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老街区里潮流新|一条「修补巷」,绘出「津」彩新蓝图

2024-11-17心灵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11月16日电(刘越)「这也太牛了!」在天津市河北区幸福道商业街上的「春元织补改衣店」里,记者们有幸目睹了一场现实版的「天衣无缝」。
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中,老师傅徐春元桌前静坐,目光如炬,手腕翻飞,细如牛毛的针在布料中来回穿梭。已年过花甲的他,从事织补工作整整48年,是「传统精工织补技艺」非遗项目持有人。那双巧手,总能将破损的衣物修复得如初见般完美。
而这样一位大师,选择入驻这家不起眼的店铺,似乎显得有些「屈才」。谈起这段缘由,徐春元笑称,其中颇有一段故事。
织补店内,徐春元正在展示修复成品。刘越 摄
三顾茅庐 「修补巷」请来「天衣无缝」织补师
修鞋开锁配钥匙、织补改衣修家电、修表修车改首饰、皮具养护小家政……11月15日,「老街区里潮流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团来到幸福道商业街走访调研,放眼望去,商铺林立,令人目不暇接。
提起「幸福道」,天津市河北区的居民们并不陌生。作为天津市最早的农贸自由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王串场街幸福道市场便承载着人生百味,也聚集着无数市井奇人、能工巧匠。街道四通八达,特色鲜明,一草一木,都仿佛诉说着老天津的悠悠岁月。
而自今年以来,这幅充满烟火气息的津门画卷,这条颇有历史与故事的大街,迎来了新的蜕变。而这蜕变,始于一场调研。
王串场街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东南隅,常住人口达6.7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38%。面对这样一个老龄化较为严重的街区,如何服务好「一老一小」,成为当前王串场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修补巷」街景图。刘越 摄
王串场街党工委书记张岩介绍,幸福道商业街曾是「花鸟鱼虫一条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条街的业态逐渐显得低端,且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导致部分空房闲置。她表示,为了盘活这些资产,2024年,王串场街党工委、办事处结合天津市「三新」「三量」的工作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通过召集居民代表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发现老百姓对于修鞋、配钥匙、补衣服等修补类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于是,我们决定在幸福道商业街打造‘修补巷’,让更多的修补类产业聚集在这里,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修补修补,小修小补。这些看似「低频」的服务实则是居民的「刚需」。而如何广泛招纳全市相关业态从业者进驻,是重中之重。
筹备过程中,张岩团队在网络上看到了徐春元的相关报道,并意识到他的技艺与「修补巷」的需求非常契合,遂派遣了一个专班去与大师进行洽谈。好事多磨,最初两方的合作并不顺利。
织补店内,徐春元正在展示织补工具。刘越 摄
张岩透露,徐春元最开始对这个项目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他担心市场管理是否到位,引流能力是否足够强,以及是否能真正让商家得到良好发展。
「我的工作室在河东区,他们一共去了三次,诚心诚意。如果我去不了,还可以找我的学生徒弟来入驻。」三顾茅庐下,徐春元最终被打动。在一次与张岩的深谈后,他打消了顾虑,决定在开业之初就将织补店落户到巷子里。
织补店里,徐春元一面向记者们展示成品,一面坦言,织补技艺的市场主要源于衣物的高端和价值。虽然这条街并不完全符合精工织补的标准,但为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他们降低了标准,引入了一些更简单的手艺和修补服务。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让这项技术更广泛地服务于周边有需求的老百姓,同时让咱们的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政府搭台,那我们就要唱好这场戏」
「修补巷」里,这样的「双向奔赴」还有很多。
在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牵头制定【王串场街打造「小修小补」商业街区实施方案】后,自开街迄今为止,「联合租」「一对一定向租」「链接租」等多种出租套餐已吸引26家相关业态从业者入驻,盘活店铺30余间。
李师傅刀具专营店里,杨柳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店里的刀具研磨保养服务,让天津的老少爷们儿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磨刀匠而发愁。她笑着说:「咱天津人讲究的是‘实用’,咱这刀,磨得倍儿亮,倍儿快!」
李师傅刀具专营店内,一对来磨刀的老夫妻与师傅攀谈。刘越 摄
一旁,一对驱车40分钟、特意来店里磨刀的老夫妻频频点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修补巷’的项目,觉得挺不错,就拿着刀来看看。这把刀很好,所以不敢随便在外面磨,怕磨坏了。」
正忙着磨刀的师傅李波则擦擦头上的汗水,咧出一口大白牙:「政府搭台,我们要唱好这个戏,让老百姓满意。虽然小店微小,利润也很微薄,但它牵扯的是人心的安稳。这是给老百姓办实事,我们要坚持到底。」
不远处,聚亨钟表店的王晴川正低头专注修表。这家修表店已经传承了三代人,五年出徒,十年大成,他在此开店已二十三年。秒针的滴答作响中,时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聚亨钟表店的王晴川正低头专注修表。刘越 摄
说起这条街的变迁,王晴川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随着媒体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条「修补巷」。不仅附近的居民会来这里修东西,就连远在天津西青区、北辰区甚至北京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
「我特别高兴,来的人多了,知名度大了,大伙儿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此外,「修补巷」还汇聚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手艺人。老马修鞋铺的马小平坚守手艺30余年,技术精湛、价格公道;老花匠丛培友专注于花木养护和栽培技术,为市民们提供了美丽的绿色空间;老兵修表刻章店的张华明则修表、刻章、修锁、配钥匙样样精通……
这些手艺人们以精、准、快、稳的手法服务着繁忙的市井,口碑载道,历久弥新。天津人讲究「热闹」,如今,「修补巷」已经成为王串场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里的服务类别涵盖了五大业态,囊括了156种项目,真正实现了居民有便利、摊主有生计、城市有烟火的美好愿景。
修复时光、补足幸福、向往美好
提到「修补巷」的便捷,带着儿子出来买水果的居民程先生赞不绝口。
「这条巷子确实方便生活,不管是买点水果、买点菜,还是东西坏了来这儿补,都能一条龙解决。」
同样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小王,更是难掩自豪。她说,这里的修补店铺特别多,日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种便利不仅让居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还吸引了许多周边,甚至更远地方的居民前来光顾。
「现在想找个补衣服的地方很难,在这基本都能找齐,一出门就补了,特别方便。」有趣的是,小王已经成为「修补巷」的「义务宣传员」,时常向身边的人安利这里的好。今天,她更是作为志愿者来此提供服务,为街区的文化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修补巷」街景图。刘越 摄
「‘老街区里潮流新’,我们既是在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也是在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未来,王串场街将继续对‘修补巷’进行提升改造,并引入更多的新业态。」
张岩表示,希望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特色生活服务示范街区,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老街区的新魅力,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修补巷」街景图。刘越 摄
一修一补,事关百姓安居;一买一卖,体现城市繁茂。一条「修补巷」,是天津市提升城市业态和居住品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缩影。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将原本困扰居民的「烦心事」变为服务居民的「暖心事」。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把工作办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修补巷」,也可读作「修补向」,以「修复时光、补足幸福、向往美好」为愿景,一幅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可见。海河儿女们上下一心,同向同行,定能将新目标与新气象,镌刻在时代的崭新画卷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