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失眠做心理咨询有没有用?

2021-12-09知识

有用的,但需要看是哪方面因素导致的失眠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是指,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的情况下,个体对睡眠质量的不满;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或) 睡眠维持障碍,同时伴随对白天功能的显著影响。失眠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自我汇报,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1]。

  • 失眠如何分类/分型/分期?
  • 根据睡眠发生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
  • 根据慢性失眠的不同症状表现和病因,将失眠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 最近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失眠亚型:客观短睡眠时间型失眠[2]。
  • 不同的的分类,意味着治疗方案不同。
  • 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 主要累及神经精神系统;长期失眠可能会累及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皮肤等。
  • 会传染吗? 不会。
  •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 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 有复发的可能,复发的高危时期是中止治疗 6 个月后。
  • 会遗传吗? 有遗传倾向,遗传性为 31%~58%[1]。
  • 失眠很常见吗? 失眠比较常见。根据对失眠的不同定义,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 4%~48%。在人群中约有 10% 的人满足所有慢性失眠的临床症状;短暂性失眠的流行率更高,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30%~35%[1]。
  • 身体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兴奋剂因素等很多原因都对失眠有影响,比如压力、焦虑、睡眠不规律、一些精神类或身体疾病等[1]。

    为什么会得失眠?

    虽然本病病因不明确,但医学界有研究认为,下述因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哪些人容易得失眠?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预防的因素:

  • 身体因素:内分泌功能、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等基本常常与睡眠问题有关系。
  • 心理因素:紧张、兴奋、担心等情绪,持续的压力,以及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或情感障碍。
  •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不同的床、睡眠习惯等环境变化,都可能引起失眠。比如躺在床上玩手机、作息时间不规律、夜班。
  • 兴奋剂因素:如烟草、咖啡因以及某些药物、酒精和毒品。
  • 很难预防的因素:

  • 女性:月经周期、怀孕期、围绝经期的内分泌变化可能引起女性的失眠。
  • 超过 60 岁:随着睡眠模式和健康问题的变化,年龄增长,失眠情况也会增多。
  • 主要表现为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下,仍持续存在的睡眠起始、睡眠时间、睡眠维持或者睡眠质量障碍,以及所引起的白天功能受损[1],部分患者还有躯体症状。儿童失眠患者症状通常由照看者汇报。

    常见症状有哪些?

  • 睡眠起始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入睡时间在儿童青少年中超过 20 分钟有临床意义;在中老年人中超过 30 分钟有临床意义。
  • 睡眠维持障碍:包括半夜觉醒后再次入睡困难和早醒。半夜易醒且很难再次入睡或者早上很早醒来。半夜觉醒时间在儿童青少年中超过 20 分钟有临床意义;在中老年人中超过 30 分钟有临床意义。早醒通常指比预期醒来的时间提前 30 分钟以上,且与发病前正常睡眠模式相比其总睡眠时间下降。
  • 白天功能受损:常见为疲劳困倦、积极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烦躁不安和情绪低落。
  • 躯体症状:部分慢性患者会有肌肉紧张、心悸和头痛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
  • 儿童失眠患者:通常表现为照看者(如:父母)汇报的睡前抵抗、频繁夜间觉醒和(或)不能独立入睡。
  •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 焦虑障碍
  • 抑郁症
  • 肥胖
  • 糖尿病
  • 高血压
  • 偏头痛
  • 心脑血管病短暂的失眠在人群中非常常见,当失眠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者引起了较严重的情绪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 如果失眠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应该尽快就医。
  • 还有哪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 如果因为失眠而感到焦虑、情绪低落、烦躁,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失眠可能和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疾病有关,要及时处理。
  • 就诊前的应对:

    可以这样做:

  • 完成为期 2 周的睡眠日记,能帮助医生更有效率地进行诊断。包括记录每日上床时间、从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夜间觉醒次数以及每次觉醒的时间、从上床开始到起床之间的总卧床时间,估计实际睡眠时间。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呼吸、行为和运动等),记录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的自我体验,记录午休情况、日间用药和饮料品种。
  • 不能这样做,有可能影响疾病诊治:

  • 在未经过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能自行随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
  • 应该看哪个科?

  • 睡眠中心
  • 精神科
  • 心理科
  • 医生如何诊断失眠?

    当医生怀疑是失眠时,一般会通过病史评估、体格检查、量表测量、客观评估等检查来确诊[1][3]。

    需要做哪些检查?

  • 病史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具体的睡眠情况,如失眠的表现形式、作息时间、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了解用药史、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其他躯体疾病史,以及妊娠、月经、哺乳和围绝经期等躯体状态,以发现可能病因。
  • 体格检查:目的是排除掉一些其他疾病导致的失眠,如甲状腺问题等。
  • 量表测量:目的是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常见的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广泛焦虑量表(GAD-7)、Epworth 思睡量表(ESS)、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生活质量问卷(SF-36)、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DBAS)、清晨型与夜晚型睡眠问卷(MEQ)。
  • 客观评估: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怀疑合并其他睡眠障碍或治疗无效时,会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 医生会问患者哪些问题?

