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016-01-25知识

终于读完了【活着】。

我总是不喜在年幼的时候读经典,一来阅历不足无法理解,二来不够资格。想想过去翻的最像经典的也不过是【鲁滨逊漂流记】,论起马尔克斯、福楼拜之类,当真无甚了解。但是中国的教育似乎很喜欢让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读名家著作,或许真有神童能全然领悟也未可知,我自知是做不到的。

所以红楼之类,到现在也未读过。说笑起来,大可托辞未及沐浴焚香,不敢染指。

虽然我一向不同意以年龄论大小,然而年龄大多可估量一个人阅历的深浅,毕竟有些事,吃的盐不够分量,是品不出来的。正如不见庐山瀑布,又怎能理解「飞流直下」的畅快淋漓、气势磅礴?

【活着】就是一部不见生死读不懂的书。

小说很简单,一个叫福贵的男人少年纨绔,娶妻生子,中年接连遭遇不幸。家财因赌博败光,被国民党抓去上了战场,幸而捡回一条命来,独子因被抽干血而死,女儿发了一场高烧后不会说话,妻子得了软骨病。老来好不容易为女儿讨了亲事,哑女却死于产后大出血,没过多久他的妻子也随女儿一并去了,剩下他和偏头女婿一起养孩子,女婿又在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扁,孙子长大了听话懂事,但七岁时因饥饿贫穷吃多了豆子,撑死了。

只剩福贵一人。

一个人受尽苦楚的一生,被短短几行字概括,旁人或许能见得一些心酸,掉下几滴泪来,喟叹两声,也就罢了。有情感丰沛者,或许无法接受命运的无常,为福贵哀哭,为自己哀哭。抑或还有斗士一类,追着福贵不死心地问——就这么完了?你没有怨天尤人?你没觉得不甘心?

这就是小说的巧妙之处。没有煽情,没有铺垫,没有渲染,可以称得上是平静。

余华在序言中就一语道破这本小说的本质,他说他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要传递这么一个价值观: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基本上看懂序言,这部小说就不用看了。

然而很多人不懂什么叫「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我个人认为,这是源于人类本身的狂妄无知,和长久来被物质条件刺激过头的欲望。不是说追求物质是错误的,而是很多时候,在乱花丛中会忘记简单纯粹的本质,而自我感动般地追求所谓的理想和远方。然而说到底,人类只不过是稍稍聪明些的动物罢了。

活着本来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人类自作多情地为它加上许多头衔,自我衍生出了善恶轮回、勤劳致富这样无谓的因果,到头来还要埋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可是,天地本无常道,本无常形,所谓的善恶论,因果论,只不过它符合人类的认知,可以安慰人类的情绪,再被社会文化从古至今将养起来,就成为「理所应当」。不过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合作、共享和生存,就把类似做好事一定有好报这样无理要求牵强附会成世间至理,不觉得太过天真了吗?

余华说, 人类是无法接受太多真实的

所以他们会觉得福贵惨不忍睹,会觉得苍天不公,会觉得命运无常。但是他们恰恰忘记了,上天无德,德行只有人才有,又何苦把这口锅扣到命运头上呢?但是就因为人类接受不了惨烈的真实,接受不了勤恳一生到头来一无所有的结局,所以才会把勤劳和致富这种没有明确相关关系的事物拉到一起。毕竟【活着】的电影也只拍到哑女死亡就戛然而止,连艺术作品都免不了要对人世间做一番美化和怜悯,所以人类有这样的私心,也大可容忍了。

只是如果把【活着】这部书简单理解成活人对世界的执着和希望,以及其本身体现出的坚忍不拔,那就落了下风;要是理解成对社会黑暗的控诉和政治相关的内容,也不够格调。更不是教人不要无病呻吟或是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这些都偏离了作者本意,亦拉低了小说本身的档次。

【活着】是难得的一本哲学书,其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部是以中国世情的笔调写出来的,真正看透了「活着」这一命题的哲学的作品。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缺乏西方固求形而上学的精神,只重人间界而不怎么顾得上宇宙界,有事太过牵涉其中,则看不透人间种种。

余华则破开了「付出必定有回报」、「善良会受到保佑」这类朴素的人类因果思想,而是采用一种极为冷冽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命运,不存任何希望,也没有任何绝望,只是活着。福贵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惨得一塌糊涂,但「他自己却不觉得」,这种不假外物只存本心的态度正是道家一贯的内化思维。

或许别人觉得我很苦,但我自己早不觉得苦和甜有什么分别了,或者说,这两者互相反观,不都是一个道理吗?塞翁失马,否极泰来,世间万物只有打破了原有思维定式的桎梏,才能显现出本真的样子来。

不是为了崇高,不是为了借口,不是为了任何的什么,只是活着。

或许看完整篇文章后,有人会陷入虚无主义,觉得倘若只为活着而活着,岂不是太过随意和无原则?会冒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想法。然而我说活着只是活着,与「我命由我」并不冲突。

