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小伙伴在评论和私信中表示看了我的回答很绝望,于是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把话说的太重了,回来添加一些「我们应该怎么办」,详见回答的末尾。
==============20170219原答案==============
我将从社会网络、要素分配、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角度分(xia)析(che)为什么对于环境专业本科生而言,春天永远不会到来。
环境专业的学生大量转行对于我这种刚经历过就业季的悲剧环境小硕而言,无疑是体会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题主在北京某普通211环境学院,我们专业全班不到30个学生,9个选择继续读博士,女生大多数转行当人力资源或者中学教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奔波于各类环境行业的招聘会中谋求一碗饭吃,至今只有四五个成功签约的。 从表象上来说,环境专业应届生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经常需要加班、工作条件不好等是导致大量转行的主要原因。 普通一点的环境专业硕士的入职月薪在4000-6000,混的特别好的进入北控中节能等大牌能到8000,户口基本不保证有,加班画图,时常要去现场(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污泥堆肥场没有一个环境好的),相比于金融、CS等行业应届生动辄上万乃至几万的月薪,大家转行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扯一扯为啥我们这一行这么不赚钱,导致大家纷纷跳槽。
首先从最宏观角度(社会网络)看, 环境行业在社会中注定不能成为核心节点行业,因此无论政府再怎么推环保,行业本身也难以获得超额利润 。社会学里面有一种观点,认为处于社会网络核心节点中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由于人总是倾向于和更多的别人链接,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链接到链接有更多人的节点上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与核心节点的人相连,在这些位置会形成结构洞这样的东西,到最极端的情况社会网络中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填补了结构洞的那个人来获得生存资源。把这个理论用在行业上,金融等行业其实就充当了行业网络结构中核心节点,所有的行业想要发展壮大都必须通过金融行业来获得资本,所以这个行业永远都不会混得太差,大家总是有求于你。而 环境行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让生活更美好」的行业,并没有满足解决其他人发展核心需求的能力,因此没有人会主动给你送钱来 ,结果就是,在不存在过多干预的前提下,无论这一行业再怎么发达,也只是赚取「平均利润」。
第二从要素分配角度来看, 一方面环境行业当前没有参加破坏性要素分配的条件,另一方面劳动(特指应届生的劳动)并非为本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核心要素,因此没有与其他要素瓜分利润的的讨价还价条件 。最近在重温李晓鹏博士几年前的【这个国家会好吗】,书中对破坏性要素分配的解释就是, 如果一种要素可以以低廉的成本给别的要素造成极大的损失,那么他就可以参与到破坏性要素分配中去,获得超出自己实际贡献大小的收入 。比如说强盗买一把刀子就可以给别人带来很大伤害,因此受害者理性的做法就是破财消灾,又如银行家可以以很小的成本拒绝贷款给某个企业,但这笔贷款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来「讨好」银行家,那么银行家就因此获得了超出自己贡献的利润。环境领域有没有可能获得这种参与破坏性要素分配的条件呢?如果我们的环保法律严格到了COD超排5%就永久关停你的企业或者罚得你倾家荡产,那这个时候环境保护将会是所有企业家的噩梦,环保行业人士将在短期内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细细一想,环境行业根本没有那么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通过类似的法律,因为这种法律将要面临的是全社会各行各业企业家的反对。所以,从 行业角度看,环境行业无法成为人人都需要的社会网络核心节点行业,也无法成为人人都惧怕的破坏性生产要素拥有者,因此,这个行业永远只能赚取平均利润,就算媒体再怎么吹嘘这是朝阳产业,它都无法像互联网等一样大富大贵 。
再来看要素分配的第二个角度, 劳动对环境行业发展的贡献少之又少,因此普通从业者只能赚取平均工资 ,对于我们刚进入这行的学生而言,吸引力不高。注意这里说的「劳动」是指除了企业家行为和投资行为之外的所有付出,比如老老实实上班、画设计图、研发新技术、下工地等。这个角度的意思是说, 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民众的环保意识仍然停留在环保民粹的低级阶段,很少愿意自掏腰包,因此我国环境产业主要是挣政府的钱,因此推动这个朝阳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在「有门路」的人和敢闯敢拼敢跑马圈地的企业家,而非踏踏实实付出简单体力脑力劳动的普通从业者 。
