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你打消这个念头,因为那是本末倒置的育儿行为。
在过去我搭建的心理学领域回答中,我常把人类称为一种可塑性极强的事物,但是这种可塑性并不容易掌控。
许多父母怀揣着对于子女的某种臆想进行生产,并寄希望把子女培养成一个明确的心理人格,但这种清晰的养育目的,往往最后得不偿失。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比方说明确的培养目标,意味着你的育儿方式必然充斥着局限性。
而孩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本能排斥这种狭隘感。
那么两者碰撞引发的冲突,就代表不论你怎么设想都不会如你所愿了。
再者,绝大多数父母毫无培育者的严谨,你也许幻想自己是戴着眼镜,身穿白大褂,神色平静的专家。
但实际上父母们往往只扮演着心思杂乱的成年人角色。
他们的情绪脆弱,能力平庸,既驾驭不了生活,也掌控不了心理,全然充斥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负。
那么一旦孩子的成长偏离了自己的设想。
你又当如何呢。
失落感,焦虑感,因脱离控制而产生的愤怒,这些情绪你如何处理和消化,是以雷霆手段暴揍孩子一顿展露你作为家庭当中有权者的地位,还是温声细语如沐春风搞些没意义的自我感动。
所以你看,那样的问题太多了。
人类的可塑性建立在一种抽象式的塑形上,即你最大程度只能将孩子引导进一个笼统的心理概念里,比如一只猴子的轮廓。
但倘若你要臆想着塑造出一个毛发五颜六色,唇白齿黑,上肢发达,下肢衰弱,屁股是彩色的猴子。
这样精细化的塑造是不可能的。
于此我告知诸位一个基本理念,以诠释我对于育儿方式的态度。
对越简单的事物,就应该越纯粹。
这个理念践行于你的生活中,所以你并不需要用大量复杂的公式来计算孩子的成长路线,你只需要以纯粹的爱去对待她。
你不需要考虑她的将来。
因为父母要做的事不是把控子女生命的好坏,那样衡量生命的标准并不存在,家庭关系的意义在于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而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不需要强迫性的塑造,你只需要纯粹地爱她,并竭力避免她变得缺爱,敏感,和脆弱。
在心理的世界里没有强大与弱小。
只有圆满和缺陷。
使她成为一个圆满的人,那便已经胜过一切。
至于她的天赋落于何处,她的成长是晦涩还是明亮,她是否聪慧又或者愚笨,那些根本不是你所能够控制的。
你只需要意识到她作为独立的生命,会以本能的探索欲来寻觅事物填补自我,而期间种种故事都具备独特感,最终她必然会拥有完全的自我,然后和原生家庭剥离,并产生自己的界限。
而你不需要控制她探索世界的方向,你只需要成为她探索世界的底气。
如若你没有这样的自信,那父母能力不足又何必苛责孩子不行。
倘若她的心理圆满,就必然不被阴暗侵袭,倘若她有所缺陷,就只会站在原野上等待着被注定的风吹去。
在这个世界上,家庭只承载着她的一段人生,那并不是她的全部,而人类的生命终归会离散,她也总会脱离家庭,去成长为独特的自我。
这个过程,两不相欠。
知道吗,就算她像精神病一样在原野上狂奔,我也只会夸她的裙子好看。
赋予她完整的爱,也给予她独立人格的自由,接受她生命里的一切,并祝福她的故事无有阴霾。
这取决于你对于生命的延续,是基于爱的互补,亦或者物质的投资。
而臆想太多,容易犯错。
毕竟在人类与人类之间,最好的教育理应是。
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