活着的本质就是活着,其他别的什么都不为;但是你若想掌控生命,尽力去做即可,因为那是你选择的、给「活着」套上的另外一层只属于你的含义,和生命的本质并不冲突。

天道是天道,人意是人意,二者并不相干,却也不能互相推诿。

倘若输了,也不用过于上纲上线,或大声疾呼「天地不仁」,须知命运并没有对你做出任何承诺,成功或失败,都只与自己有关。儒家讲「福祸无门,惟人自取」,你既已选择好自己的路,便应该承担挑战无常的代价。

我们可以有选择,也允许失败,但就是不能把不如意的结果推脱给「上天不公」。因为命运,是不能以公平与否来论断的。(这大约是程浩先生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吧……)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有随时停止的觉悟。

文中的福贵,大约还没有把思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但他已经十分明白,人生的行走和停止,并无差别。

【稍稍说些题外话,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我去一家破败的养老院慰问时,所领悟到的情形,竟十分巧合地和余华笔下的【活着】触到了同样的内核。考虑到当时我的年龄和阅历都不可与现在的我相提并论,故当时写的【徒生】,虽笔力不及余华万分之一,却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因为它把身为半个文人的矫情、纠结、愤怒、疑惑和在世间辗转浮沉后的顿悟,理解、进而慈悲的转换过程表达出来了。】

2018.04

——————2018.10.7——————

这篇回答算是我后期作品里相对写得较为完整的文字之一,也因世事浮沉,虽文章已近极致,然仍有可补充之余地。

记得尼采曾说过英雄和小人的区别,英雄的低头是抗争后的无奈,即便低头也是酣畅淋漓;而小人则是理所应当的妥协,有如生生吞下大便味的巧克力,即使知道并没什么坏处,却还是恶心。

区别在于,本心曲直。

就好比一个始终站在阳光下,行得正做得端,坦坦荡荡的真君子,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另一个则是生活在阴暗里的影子,玩弄手段,不辨善恶,却最终走向巅峰。前者会让人觉得唏嘘进而演化成悲剧的美感,后者则会被称为枭雄,功过参半,但始终有阴影挥之不去。

然而在我看来西方思想还是太过非黑即白的「选边站」,难道不是英雄,就是小人?

福贵的出现,他的浮沉坎坷,补全了西方文明中缺失的那一块东方式拼图。东方的认识论和西方的形而上学,恰好互补。

他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年轻时不是东西,败光家产落得凄惨的境地,年老时晓得改正,努力过活凭借自己的双手保护家人,但还是拗不过运数。这正是普通人的一生,没有纯粹的伟光正,也没有大奸大恶,坎坎坷坷,浮浮沉沉,曲折前行。

他不懂什么是改正,不懂什么是抵抗,只是直觉「你爹年轻时不是东西,现在……」,轻描淡写而已。你觉得他当时晓得自己在抵抗命运之手?他在改变人生轨迹?

他哪儿知道。

但他只是做到了。

这就是我在前几个月回答中缺失的那一环:挑战无常的口号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承担挑战的后果也无需任何修饰和夸张,平淡受着就是了。

很多人会把苦难添油加醋到命途多舛上,认为自己挑战了苦难便有了特权和豁免,事实上,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屈服,是用挑战来向命运「交换」所求之物的手段。

和对霸道总裁的欲拒还迎有什么区别?

修心的目的并不是宣誓,也不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而只是单纯的「行在路上」。英雄也好,小人也罢,只是路上的风景,甚至连那目的地都不重要了,整日只是行着,但不想为何而行。这才算修行到家。

观万物以本来面目待之,可离着相,可以去知,是以不觉君子小人分别,亦不知顺应挑战之代价。此心所处,只在行中;此心所求,别无他物;所归所得,亦无差别。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只是升华下前面回答的不足之处而已,于诸君,或只增笑耳,但笑无妨。

————2021.09.25—————

三年后再看此答案,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感觉。

当时写下这些,算是「重生后的顿悟」,像是提前预知了高考题;现在重温此答案,可比作考场答题结束。预知题目,与考场再见题目,再到完整作答,终究有出入,但题目未变,答案也不变。

那么,该补充的,是答题的心路历程,是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经历。

我仍旧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但活着本身却不是没有命题。

人本身可以不为任何理由而活,就像主角本身只是随便在游戏世界里遨游,但却总有boss前来挑衅。生命没有终点和目的地,但却有规定的「关卡」要打通,有各自的命题要解。解不出,就会倒逼出「人生活着是为什么」的疑问。

比如,如何面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本意是再清楚不过的平等思想,意为天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万物一视同仁。但原文「刍狗」二字,实际上以「人」的角度道出了作为人去观察天意的心酸和近乎残忍的冷静——看透了天意无论如何不会回应人的祈求,看透了天意本身毫无儒家提倡的「仁」性,看透了人在世上本就无所依从,漂泊不定。

天地不仁,是天地不以仁者的态度旁观万物;视为刍狗,是因为失去了「仁」的天地,看万事万物,都是将万物当做杀掉也不可惜的祭祀品——毫无价值,随意丢弃。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一点错都没有。天地本来就是寄托了人的思想,才变成「有德行的苍天」,会给予好人好报,给予坏人惩罚,道德经此言,不过祛魅而已,并无不妥。

但对于在红尘中血泪不尽的苍生,道德经的话,无异于打破了人在这世间最后一点自留地,最后一点念想和期盼。

一个人生到世间,能依靠的无非亲朋好友父母同学,但也不乏什么都靠不到的人,他还能依仗谁?都说「未知苦楚,不信神佛」,人生本就跌落低点,尚且自欺欺人「总会好起来的吧?」,但道德经一盆凉水泼下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你是那个无依无凭的人,听到这句,难免升起「天地苍茫唯我独活」的凄楚感来。

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就这么轻易地被几千年前的一句话,破掉了。

如果是你,该如何面对?