  • 过去 2~4 周总体睡眠状况,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如何?
  • 白天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如何?
  • 是否存在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 是否存在精神障碍,如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
  • 是否使用影响睡眠的药物,如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等?
  • 是否吸烟、酗酒、吸毒等?
  • 患者要问医生哪些问题?

  • 失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病情严重吗?
  • 有什么治疗方法?可以治愈吗?
  • 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需根据失眠的严重程度、不同病因决定是否治疗,以及治疗的方式[1][3]。患者可能尝试过一些方法来改善失眠但未奏效,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睡得更好。但首先需要确定患者失眠的原因。如果有其他健康隐患,如压力、情绪问题或慢性疼痛,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会更有帮助。
  • 危急情况如何处理?

    本病没有需要处理的危急情况。

    失眠有哪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药物

  • 目的:帮助患者入睡或保持熟睡。
  • 常用药物:地西泮、劳拉西泮、夸西泮。
  •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 目的:改善睡眠。
  • 常用药物:右旋佐匹克隆、佐匹克隆、雷美替胺、扎莱普隆和唑吡坦等。
  • 抗抑郁药

  • 目的:具有镇静作用,帮助患者入睡。
  • 常用药物:多塞平、阿米替林、曲米帕明、曲唑酮、米氮平等。
  • 褪黑素类药物

  • 目的:缩短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
  • 常用药物:雷美尔通、褪黑素等。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 目的:阻断使大脑保持清醒的化学物质。
  • 常用药物:苏沃雷生。
  • 抗组胺药

  • 目的:短效缓解失眠。
  • 常用药物:如苯海拉明。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治疗(CBT):目的是纠正失眠的维持因素中的不良行为和信念。主要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治疗、放松治疗和睡眠卫生 5 个部分。
  • 刺激控制疗法:目的是改善睡眠环境与睡意之间的相互作用,重建睡眠觉醒生物节律。
  • 放松疗法:目的是缓解应激、紧张和焦虑等因素带来的不良效应。主要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指导性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
  • 手术治疗

  •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 其他治疗

  • 物理治疗:目的是缓解失眠,如光照疗法、经颅磁刺激等。
  • 中医疗法:目的是治疗失眠,如方剂、针灸等。需要在正规中医医院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在此详述。
  • 疾病发展的结果怎样?

  •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 对于短期失眠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消除诱因,可能会转化为慢性失眠。长期失眠可能会造成体重增加或减少、皮肤变差、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情绪不佳、认知能力下降等,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有助于找出失眠的可能原因,及时获得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短期失眠转化为慢性失眠。当医生对可能导致失眠的其他原因进行治疗后,患者还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尝试改善睡眠情况,包括运动、饮食控制、作息调整等。
  • 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 如何观察病情与复查?
  • 观察病情:可记录睡眠日记,对睡眠情况进行监测,当每周出现 3 次以上睡眠困难和白天功能受损的情况时,说明病情可能复发。
  • 复查:治疗过程中一般每个月进行 1 次疗效评估,每 6 个月进行 1 次全面评估。停止治疗 6 个月后也应复查,监测病情的复发。
  • 如何安排饮食?
  • 禁止或限制烟、酒、茶、奶茶、咖啡、可乐等的摄入,傍晚和夜间尤其应当避免。
  • 睡前不宜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 需要做心理疏导吗? 需要。
  • 是否影响性生活,是否影响生育?
  • 性生活:不影响。
  • 生育:不影响。
  • 如何运动? 每日规律安排适度的体育锻炼,睡前 3~4 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
  • 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 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使身体和精神习惯休息的时间。例如,睡觉前洗个热水澡,听听舒缓的音乐,或喝一杯花草茶。不管何时入睡,应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
  • 尽量避免日间小睡。
  • 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昏暗,保持适宜的温度,可以试着使用睡眠眼罩和耳塞帮助入睡。
  • 睡前 1 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刊和影视节目。
  • 如果存在超重,应设定目标来控制体重。超重可能与睡眠问题有关。
  • 导致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避免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疾病有助于缓解失眠。

    失眠如何预防?

    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复发:

  • 身体因素:治疗其他疾病,如精神障碍、疼痛、呼吸困难等。
  • 心理因素:减压和放松。
  • 环境因素: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改善睡眠环境。
  • 兴奋剂因素:戒烟戒酒,睡前避免喝咖啡、喝奶茶。
  • 另外一些因素虽然很难改变,但注意如下事项,也有助于避免复发或远离疾病:

  • 女性和超过 60 岁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可以寻求专科医生帮助。积极进行饮食调整、加强运动锻炼、改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 参考文献

    [1].陆林. 沈渔邨. 精神病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502-1525.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362-36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5):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