许多人很有共鸣的一点就是,我们目前招投标依旧是很多走形式,由于处理技术和成本差距并不太大,因此实际影响招标结果的就往往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于是这就要求企业抓紧跑马圈地。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水环境行业有一家企业叫碧水源,这个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然后在全国各地爆炸式地建立子公司,因此成为现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水行业企业之一。为啥选择这种模式而非深耕模式呢?跑马圈地呗,市场迅速膨胀,必须抢先在各地方政府建立势力,这种诸侯式的发展模式需要两种人,一种是在中央政府中有影响力、支撑其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扩张的,一种是在地方政府中有影响力、支撑其在某一个地方纵向扩张的,而新技术的研发往往只是成为一种企业和地方政府都需要的噱头而已,不需要那么多人,也不需要开那么高的薪水。 总结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我国对环保要求还很低,国外许多技术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我们本土的环保从业者太多工作,二是我国环保行业现在的发展阶段更需要的是政治关系和跑马圈地能力等生产要素,因此,行业的利润并不能进入普通从业者腰包中 。
第三从制度建设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行业比喻成一个大木桶,桶里的水能否从从业者这个洞里流出来,要看桶的其他地方有没有孔洞,孔洞大不大。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是,既然能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为什么要花钱雇环境专业的人来治理呢?既然能从环评角度施加影响,为什么要在项目之前做那么多环保设计呢?既然能在招标之前就拿下这一标,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地优化方案呢?因此,就是因为我们的监督制度还不完善,有许多空隙和漏洞可以钻,所以钱往往从这些漏洞中溜走了,许多普通从业者并不能赚到多少。可喜的是, 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大,制度建设角度的漏洞会越来越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利润将不像现在这样从「寻租」方面溜走,而是真正地流向踏实干活的从业者手中 。
第四从人才培养角度, 环境行业真是人才过剩啊,是个学校就能开环境专业,绝大多数理工科生都可以调剂到环境专业,且环境专业绝大多数也都是调剂进来的,导致本专业学生数量过剩,但学生质量却提不上去 。这里真心想吐槽一下大学里环境专业的教育方式,真是一边造梦,一边想保证就业率。答主大一入学时院长就在大会上说,「我们的行业是朝阳产业,祖国的未来需要你,同时我们学习本专业全国第一,你们就业不用愁!」说的我们大家集体潮吹,感觉前程似锦,美好的明天简直就是钦定。结果到了大三大四,四五门课的任课教授(都是学院中层以上的领导)都在讲课时忽悠,「去设计院和研究所不如去水厂当厂长,我们有志之士要从基层干起,一点一点做好本职工作,最后当上水厂厂长」。于是答主还满腔热血地跑了好多水厂考察,结果被嘲笑,「哈工大给排水来我们厂里上班?我们只需要专科生就足够了!」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就业率的陷阱,因为人才过剩,所以专科生能干的活儿也能招到本科生,本科生能干的活儿也必须研究生学历,硕士能干的也只招博士,为了保证就业率,只能忽悠大家从基层做起了。总之, 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不足,而需求只有那么点儿,待遇肯定上不去,不逼得大家转行才怪 。
============最后总结============
以下4个原因(由宏观到微观)导致环境工程专业找工作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累,因此大家往往倾向于转行:
1. 环境行业既无法成为社会核心专业,也无法成为有掠夺性的行业,因此没有超额利润;
2. 环境行业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依赖政府而非市场,对资本和政治公关能力的需求胜过技术需求,因此短期内普通从业人员只能挣个辛苦钱,但长远看来过个几十年,市场发达了之后可能会好转;
3. 环境行业发展需要与反腐等制度建设相匹配才能保住自己的利润,当前我们条件尚不充足,但相信未来会好一些;
