聚居区和东德莱比锡。
回国后也一样。如果我在天津的高校工作,一切会好非常多。前两年我在天津生活,有课、开会再去北大的时候,生活舒服得很。那时候我们管孩子五天四夜,然后姥姥姥爷管两晚,奶奶那边一天。生活也辛苦,但是是有周期、节奏的,这一点对于中青年人也很重要!搬到北京就是因为在天津没学区房,而且对应的学校远近闻名(得差),比我爱人小时候上的学校差多了,所以家里有些人想不通。假设父母一方在天津高校工作,运气好也能解决子女入学,可以给我们这种穷人换个学区。无论如何,出于家人的面子,我们搬过来了。天津的生活,用天津话说是很「迂」的。而在并不陌生的海淀,特别是在缺乏人气的这个区域,这一学期把我郁闷坏了——即便没有抑郁,焦虑和难过的指数也比过去高。因为现在,我虽然可以完全想通非升即走(留不是坏事;考虑到家庭、父母、领域、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的劣势,走更不是坏事),但没有人帮忙带两个孩子,无限死循环一般的生活节奏,时常令人情绪低落,做事效率也越来越低。都以为搬到学校附近能做好工作,其实适得其反。这一点也不展开了。
短期看,孩子会给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家长带来很多思想上的焦虑和负担,必须考虑的事情变多了,不自由了。但长期看来,我还是觉得孩子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东西。我一直觉得人应该多想二十年、三十年。的确,哪怕是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50岁。但在统计学上,活到的是多数。我家身体再差的长辈,只要活到了解放后,还没有50岁之前去世的。相反,大多数50岁时还精力旺盛——我在20岁时候想的就是如果我50岁了,父母垂垂老矣,老同学老朋友各忙各的,谁能陪我说说话呢?能给孩子打个电话就是好的。我50岁的时候,希望孩子早就过了叛逆期,那当然希望自己20多岁能有小孩。我跟我父母平时只要能见面,我还是能跟他们聊到一起的——特别是我在天津时,又回到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按下不表,以后希望有转机。
我觉得这方面,我很认同我本科老师的一句话:那时候好像她的老父亲去世了,她说了一句,有了孩子之后,人的感情慢慢就向下走了。这并不是说父母去世不悲伤,更不是不管父母了,而是说人其实有了个依靠。父母的老去是必然的,我们自己离开世界也是必然的,但你失去父母后,年老的时候如果还有你从小最亲的人能来看看你,告诉你他们的生活,这不是好事吗?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墙,但子女也是。
我在美国的导师有一次提到自己的父母,目光中带着一丝落寞。他说现在自己取得了什么,再也不能跟他们说了——毕竟只有父母是永远不会嫉妒你的。与此同时,当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提到她的儿子、女儿时,又开始眉飞色舞。接下来让他再度陷入落寞的,是他了解到我爸当时还不足六十岁但已经有两个孙辈的时候。他说:我女儿都快四十了……我仍然不是一个grandparent!(说来这又能怪谁呢,他比他儿子大42岁)。
我感觉这是人发自内心的感受,不分国界和文化。人之常情。是人作为必死但又有一定智商的动物,在目前这个阶段,在心理上的一种本能。人希望自己能留下点什么。大多数人留不下思想、功绩,人老了如果孩子、孩子的孩子能跟你聊聊天,跟你聊聊那时候的世界,不也是好事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是老人越爱孩子。不管是天津的老居民区还是暂居的北大家属楼;不管是耶路撒冷的正统犹太人聚居区还是巴勒斯坦人的村子;不管是在美国、德国还是在意大利、东欧游玩时,越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见到我的两个小孩越喜欢。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过往,也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自己拥有过的,也看到了自己必将失去的。
其实我当时想的很简单,就是如果运气好,我活得不算太短,终有一天我也会开始有这种感觉。我不希望我只能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感慨。就这么简单。
更何况,即便是看短期,孩子带来的远不止是苦恼。
就拿教孩子一些东西来说吧。我上周也答过一道题,关于「鸡娃」(现在普遍的「鸡娃」现象会不会促成我国下一代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能力、才艺)和竞争力远超发达国家?)。我的答案是,家长如果参与度高,参与孩子的教育,那可以适当激励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看到咿呀学语的孩子开始能自己读书,能自己拼读外语;看着一开始掰手指头都掰不清楚的孩子,突然间明白什么是「负数」,还知道2-(-3)相当于2+3;看着他们慢慢能记住保加利亚首都是索菲亚;看着我儿子突然提到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自己当然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告诉他们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是自己,他们也不会重复我做过的事情。我不会的,他们也能会。我不会毛笔字,而我儿子现在已经写得有点模样了。我不了解动物,他现在说起各种动物来一套一套的。我不会跳舞,我女儿学了跳舞。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丰富了。
就说带孩子出去玩吧。在巴以、欧洲的时候,没少带他们出去。有自驾的(巴以内部、阿塞拜疆、大部分东欧东欧、法国西北部、荷比卢、威尼斯、米兰什么的),也有坐大巴的(埃及)。为什么去这些地方呢,因为那时候从那些地方去这些国家便宜啊,跟国内穷游跨省差不多。当时就想,回国后就不舍得去这些地方了,机票太贵——哪知道后来有了疫情,多少年之内也出不去了。于是,每次假期都没浪费,咬咬牙就出去了。但与此同时,每次不仅花钱,而且累得和孙子一样。我至今记得,在索菲亚的时候,我儿子突然睡着了,那时候他已经快四十斤了。我背着他逛了索菲亚的主要景点,最后在一座教堂里找到了个座位,腿都抖了。而在黑山爬山的时候我女儿突然睡着,我就是挂着她一路爬上爬下。可恨的是,这种情况回国去邯郸响堂山又发生了一次,可是女儿已经变重了很多,但也不能扔下她。而国际搬家时带着他们俩就更有意思了,两个人四个箱子,两个随时睡着的小孩,要前后折返跑才能在机场完成托运。
可每次想起哪怕还不记事的他们在旅途上突然被一座建筑一只动物吸引过去注意力的时候,每当想起我女儿在路上听着音乐开始跳舞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所以,一方面每次都在想「下次出门一定不带他们,自己放松放松」。但实际上除了开会出差之外,偶尔出去还是要带着。如果后排座位的安全座椅空着,这自驾游就没意义了。
所以我也决定以后尽量每周都写一篇关于带孩子的回忆和记录,放在各种问题下面。专业内的事情就不在这里谈了。
其实,如果生的时候自己年纪不大,就算生四个,两个人也能慢慢适应。所以真正生了孩子、生了二胎、三胎、四胎的,实际上没有后悔的。
有些朋友如果非要问,非想得到自己想听的结果,当然我们会把带孩子的辛苦都绘声绘色地说一遍。但辛苦里面的欣慰感、幸运感,以及带来的对人生的感悟,我仍然觉得是不可替代的。这里面我不说生儿育女在集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我只说最自私的层面。
当然,带孩子需要配套价值观。有两个孩子需要的价值观和一个就不一样。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感觉人生体验增加了。但负担也大一些——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两个孩子如果还只盯着学区房,如果非得出国留学也只看北美,如果什么都要进口、名牌,如果上各种辅导班,那压力是大。但普通人家如果能顺其自然,家长多亲力亲为,多一个少一个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