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3000万两白银,满清买回龙兴地,日本为何接受「三国干涉还辽」

2025-01-18心灵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7586,阅读时间:约19分钟

编者按:编者按:【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法、德的干涉下清廷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将自己的龙兴之地辽东赎回,这种用自己的钱赎回自己土地的行为虽然很可笑、可悲。却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那么「三国干涉还辽」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又为何要干涉?日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将吃到嘴里的肉又吐出来的?清末的东北亚又是个怎么样的地缘格局?

「三国干涉还辽」的形成:俄、德、法、英的远东的策略

俄国会与德、法一起共同干涉的背后其实都是对东北亚有着各自的地缘战略,而妨碍俄、德、法目的就是日本。

因为俄国一直希望在东北亚有一个不冻港,其最早图谋的是朝鲜的出海口。因此1885年就曾与英国爆发过「巨文岛事件」,(关于此事件可参考笔者在冷研4月24日的文章)但是甲午战后不仅是朝鲜,日本在旅顺和威海卫的海军也时刻威胁着俄国在远东的安全。

但俄国一开始并没有准备使用武力进行干涉。这是因为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建完毕。(这也是日本一定要在1894年就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之一)其次如果贸然使用武力那么有可能将日本「推」给英国,只不过到了1895年年初清廷败局已定,在此情形下俄国政府分别于1894年8月21日与1895年2月1日举行了二次特别会议。

在第一次会议中俄国仅表示外交干涉,但在第二次会议中作出了3项决定:

  1. 增强在太平洋的海军实力,并由财政大臣拨发款项。

  2. 外交部须与英、法等国达成协议,如果日本与清廷在签约后侵犯了我国在东北亚的重要利益便要对日本共同压力。同时「维护」朝鲜独立。

  3. 如果未能说服英国,那就与欧洲别国订约「维护」朝鲜独立。

这里提到的欧洲别国其实指的就是法、德两国。

对于法国来说早就想要将势力扩张到东南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之后的清法战争都是明证,只不过虽然在清法战争中曾经一度占领澎湖列岛,但战争的结果未能使其如愿,等到甲午快临近结束时既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与俄国的同盟而选择干涉其实并不意外。

而与法国相比,德国似乎更主动的想要加入干涉的行列,因为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82年出版了【中国论集】第2卷中很明确的提出要在清廷的都城附近寻找合适的港口。因此德国如果干涉那就有很好的借口「租借」到远东的港口。同时让俄国将目光对准东方还可以减轻自己在东线的压力。(德国东部的领土邻近俄国)

因此到了1895年3月23日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居然主动向驻俄国使馆发出了想要共同干涉的意愿。

而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则在2月14日就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展开了一次「私人对话」并称:「 日本不能企图让清廷割让东北地区。

但是到了4月初日本在【马关条约】内要求清廷割让辽东的意图被爆出后,俄国朝野对此非常不满。德国更是表示:「 日本已经危害到了欧洲的和平。 」并在4月8日由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电令德驻日公使哥特司米德向日本外务省表达:「 日本吞并旅顺将会是对东亚和平的威胁。

但此时的俄、德对于应该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干涉仍然没有底。因为英国的态度始终模棱两可。

4月11日俄国只得再次召开特别会议,出席会议的包括海军元帅亚历山大维支大公、外交大臣罗拔诺夫、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海军代理大臣契哈乞夫、财政大臣维特等人。并做出了两项决定: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剧照:维特旧照
  1. 远东需要恢复到「战前」状况。

  2. 正式通知清廷先不要急于换约,俄国方面将坚决主张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4月1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召开了高级官员会议。此会议中通过了一项至为重要提案:将日本排除在大陆体系之外。

▲【坂上之云】剧照:俄皇尼古拉二世夫妇

17日俄国正式邀请法、德共同对日本发起干涉。法、德当天就同意了俄国提案。如此一来干涉日本还辽的三国同盟正式确立。

然后俄、德、法还是想邀请英国共同加入。而且德国比俄国更主动。因为德皇威廉二世曾经亲自查阅外交大臣送来英国拒绝联合干涉的电报。而当时的威廉二世据说非常气愤英国的「短视」。

那么英国为何会拒绝?此时的英国又在作何考虑呢?

