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何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2019-12-07知识

因为胜负从来都不是评价一个人唯一的因素。

从题主的问题和描述中可以看出,题主大致提出了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作为胜利者的邓艾,拿下来成都灭了季汉,但是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呢?

2、 为什么三国后期的邓艾、羊祜、杜预等人物不像三国前期的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那样能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第一个问题是将同一时期的邓艾和姜维对比,第二个问题是将前一时期的刘备、诸葛亮等与后一时期的邓艾、羊祜等人对比。看似变量不同,实则几无差别。

有人说: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们让她穿什么衣服她就穿什么衣服。

还有人说: 胜利即正义,胜利即伟大。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分析几个人物。

一、诸葛亮

从胜负来看:

诸葛亮北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司马懿击退蜀军高平陵政变成为权臣,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从人物来看:

诸葛亮北伐中原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孙权兵出合肥折戟沉沙,成也败也?后世褒多抑多?

我们不禁要问:

1、 为什么同在陇西的战场上,失败者诸葛亮被后世传颂,胜利者司马懿却一身污名?

2、 为什么同是北伐,诸葛亮失败后众人褒扬,孙十万失败后贻笑大方?

其实缘由不惟胜负,亦在人格。

诸葛亮受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知遇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刘备逝世后,一人双肩铸成季汉孤柱,辅佐刘禅经营危机四伏的两川。后,为兴汉室,五月渡沪,屡出祁山,鞠躬尽瘁,继之以死……

且不说其优秀的外交、内政才能;

且不说南中臣服、百姓永颂;

且不说上邽割麦,甲首三千,伏杀张郃,司马宣王畏蜀如虎等诸多战绩。

就凭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执着,凭其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之志,亦令人颂扬。

甚至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都有言:「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而司马懿,他相较于诸葛亮,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份人格上的坚韧与忠诚。

军事上败给诸葛亮,畏蜀如虎,不丢人,毕竟诸葛亮这样的天才只有一个。

可高平陵之变后,出尔反尔,诛杀曹爽,失信于朝……人格上的差距,才是其污名化的根本原因。

二、曹操

中国历史上统一过北方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曹操为众人所知?

因为他的对手是刘备。

【刘备是伪君子吗? - 远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

春秋战国、楚汉相争、五胡乱华、南北对立、五代十国……诸多的乱世中如刘备这般宽宏仁义、知人待士的君主实在太少了。刘备及其集团内部的信任与忠诚放至今日依然不失为道德上的楷模。

不可否认,刘备之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但其崇高的个人品德,及其集团的凝聚力,一直为后人所褒扬。

中国历史上,如曹操这般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多不胜数,但如刘备这样的仁义君主却是凤毛麟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真是刘备成就了曹操。

多么遗憾,正是因为有了刘备这样的对手,曹操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进程; 又多么幸运,也正因为刘备,曹操开始从众多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中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熟知。

三、姜维

姜维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姜维作为北国降将,在诸葛亮死后开始在季汉崭露头角,蒋琬死后录尚书事,进入蜀汉军政中心,费祎死后独掌军权。

督内外军事后,姜维先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北伐,襄武之战,洮西之战,上邽之战,侯和之战,有胜有负。

公元263年,司马昭兴三路大军伐蜀。姜维从沓中行军,绕过诸葛绪,据守剑阁,阻挡钟会十数万大军月余。就在钟会将要退兵之时,邓艾偷渡阴平,攻克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刘禅投降。

【如何看待此人对姜维的评价? - 远涉重洋的回答 - 知乎】

可即使如此,姜维依然没有放弃,他燃烧了自己最后的一丝执着,上演了三国后期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最终,大计不成,身死,被魏军剁成肉泥。

若论军事能力,姜维似乎是不如邓艾的。虽然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攻守异势,但毕竟姜维从来都没有战胜过邓艾。而且,邓艾还有偷渡灭国之功。

然而,我却更喜欢不这么厉害的姜维。不是因为他悲剧——虽然相比而言邓艾更悲剧——而是因为他有着那种继之以死的执着。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季汉精神的缩影:屡败屡战的刘备,五次北伐的诸葛亮,再加上十一次北进的姜维……即使在东汉灭亡43年,季汉皇帝也已经投降了的情况下,那执着兴汉的努力仍没有就此停下。

这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吸引着无数英雄为季汉死命,

这种精神,熠熠生辉。

现在回到最初,为什么我们更欣赏姜维?为什么我们更欣赏三国前期的刘备、诸葛亮?

作为三国后期的优秀人才,钟会、羊牯、杜预等人也绝非泛泛。但只是因为他们太聪明,太会明哲保身,故而他们的身上从未有过类似于姜维、诸葛瞻、张遵等季汉众臣那般的坚韧、坚守和执着。三国前期,英雄们多是有抱负有理想的,比如诸葛亮、荀彧、周瑜。可到三国后期,尽如贾诩之辈耳。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曹丕禅让之过。

曹魏代汉,使得世家大族都产生了那么一种幻想,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在了,就如孔子直言礼崩乐坏的春秋一样,仿佛只要有实力,大家都可以称王称帝。于是,曹氏统一北方非但没有终结乱世,反而使中原愈演愈乱,至于后来,司马昭称王,司马炎称帝,五胡乱华,中原陆沉,南北纷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此,从时间线上来说,人们更喜欢三国前期那些有理想有执着的英雄们。

在空间上来看,人们更喜欢季汉集团的那种矢志不渝、继之以死的坚守。

胜利者可以改写史书,但他改变不了人们心中对高尚道德的崇仰。罗贯中一部古典名著,就是中国民间崇尚季汉的真实写照。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流芳千古,各地关帝庙林立,武侯祠人迹不绝,广元剑门关内平襄候祠至今香火不断(何其有幸,大二寒假的时候,我坐了17个小时的火车前往剑阁平襄候祠祭拜了一次)。

我想,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