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荣格心理学是伪科学吗?

2016-01-29知识

是不是伪科学暂时按下不表,但学界的态度至少是将荣格心理学定义为 非科学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妨碍荣格理论所做出的一些贡献。

分析心理学已经彻底脱离了科学的目光,否定分析心理学是科学的说法有充分的理由。

荣格所从事的事务,是二十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形成的核心。他早期的情结理论,在词语联想测验的支持下,与当时的实验心理学十分吻合。1946年,皮亚杰还在参与荣格的理论; 但那时荣格已经在他的家乡学科--精神病学中落寞了。

对荣格作品最早的批评之一是: 它的意图以及内容都是反科学的。 这种指责早在荣格1913年与弗洛伊德决裂时就浮出水面。 荣格对梦境中象征主义功能的看法,导致他与主流精神病学界的隔离。 正如荣格自己所说:"......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都消失了。我的书被宣布为垃圾;我是个神秘主义者,这就解决了问题。"

浏览一下【自然】杂志的档案,就会有所启发。 在1942年的一篇书评中,评论者将荣格的方法称为神秘心理学。 他称赞荣格早期的情结理论 "与精神病学之前或之后的任何理论一样科学",但他反思荣格后来 "放弃了他的临床工作,最不幸的是开始研究宗教和神话",他 "为了宗教而放弃了科学"。 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批评者误解了荣格的工作。荣格是想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宗教。 然而,在词语联想实验之后,荣格发展他的思想的方式并不是科学家们所知道的科学。因此,即使是同情荣格的批评家也对如何评价荣格对科学的贡献感到矛盾。在1954年为【自然】杂志撰写的一篇评论中,韦斯特曼评论说,这本书的重点(荣格的著作集)" 显示了荣格心理学的根本弱点。由于没有固定的方案,它似乎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尽管20世纪下半叶荣格的书籍大量涌现, 但1961年以后,【自然】杂志上再也没有对这类书籍的评论了。 【自然】的读者已经不指望他们自己会对一种神秘的心理学感兴趣了。 当代研究荣格的学者,立足于人文学科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

具体来说,荣格的心理学被定性为 "不科学",理由如下。

- 荣格的一些概念,如原型和共时性,不能用科学方法来证明。

- 认为荣格把感觉和直觉的心理功能与思维等同起来的评价,削弱了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理性客观态度。

- 荣格对神秘主义传统的兴趣,包括欧洲前科学的过去(三世纪的诺斯替主义和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当代亚洲文化(道教和藏传佛教),等同于对神秘主义和非理性的颂扬。

- 荣格在临床上专攻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但他自己也曾与精神病擦肩而过。而这使他成为一名 "普通"现实的不可信赖指导者。

以原型(Archetypes)为例:

荣格最坚定的批评者指责他是 神秘主义或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 。由于原型的定义是如此的模糊,由于原型形象已经被许多荣格人在广泛的、本质上无限的各种日常现象中观察到,它们既不能被概括,也不能以任何一种严格的方式被研究或划分。因此,它们难以得到系统的研究。

当然,荣格和他的支持者认为,不可能提供严格的可操作的定义,这不仅是原型心理学所特有的问题,也是试图以综合方式理解复杂系统的其他知识领域所特有的问题。

女权主义的批评集中在原型理论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被认为是 还原论的,并提供了一种对女性和男性的刻板印象观点。

对原型的另一种批评是:它把神话看作是普遍性的,并往往会把神话从其实际创造的历史及其文化背景中抽象出来。 一些现代批评家指出, 原型把文化表达降低为通用的去语境化的概念,剥离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把一个复杂的现实还原为 "简单而容易把握的东西"。 另一些批评家则回应说, 原型不过是巩固了神话解释者--即现代西方人--的文化偏见。 现代学术强调权力和政治,将原型视为一种殖民手段,将个体文化及其故事的具体内容平铺直叙,以服务于宏大的抽象性。

还有人指责荣格 通过原型理论的媒介,浪漫化和偏见化地宣传 "原始主义"。荣格的原型理论被认为在科学上是不可证伪的,甚至被质疑是否为心理学和科学探索的合适领域。 荣格提到了实验性心理学研究和描述性心理学研究的分界,认为原型心理学因其必然性而扎根于后一阵营,(在一定程度上)立足于临床个案工作。

由于 荣格的观点基本上是主观主义的 ,他表现出一种有点新康德式的观点,即对认识事物本身的怀疑, 对内在经验的偏好,而不是实证数据。 这种怀疑主义使荣格受到了 以另一种还原论来对抗唯物主义的指控。这种还原论把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的心理解释和准神秘论断。

但是,我想强调一点: 无论荣格的理念是否科学,都不能磨灭这些理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原型的概念未能引起行为科学家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却激发了艺术家和文学家的想象力。 荣格的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叙事。 它可能是正确的,就像一首诗或一部文学小说一样正确;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连贯起来,它的所有元素都是相互之间的完美关系。而不管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何,诗意的姿态形象在审美和情感上都对我们产生影响。科学试图通过缩小对立的解释来建立关于世界(和人性)的客观真理, 而诗意的过程则通过多重叠加的形象和主观的内涵来创造主观真理。

我前面引用了韦斯特曼对荣格的评价:

"这本书的重点(荣格的著作集)显示了荣格心理学的根本弱点。由于没有固定的方案,它似乎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但是这段话没有说完,而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

「但这种弱点同时也是他(荣格)伟大的标志。」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强调: 我们对于心理学的接触要落脚于科学。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石,再来参考别的理论,这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荣格,而心理学也已经走过了纯粹的「灵性」和「神秘」时代。单方面盲目地相信和崇拜荣格的理论,大概率会跑偏。

就算荣格在世也不会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

References

Andrew Samuels, Jung and the Post-Jungians ISBN 0415059046, Routledge (1986)

Adam Frank, The Constant Fire: Beyond the Science vs. Religion Debate, 1st edition, 2009

Holt, Douglas; Cameron, Douglas (2010). Cultural Strate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58740-7.

Jones R.A., editor. Jung and the Question of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 UK: 2014. Vicissitudes of a Science-Complex. in press.

Jones R.A. On innatism: A response to Hogenson. J. Anal. Psychol. 2003;48:705–718. doi: 10.1111/1465-5922.00429.

Toni Reed, Demon-Lovers and Their Victims in British Ficti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9)

Walter A. ShelburneMythos and Logos in the Thought of Carl Jung: The Theory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in Scientific Perspective

Shamdasani S. Jung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USA: 2003.

Jung C.G. The Association Method. Am. J. Psychol. 1910;31:219–269. doi: 10.2307/1413002.

Piaget J.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UK: 1962.

Allen C. A mystical psychology. Nature. 1942;149:622–623. doi: 10.1038/149622a0.

Allen C. Jungian psychology. Nature. 1961;4795:1235.

2006, English, Book, Illustrated edition: Beyond psyche : symbol and transcendence in C.G. Jung / Mark R. Gund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