其实英国之所以拒绝其实也是出于对其自身远东利益的考虑:

抵制俄国从东北亚南下太平洋。而且在英国看来日本也许不会对俄国让步。而事实上英国在清日开战初是最想干涉的,因为作为最早轰开清廷大门的国家英国在远东的商业利益比别国更多。

所以开战初非常担心其商业利益受到影响。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不仅其商业利益未受影响。甚至当【马关条约】的条款中包括了日本要在长江流域设置工厂后反而会更有利英国的资本输出。如此一来英国便直接拒绝了俄、德、法的联合干涉要求。

但4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致电英驻日公使楚恩询问日本政府此时的态度。而楚恩第二天的答复是:「日本不会听从俄国的警告。」 但英国驻德公使斯太尔发回来的报告让金伯利非常吃惊:「俄、德、法三国决定共同干涉 」。

面对2份截然不同的报告英国政府只得在4月23日举行内阁会议。会上得出的结论是:「 女王政府认为日本会拒绝俄国的警告 。」然而这次英国政府的判断实属严重失误。因为就在23日的当天下午俄、法、德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提交了「劝告信」,其大致内容为:

  1. 日本对于辽东半岛的占领将危机清政府首都。

  2. 朝野的「独立」有名无实。

  3. 不利于远东的和平。

鉴于此等状况,金伯利只得在27日召见了日本驻英公使加藤高明。当天加藤的回答是:「 日本政府不会让步。 」对此英国最终决定不参与干涉,但也不支持日本。因为对于英国来说并不愿意这场东北亚的战争继续下去,更不愿意直接站在俄、法、德对立面。

那么面对俄、法、德的干涉,日本又该如何应对呢?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德国会议旧照

日本应对干涉的外交策略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俄国驻华公使喀希尼马上劝告清廷不要急于批准条约。同时国内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立刻向德、法、英提出就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发起干涉。于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令德国远东舰队与俄国舰队联系。

▲【坂上之云】剧照:旅顺港

4月20日日本驻德国公使青木周藏急电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德国认为日本已经违反了国际外交惯例。

4月22日陆奥又接到日本驻俄国公使西德二郎急电:「 俄国决定反对【马关条约】,法国也正准备一起行动。 」对此陆奥准备一边抢先与清廷换约一边主动多次向日驻各国公使发电询问各国下一步动向。

然而在4月23日下午俄、法、德驻日公使一起约见了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并在会见时提出了关于【马关条约】中对于清廷割让辽东半岛的反对意见,同日俄国的远东舰队还在神户、烟台等地举行了「军演」。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剧照:俄军军演旧照

当晚6时30分,林董在与俄、法、德驻日公使会谈结束后急忙报告给陆奥。到了此时陆奥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第二天的4月24日,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在广岛召开御前会议。首相伊藤博文在会上提出了3个方案:

  1. 以武力拒绝俄、法、德的干涉。

  2. 提交国际会议处理。

  3. 接受俄、法、德的的「劝告」将辽东半岛交还于清廷。

会上经讨论后通过了第2方案。但由于此时陆奥并未出席会议。伊藤会后便与大藏大臣松方正义、内大臣野村靖一起来到陆奥住处继续协商。而在外交眼光毒辣的陆奥看来按照此时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果实行第2方案势必招来新的干涉。