现实满目疮痍,人生跌落谷底,无亲朋可靠,无钱财傍身,神佛不应,天地不仁。

如何面对?

是的,答案就在福贵身上。

他点出了千年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作者的心思,点出了藏在冷冷笔锋后最深切的热忱。

福贵说,我虽没想过这些,但我依凭自己,走下去了。

人生最后的防线不是别人,不是天地,而是自己。

他虽然没有活着的目标,但他无意中完成了生命本身的母题。这种母题频繁出现在神话、童话和各类影视作品里。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防线尽失,一蹶不振,你最能依靠的,是你自己。

动漫里的主角总会在这时候想起自己拥有的无双潜力,一个破颜拳打到对面不省人事,完成了小高潮的刻画。

福贵的答案则更平常,但也更心碎。一把骨头,一架牛车,既裹尸,也拉人。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花哨的招式,有的只是一天天的咬牙坚持,一天天不求人不求神的生活。

人可能很难接受这一点,总觉得我做了一辈子好人,生命总该回馈点我什么,或者总觉得自己不至于沦落至此,自己不至于连XXX都做不到,自己总能按照想要的去活。

但活着探讨的不是人生的高峰,不是巨婴一样的,什么都在最好的年华,什么都在最完美的时候,什么都顺从你的心意和规划,什么都按照你小心翼翼求取或者敞敞亮亮赢得的故事线发展。它截取的,不是高光部分,恰好是一个人如何面对连绵不绝的低谷,是无论如何求取都求不得,是不可挽回的颓势和崩塌,是当眼前一切离我而去,树倒猢狲散,神佛弃我不顾的时候,人要怎么坚持,怎么把握住最后的底线,怎么完成生命的考验。

生命的意义是珍贵的,是奢侈的,像月亮;而生命的考验是残酷的,是必然的,像跌落泥水的六便士。

人常常抬头看得到月亮,醉心于摘取月亮的想象,纠结于无法拥有月亮的痛苦——却忘记了实际上更让人烦恼的是六便士。六便士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是必然要面对的挑战,是生命给每一个人设置好的考卷。

福贵给出了让人惊讶的答案,他没有去烧香拜佛,没有按照「追求神佛眷顾」的剧本走,也没有开金手指,他只是完成了考卷,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也是最合理的方式。

所以「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在以月亮的视角,好奇地苛责一个与六便士缠斗的人。我们在谈论福贵的时候,或许不应该谈论他活着的意义,而更应该看到活着这本书,以及福贵这个人,是如何探讨并完成了生命中更大的母题的。

毕竟,我们或许会经常想起月亮,但更常遇到的,却是六便士。

人的母题不止正确看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个,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里的「福贵」,都要对抗出生起就降临的「崩坏」,可能是家庭破碎,可能是肢体残缺,可能是小人作祟,可能是感情不顺。但是你又是否有勇气,在人生的低谷,也能坚定地依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而不是跌入「神佛护佑」的陷阱,你又是否真的有魄力,剥离「我大概是天之骄子」、「我大概没有那么差」、「我大概是值得XXX」类似的自我暗示,只是做事,不求结果,不被「运势」或「旁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当年的我,看到了福贵身上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接受,也看到了他走出一条「无意义之路」的勇决,但忽略了隐藏在整本书之后的最终章——福贵并非没有活着的意义,他只是把常人唾弃的六便士,当成了自己的月亮。

很少人能接受自己的月亮是一团乱麻,是糟心的生活,乃至无穷无尽的苦难,但福贵做到了。

可能有人会反驳,如果人生尽是六便士,那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天地不仁——你怎么知道天地格外偏爱你,就一定给你月亮呢?说到底,有没有月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接受在你的路上,六便士将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你又是否能依靠自己,完成这一场试炼。

再说到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根本没有分配月亮或六便士,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附加的想象,我们把香车美女豪宅当成是月亮,把穷困潦倒物是人非当成是六便士,但在天地眼里,二者并无分别。

这是不是又扣回我三年前的答案了?

世人眼里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人生,只是世人的虚妄——没有意义存在,没有月亮和六便士的区别,人生的考验与人生的意义等价,如果你认为福贵活着是没有意义的,那你就陷入了言荃,有了分别心,只想要」有意义的「、」有掌控感的「生活,而忘记了这样的生活并非天赐,世界上更多的是挑战,是苦难。

所以,只有把月亮和六便士统一的人,才会觉得人间处处是意义,也根本不需要再问意义,因为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回答——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没有意义,只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