4. 环境专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因此普通从业者待遇低。
总之, 我相信环境保护是个朝阳产业,未来环保会很重要,但我不同意把朝阳产业与高收入简单划等号,更何况是一个已经「朝阳」了至少20年还未进入」如日中天「的行业,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是理性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从开始重视环保到环保行业成熟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纵使我们靠着后发优势弯道超车,理性的选择也不会是把赌注押在20年以后 。
以上。
==============20170223新增==============
原答案讨论了为什么环境工程专业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现在讨论一下身为环境专业一员应该如何自救,本节讨论仅针对应届生就业。也有人批评说你们非要在北上广,非要追求一开始就高薪,一点都不吃苦一点都不长远。我认为,大家都是贫苦家庭出身(否则也不会学环境了),面对着结婚、买房等压力,很难不追求一个好的起步的,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我的梦想,很多时候也是家族的梦想、老婆孩子的梦想的结晶,所以,不论在哪儿工作、不论追求什么样的薪水,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难度由小到大分别是 本行业深入挖掘、跨行业追求广博、换行业从头开始 。其实这三种方式大小不分伯仲,因人而异,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从小到大通常是如此而已,所以请不要拘泥于我的语言表述。
1. 本行业深入挖掘有两条主要道路,第一是深造,也就是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第二是考证,也就是考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给排水设备工程师、注册环评师等 。深造这条路的优点是「可以」报的岗位多了,典型代表是大学教师、环保部许多岗位都要求有博士学历。缺点是第一是很费时间,而时间是最稀缺的,没有时间就没有了很多机会,以北京为例,一旦博士延期,毕业时超过落户年龄,就无缘北京户口了;第二缺点是读完博士有时反而不如硕士好就业,因为你自己不屑于去适合硕士的岗位,而许多岗位也不敢收一个博士(因为更容易跳槽)。 概括来说,不考虑留校以及考公务员的话,博士比硕士的优势,远不如硕士比本科的优势大 。
考证的优点是可以给收入提升一个大台阶,缺点是绝大多数要求工作经历 ,因此对于应届生求职而言几乎是毫无用处。但是也有折中办法,就是先考基础知识,就业之后再考专业知识。对此,题主曾想涉足,买了注册给排水的基础知识书,发现全是枯燥的数理化,就放弃了。不予置评。
概括说来,深入挖掘就意味着把自己更紧密地捆绑在环境这条路上,对于雇主而言,你透露出了对这个专业更强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更容易稳定地干下去,因此可能会容易应聘;但对于自身而言,却要付出更多时间,并且承担更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内的风险。适用于真心热爱环保事业的人,不适合本身就是调剂来的,专业认可度不高的人。
2. 跨行业追求广博是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原因有二,首先,环境类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综合的专业,既然本身我们就有博而不精的倾向,索性就把博而不精做到极致,没准儿反倒是做出了特色;其次,现在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跨专业追求广博也算是符合人才市场需求 。然而世间360行,究竟跨哪一行呢?这取决于爱好、需求和竞争力,爱好我不想多说,单从需求和竞争力角度稍作分析,以下全都是根据答主的亲身经历归纳出来的情形,仅供参考。
情形一,现在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擅长设计自控系统的一半都是自动化等专业科班出身,对水处理一知半解甚至一点儿不懂,但 如果你既懂给排水又玩得来自控,是不是竞争力就出来了? 那么为了搞这个,你是不是就可以报名一个搞自控的导师,期间把电气自控机械类的课程学一学,然后积极参加各类设计大赛闯出个名堂,最终借此顺利从茫茫应届生中脱颖而出呢?
情形二,现在环保类NGO越来越受重视,这些机构通常对英语水平、写作水平、实习经历比较看重,如果你未来想进入环保NGO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在读研期间找机会溜出去参加保护某地水源地的调研呢?或者,到一些环保公益诉讼的律师事务所实习,亲身经历一些环保诉讼,了解环保法及其中国特色, 把自己打造成为比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更懂环保法,比环保法学专业学生更懂环保工艺的特色学生 呢?