因此陆奥向伊藤透露先对俄、法、德进行「外交程序」:根据各国外交动向来制定策略。如果都不能让步那就必须让步。但对于清廷必须寸步不让。此意向也得到了明治天皇的批准。

▲【坂上之云】剧照:松方正义

于是从4月26日开始日本便「双管齐下」:想要争取外交上的「援军」以及分化俄、法、德。

但是在英国保持「中立」后,能成为日本「援军」的大国只剩一个国家了:美国。为此陆奥在当天下午4时便电讯日驻美公使栗慎一郎美国的态度。

但美国此时在亚洲的利益其实只在台湾和琉球,因此除了答复会让清廷尽快批准条约外并不打算帮助日本反干涉俄、法、德。

既然共同对抗行不通,陆奥就只剩下了分化一途。

只不过此举依然无效:4月24日陆奥想要以保护德国在远东的商业利益为名希望德国退出干涉。但在4月27日德国驻日公使哥特司米德再次来到日本外务省用非常强硬的口吻回绝了林董。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剧照:德国驻日公使馆旧照

而针对俄国的分化则是从4月25日开始。当天陆奥发电给日驻俄公使西德二郎表示会「保证」其「远东利益」来试探其动向。但当天俄国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与西德二郎的会谈中表示:「 俄国不能接受日本的「保证」,并且日本政府应该接受俄国的劝告 」。

而在4月28日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渥与法国驻日公使哈尔满甚至开始威胁林董:「 日本政府如果想要先发制人,那么就会招致新的困难与干涉。

到了4月29日俄、法、德公使一大早就对林董下了「最后通牒」:

要求日本在【马关条约】批准前给予答复。于是陆奥以外交手段进行拉拢、分化的策略以失败而告终。为此陆奥只得先「退一步」:

向俄、法、德公使表示日据的辽东半岛除了金州部分永久占领,其余则「完全开放」,而清必须付出另外的代价。并以此来向俄、法、德「讨价还价」。

▲【坂上之云】剧照:陆奥宗光

然而金州的行政辖区其实包括了旅顺、大连湾。因此俄、法、德的回复都依然是不能接受。

5月1日西德二郎将这份外交文书提交给俄国政府后,俄国政府便于5月2日召开内阁会议来讨论日方的部分「退让」,其结果是:俄国认为日本依然占领旅顺口、大连湾有碍于和平,日本必须接受最初之「劝告」。而且此提议还得到了沙皇的批准。

随后的5月3日日本驻德公使青木也向日本国内发回了德国驳回日本部分「退让」的回电。但最让日方吃惊的是5月5日日驻英公使加藤向国内的回电:英国也赞成俄、法、德对于日本的「劝告」。

因为辽东半岛「回归」清廷对于英国其实是有利的。只不过英国回复日方的途径很耐人寻味:不是本国政府的正式声明或者外交文书,而是通过德国驻英大使斯太尔来向日驻英公使加藤表达。

与此同时为了让日本完全让步,俄国足足集结了5万军队在海参崴。另外德、法的海军军舰也大量出现在了远东海域。

▲【坂上之云】剧照:进入辽东的俄军

为此伊藤博文当着山县有朋等人的面算了笔账:仅仅是与清开战就让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常备陆军此时大部分都派往了辽东半岛。考虑到此时日本国内并没有做好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由此如果开战那就要再把这些军队再调回来防御日本本土,但此举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海军此时大部分都在2000里之外的台湾海域。况且联军在远东海域的军舰吨位高达12万吨,而日本海军算上缴获的北洋舰队的军舰总共加起来也就8万吨。

因此到了5月5日日本终于同意放弃永久性占领的辽东半岛。因为到了此时如果再不同意,那么不仅清廷就有可能毁约,甚至日本本土还可能面临俄、法、德的攻击。

而俄、法、德在日公使则在5月9日对日本接受「劝告」表示「祝贺」。5月10日明治天皇诏书上这样表示此次事件:

朕因清国皇帝之请,命全权办理大臣,与其简派之使臣,会商订结两国媾和条约。

然俄德两帝国及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日本帝国永久占领辽东半岛之壤地,为不利于东洋永远之和平,以勿永久保有其地域,怂恿朕之政府,顾朕恒眷眷于和平,而竟与清国交兵者,洵不外以永远巩固东洋和平为目的,而三国政府之友谊劝告,意亦在兹。朕为和平计,固不吝容纳之。

