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锚定目标抓落实」。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昌平区、延庆区负责人介绍了老城保护、改革开放、副中心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答记者问。
昨天,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以「锚定目标抓落实」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让古老中轴线绽放时代光彩
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有12处坐落于东城。「我们坚决扛起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主力军的使命职责,历经12年接续奋斗,以申遗保护带动老城复兴,书写了一份人民满意的‘东城答卷’。」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说。
东城区完成了社稷坛等重点文物腾退,「左祖右社」风采再现;实现了天坛医院旧址等项目的腾退和整治,全面畅通了景观视廊;推动了钟鼓楼周边等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壮美中轴尽显古都风韵。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东城对腾退空间开展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守护老城传统风貌和历史肌理。
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东城区还创新了活化利用方式。钟鼓楼「时间的故事」、永定门「邦国永定」展陈成为热门打卡地;宏恩观变身「观中」博物馆,举办各类活动700余场,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古建艺术季等活动让更多市民群众走进老城,沉浸式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我们深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推进核心区老城复兴的新起点。」陈献森说:「东城区希望让古老的中轴线绽放时代光彩,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今后,东城区将创新守护古都文脉,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落实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动孚王府、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腾退签约,实现正阳桥遗址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文物建筑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推进地坛斋宫等文物场所活化利用,实现泾县会馆精彩亮相。围绕「一横一纵一圈」重点区域,研究促整院、促整片路径,形成更多改革创新的「东城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建「五宜」朝阳
「过去一年,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说。
朝阳更富开放活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朝阳区承接了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等31项国家和市级改革试点,完成了78项改革任务,探索形成「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经验」等338项基层创新成果。在以开放促改革方面,「两区」建设累计形成71项改革创新案例,连续三年在全市评估中获评A级。
朝阳更有发展质量。2024年,八大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社零额保持全市首位。在全国首创跨项目、跨地域「住宅+产业+配套」组合供地模式,推动5宗43公顷土地入市、41个市区重大项目如期开工。第一支柱行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信息服务业跃升为第二大支柱行业。
朝阳更具澎湃动能。政府部门联动高校、央国企、科研院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规划建设13个特色产业园区、56个功能性服务平台。全市首个互联网3.0产业园年营收突破30亿元,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先导区入驻人工智能企业72家、科研团队43个,本市首家数字人基地启用,首个数字医疗特色园区揭牌。
朝阳更加协调发展,也更温暖幸福。2024年,朝阳系统谋划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6个村、2个平房区顺利腾退。累计成立21个教育集团,加快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等大医院规划建设。
跑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用「千亿投资」「三大工程」「全域全季全时」「两个示范区建设」这四个关键词展望了副中心2025年的新发展。
「副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年超千亿元,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首位。」郑皓表示,今年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投资强度,推进六环高线公园、轨道交通M101线等456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力跑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为了给各类企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通州已重点谋划了「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并以此为统领,构建副中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场景创新的「新活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强磁场」。
通州区将紧紧抓住副中心人气流量机遇,构建全域全季全时的大文旅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六环高线公园等七大文旅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区「湾里」等四大消费场景,实施三庙一塔文化体验中心等五大公园活化利用项目,举办全国大运河龙舟赛等10余场品牌赛事活动,以及千余场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品质,释放副中心文化旅游潜力。
副中心将继续深化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和创新示范;与北三县联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拓展延伸。
打造首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昌平是全市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是首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去年,我们GDP增速和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均走在全市前列。」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表示。
前几天,昌平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如期交付,该项目2023年一年内就实现了规划、设计、开工「三步走」,2024年又实现一期完工投用,今年底将整体完工投用,集中承接清华大学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新战略、人才培养新平台、产业转化新高地、城市复兴新地标,助力昌平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
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昌平医药健康产业将聚焦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先进能源产业将聚焦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等赛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成长赛道,建成小米未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昌平今年还将在新城东区落位商业MALL和滨水商街等项目,加快北医三院昌平院区建设,织补城市功能、激发产业动能;在昌平老城实施永安古城更新项目,抓好皇城粮油片区建设,打造文化馆、城隍庙等特色节点,重现北城墙、文庙、鼓楼等节点景观,焕发永安古城新韵。
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
「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说。延庆编制了长城保护相关规划,发挥无人机产业优势对长城开展高精度勘察测绘,还组建了专业的长城保护员队伍,「机制、科技、队伍三方协同,形成了长城文化保护的延庆经验。」
长城资源是延庆的宝藏。在传承长城文化方面,延庆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出版专业书籍、举办丰富活动,讲出了长城文脉传承的延庆故事。在融合文旅资源方面,推出长城主题的大型情景剧和原创舞台剧,观长城森林步道示范段开工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2024年,八达岭长城累计接待游客126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6%。
近年来,延庆区的各项工作出彩、出圈、出新。叶大华详细介绍了冰雪产业和生态建设的亮点工作。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延庆区传承北京冬奥精神,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叶大华用一串漂亮的数字来介绍冰雪产业的发展成果:目前,全区拥有130万平方米滑雪场、30万平方米室外冰场和9万平方米室内冰场,每个雪季游客接待量400万人次以上。冬奥会后,各场馆举办了20余场高级别冰雪赛事、45场市级品质体育赛事。
妫川大地始终水碧山青。去年,随着沙丘鹤现身野鸭湖,延庆集齐了北京全部七种鹤类。践行「两山」理论,延庆积极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和结果应用,去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朱松梅,陈强,张佳琪,潘之望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