情形三,环境类企业通常都需要做项目,然而推进项目的能力绝不仅包含酒量,其他很多能力都能够用的上,比如写标书的能力,比如与甲方或乙方沟通的能力等。如果你想去环保类企业往项目经理方向发展,是不是可以 读研期间找实习跟进项目,锻炼自己写标书的能力、跟甲方或乙方协商的能力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你们公司接了一个县长工程,本任县长为了政绩催着赶着推一个水厂项目,你们做完设计准备施工的时候县长突然一拍脑袋来了新想法,要你们改工艺,应该如何跟他们协商?协商了半年刚协商好,县长高升,新县长对本项目很不感冒,你又如何去协商?我相信在 读研期间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就会大大提升你handle复杂市场状况的能力,那么你就足以比别的环境工程应届生多50%的胜算 了。
情形四,环境保护是个投资热点,政府每推出一个新政策就会激起一段时间的投资热潮,那么投资的前、中、后期都需要什么,是否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呢?当然可以!投资前需要做大量的行研,行研需要对环境政策足够的敏感,需要有过这方面的研究经历,为此,你是不是可以 到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的行研部门实习,针对环境的某一个细分产业写一份5万字的报告 ?为了顺应这个时代里「数据也是生产力」的特点,是不是可以 苦练SPSS、Stata、Eviews等中d 一个,锻炼自己扒数据、处理数据、运用数据说服人的能力 ?是不是也可以学一门Python等编程语言,可以自己编程序来扒数据?到了投资中期和后期,需要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基础,虽然你不是经济类专业科班出身,但是否可以 自学考一些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证书 ,借此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呢?
总之,相比直接转行的风险,跨行可以避免丢掉自己的老本行,从而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跨行的可选择性更多,通过将自身与当前潮流的技能(金融、数据分析、编程、法律)绑定在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扩张成为一个极富有竞争力的人。最重要的是,严格来说你的竞争者既非环境本行业的人,也非跨行目标行业的人,而是与你一样为数不多的跨行业者,只要你跑赢了他们,就基本打赢了应届生就业这场仗。
3. 换行业从头开始,也就是转行,优点是可以脱胎换骨,把当年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全都倒出来。缺点有三,首先,你无法保证自己进的那行就比环境行业好;其次,换一个行业就意味着你这几年学的大多数都白费了;最后,很少有人能脱产学习,也很少能投入比目标行业从业者更多的精力,所以很可能最终原行业和新行业都是半吊子。 换行业来说,最短平快的是转码农,工资上涨速度堪比母猪长膘,报培训班学几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后月薪的零头都比环境专业高,多么可怕,答主好几个本科同学都走上了这条道路,短时间内即可实现自行车升级电动车,摩托车升级小汽车,小汽车升级越野车的转变。除了转码农,其他道路也都可以转,比如答主课题组内的好几个女生转了人力资源或者中学教师,答主本人是转了经济,当然过程要艰难的多,不再赘述。
==============再次总结==============
为了打赢应届生就业这场仗,至少有3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这三种各有优劣:
1. 本专业深入挖掘,将自己所有的未来赌在环境行业,优点是获得了在本行业的更强竞争力,缺点是存在赌输的可能。适合真心热爱环境专业,意欲从事科研、教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设计院等的人。
2. 跨专业追求广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优点是灵活又稳当,永远跟随时代走,缺点是,相对于另外两种思路可以埋头苦干,本思路要求用一颗清醒的头脑时常张望形势,偶有不慎,可能导致科技树点歪,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最累心的方向。适合真心热爱环境行业,性格比较灵活变通,意欲从事环境行业研究、环保投资、环保NGO、环境诉讼、环保企业的项目等的人。
3. 换行业从头开始,彻底跳出环境专业,优点是脱胎换骨,缺点是转行难度大、很辛苦、容易转错行。适合对环境专业无爱,或者因为经济原因需要转行的人。
总之,努力去想,努力去做,环境专业还是可以混口饭吃的。但是思维懒惰,或眼高手低,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很尴尬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