至更滋事端,致时局益艰,治平之恢复益迟,以酿民生之疾苦,而沮国运之伸张,实非朕之本意。且清国依媾和条约之订结,以致谕盟之悔,使我交战之理由及目的,炳然于天下。

今顾大局,以宽宏处事,亦于帝国之光荣及威严无所毁损。朕乃容纳友邦之忠言,命朕之政府以此意照复三国政府。若夫关于交还半岛壤地之一切措置,朕特命政府与清国政府商订。

今媾和条约即经批准交换,两国和亲复旧,局外之国亦斯加交谊之厚。百僚臣庶其善体朕意,深察时局之大势,慎微戒渐,勿误邦家之大计,朕有厚望焉。

只不过这份诏书完全黑白不分:不仅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说成是「东洋和平」,甚至将与清廷的不平等条约说成是「和亲」。但将俄、法、德的干涉说成是「友谊劝告」。这种欺软怕硬,只服力、不服礼的日本惯性思维在这份诏书中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坂上之云】剧照:明治天皇

5月30日俄、法、德驻日公使再次来到外务省与陆奥会面并提出3个问题要求予以答复:

  1. 日本政府要求清廷的「赎辽」费用是多少?

  2. 现驻扎辽东的日军何时撤退?

  3. 日本政府必须保证各国在台湾海域航行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

对此日本内阁于6月4日召开会议。5日向俄、法、德驻日公使发表了声明,但在声明中并未答复3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却要求俄、法、德在日本进一步向清廷索要「赎辽费」时给予日本协助。

而当得知日本政府要求清廷必须多付出1亿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并以此为与俄、法、德谈判的基本条件时,俄、法、德政府都对此大为不满。于是在7月4日俄、法、德驻日公使发表声明:日本政府要求的赔偿金必须是个「公平的数字」。

于是7月16日日本内阁只得再次召开会议并向俄、法、德表示清廷的「赎辽费」可以减为5000万两白银。到了7月19日陆奥宗光病重,西园寺公望并出任了代理外务大臣。而在上任当天西园寺便收到了俄国驻日公使希特罗的反对文书。

而在事实上德国其实已经同意5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但在7月24日俄国驻德公使奥斯登在会晤德国外交大臣罗登汉表示:「 日本之要求实属不当。

而在8月6日法国驻德公使海贝特在会晤罗登汉时也表示:「 要求日本让步并非清廷,而是俄、法、德,故日本政府进一步索要的赔款应由俄、法、德决定。

此后的俄、法、德政府对于清廷下一步支付的「赎金」做了评估并在9月11日向日本提交了「意见书」。此文书中正式确定了清廷的「赎辽费」为3000万两白银,而且日本在收到后必去立即撤兵。

对此感到「无奈」的西园寺只得在10月7日向俄、法、德驻日公使表示接受「意见」,并承诺在收到清廷的「赎辽费」后的3个月撤兵。

至此俄、法、德对于日本的干涉在没有动武的情况下以外交形式解决。此后的谈判便只在清、日两方进行。但接下来「倒霉」的依然还是清廷:日本仍然保留向清廷索要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的权利。虽然这笔钱是多少是俄、法、德说了算。

最后的一场外交战:清廷与日本的【辽南条约】

10月10日,此时已经卸任日本外务次官林董已在驻清公使的任上干了4个多月。当天他赴清廷的总理衙门提出与清廷谈判的照会。当天接见林董的是敬信、翁同龢、荣禄。但3人在收到外交照会后向林董表示:「须奏禀皇上,详加计议」。林董便看出总理衙门有意拖延便于当天通知了参与马关谈判的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伍廷芳。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剧照:日本驻清公使林董旧照

而李鸿章其实早已得知了日本受到干涉。因此一直想要绕过干涉国与日本私下单独解决。于是几次与林董秘密谈判。而林董也将这一切电报给了西园寺公望。但日本国内还是想要两头讨好,所以对于李鸿章的提议一直都未重视,直到10月10日林董在总理衙门碰了钉子双方才进行了正式接触。

