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2024盘点:探索「中国特色」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之路

2025-01-14心灵

C114讯 1月13日消息(赵婷婷)提起2024年通信领域的热门词汇,「卫星互联网」必定名列前茅。

这一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及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占全球发射数的26%,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相关业务,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研发应用;中国星网「GW星座」与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

从政策扶持到市场拓展,从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到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逐渐普及以及创新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展现出巨大潜力与价值,正加速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政策引领 产业全方位「突进」进行时

2024年,「卫星互联网」热度持续飙升,成为全球竞相追逐的焦点。我国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其发展给予全方位、多层次支持,接连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性强且具前瞻性的政策措施。

例如,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7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

在国家政策加持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据中信证券预测,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有望迎来万亿元市场规模。

2024年也被视作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一年,大型低轨星座建设稳步推进。2月,「中国移动01星」和「星核验证星」成功发射。中国联通完成了全球首个NR NTN(5G宽带非地面网络)低轨卫星在轨试验,下行峰值速率可达11Mbps,与4G速率相当。

8月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一箭18星」顺利升空入轨,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加速。而后又在10月及12月成功发射02、03组卫星,截至目前,「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增至 54 颗。

12月16日,我国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10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中国星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

而除了上海垣信「千帆星座」与中国星网的「GW星座」以外,计划最终部署万颗卫星的还有鸿擎科技(蓝箭航天旗下)的「Honghu-3星座」。在12月末,鸿擎科技通过A1轮融资成功3.4亿元。作为国内唯一具备星箭协同能力的企业,其发展前景广阔。

业务应用方面,中国电信依托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继手机直连卫星后,与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厂商合作,在2024年又首创汽车直连卫星,为汽车消费者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实现了卫星赋能汽车。

终端应用方面,11月15日,中国卫通在珠海航展期间,面向大众消费级市场需求,推出了一款卫星互联网上网终端租赁套餐,199元/天享9天服务及9GB卫星高速上网流量。11月26日,华为推出全球首款支持三网卫星通信的新一代双折叠屏手机Mate X6,可通过天通卫星通信、北斗卫星消息和低轨卫星互联网三种卫星系统与外界通信。

此外,11月30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填补中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为未来大规模的发射试验和商业发射打下基础。

产业初起 我国面临「多重挑战」待解

从产业链来看,卫星互联网主要包括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向上延伸主要为材料、燃料、电子元器件,向下延伸为卫星应用。整体上,企业数量已超过500家。

其中,卫星制造环节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卫星发射环节包括火箭制造以及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环节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静中通、动中通等)以及用户终端;卫星运营及服务主要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以及卫星固定服务。

事实上,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平台、星载通信、火箭制造和发射、终端、芯片和测试仪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然而,当前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技术层面,与海外先行者相比,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仍存在明显差距。在此前采访中,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陈山枝博士就曾指出,主要面临五大关键挑战:一是火箭(一箭多星,火箭回收)、二是卫星(批量制造、低成本)、三是通信载荷(空间电磁环境适应性、低成本)、四是大规模卫星动态组网(成千上万颗卫星)、五是大规模卫星网络的运营维护及测控。

同样,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盛邦安全董事长权小文在此前采访中表示,传统卫星网络因为稀缺高贵,较为小众,安全问题常常被忽略。但随着卫星互联网「落入凡间」,安全问题突发而且急剧上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必须要高度关注安全问题,不能「蒙眼狂奔」更不能是「裸奔」。采用对卫星的信源加密,是目前针对卫星安全防御的唯一手段,最有效且成本最低。

而除此之外,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非技术因素的挑战。12月,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折戟科创板,原计划募资26.83亿人民币的IPO,因财务和经营问题而撤回。据公司此前发布的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公司建设「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需承担较大的卫星折旧成本及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从建设「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至形成系统的服务能力需要一定过程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卫星互联网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的问题。技术研发前景光明,却困于财务泥潭,不由得引人发问,我国卫星互联网及商业航天之路何解?

诚然,资本市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审视都是极尽严苛的,对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企业更是如此。并非凭借前沿的技术概念与宏伟的发展蓝图,就可以赢得市场的青睐与认可,而且还需要稳健的财务状况、扎实过硬的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作支撑。

星地融合发展 须挖掘更多「中国特色」商业模式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整体起步较晚,客观来说,在技术积累、市场规模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照搬国外发展模式,恰恰相反,更应结合本国优势,充分发挥制度、市场与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独特条件,尽快摸索出一条从制造生产到运营服务,全流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星互联网商业模式。

整体来看,目前业内已经达成的一个共识:地面产业需与卫星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更广泛、高效的全球无缝连接。

正如陈山枝建议,要充分利用我国在地面移动通信的优势,来反哺我国在卫星通信领域相对于欧美的传统落后局面,坚持星地融合移动通信技术路线,用技术标准的领先来带动产业的升级和快速发展。特别是5G的技术与标准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网络设备和手机),采用5G兼容的卫星通信体制,即5G NTN,并为6G星地融地打下基础。

在他看来,标准体系设计、产业链融合创新、规模制造成本控制、星地网络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业务拓展,这些都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点。

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也表示,中美两国卫星和通信产业的情况不同,因此「卫星产业主导、卫星和地面通信相对独立发展」模式,难以在我国实现商业闭环。我国地面电信基础设施先进、地面移动通信产业实力强、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快但卫星技术产业相对滞后,应借助我国「地面」通信产业的优势,在国家统一的规划下,采取「天地一体、以地带天、开放多渠道共建」的发展策略尽快缩小中美差距。

而星移联信董事、系统总监刘彤认为,卫星互联网未来将会形成空间的信息传输骨干网,是所有信息的「高速路」。面向6G时代,地面与卫星「融合通信」是关键突破方向。除了手机直连卫星,还有低空经济(600米以上)、即时遥感、算力星座等应用前景。

在商业模式上,老鹰漫谈坛主、业内资深专家谢鹰指出,星链虽潜力大但其有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盘是家庭宽带,商业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国内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完善,在解决一些宽带问题时,大量依靠地面网络,卫星网络多应用于应急等特殊场景。

对于我国来说,手机直连卫星与航空互联网将是卫星互联网两大核心应用场景。一方面,移动通信覆盖需求日益迫切,Mate60「捅破天」技术实现,手机直连卫星兴起,将会带来成亿的用户,可为卫星互联网应用快速拓展用户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民航飞机约4000 多架,但能实现上网的飞机5%左右。空中上网需求迫切,乘客的娱乐需求对带宽需求旺盛。航空互联网中卫星技术相比ATG有成本优势,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两到三年有望迅猛发展。

应用驱动,才能实现商业闭环,而商业成功,才能拥有更加持续性的未来。毋庸置疑,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已从概念阶段大步迈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并为信息通信领域带来切实的应用价值。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商业化应用和产业链构建方面展现出强劲势头。面向未来,手机直连卫星,几乎已成为确定性的产业应用前景。而除此之外,还需挖掘更多如低空经济、航空互联网等具有「我国特色」的卫星互联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