而光绪也在10月14日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其谈判归还辽东半岛。10月15日总理衙门向日本驻华公使林董正式发出照会:

准贵大臣面交照会内开本国允许奉天南边地方交还贵国管属之约,请奏派全权大臣会同商议等因。著派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将归还辽旅事宜,与日本使臣林董定期开议。钦此。

由此双方正式开始了最后场谈判。

10月22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林董在北京总理衙门开始谈判,这次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赎辽费」而进行。对于日本索要的3000万两白银李鸿章虽然多次想要争取再削减至1500万两。

但日方因已经与俄、德、法「协商」完毕。因此对李鸿章的诸多建议「寸步不让」。但最终林董还是同意「尽可能」缩短撤兵期限。随后在10月27日电报给了西园寺公望。

10月29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与林董举行第二次谈判。李鸿章仍然恳求减少「赎辽费」。但再次被驳回。因此清廷只得接受「赎辽费」为3000万两白银。

而清廷之所以接受3000万两白银的条款是因为在此时从驻俄公使许景澄、驻法公使庆常处得知了俄、法、德已与日本「协商」完毕。由此李鸿章觉得:

「日本允还辽南,全恃三国劫持之力,偿款数目已由彼定议画押,即为凭据,无可更改。此时再以减少相商,必不肯协从,日本更无所畏忌。殊于邦交国体有碍。且恐耽延日久,另生枝节。

11月4日双方在第三次谈判(也是最后一次谈判)中将「赎辽费」确定后双方协商了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细节。随后于11月8日双方签订条约,即【辽南条约】。11月11日光绪和明治天皇在同一日批准条约。

11月29日双方换约,并在该条约生效后在辽日军开始撤退。至12月11日全部撤出。12月28日西园寺公望告知在日各国公使日军已经全部撤出辽东。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剧照:清军「回收」辽东半岛时间表

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因为此时整场甲午战争期间最为惨烈的台湾保卫战依然在进行中……

总结:俄国干涉缘由与骗局

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合奏、连横」等外交策略就成为了乱世中的常态。只不过到了清末这样的行为通常被称之为「以夷制夷」。虽然「还辽」有着李鸿章的「小计俩」但欧洲列国本身在远东的利益并不一致,因此虽然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各国大多观望,但在马关谈判后欧洲列强终于坐不住了。其中尤其是俄国。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剧照:十九世纪末沙俄军队

因为这个国家从清初开始其领土就不断的向东南(也就是我国东北)开始延伸。从【尼布楚条约】至【瑷珲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可看出其对我国的领土野心是昭然若揭。

因此俄国对日本干涉以及将「赎辽费」减少至3000万两白银的缘由除了上文提到的图谋辽东之外其实还有2个理由:1.日方要求的赔偿金越少日军撤退的时间也越快。而并非是俄、法、德发善心。2.作为「弱者」的日本并没有与俄、法、德「讨价还价」的资格。

而在甲午战争后清廷需要的巨额赔款根本无力偿还,于是俄国还为其提供了部分担保。所以此后几年里清廷的朝野舆论从「以夷制夷」变成了「联俄抵日」,

到了1896年初,总理衙门收到一封请帖:5月18日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总理衙门经商议后本来是想派正在出访法国的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去。但遭到了俄国驻清公使喀西尼抗议:级别太低,希望李鸿章前去。然而李鸿章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只是又一个陷阱…………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剧照:尼古拉二世旧照

参考资料:

纪录片

【多国视野下的甲午】第8集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第8集

书籍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戚其章著 第5章 人民出版社

【甲午战争始末】王树强主编 第14章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关捷总主编 第四卷 第1章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日甲午战争外交史】孙克复编著 第7、9章 辽宁大学出版社

【日俄战争:起源和开战】和田春树著 第3章 易爱华、张剑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