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勇立潮头踏歌行 谋海济国谱新篇——中国海洋大学的世纪回眸

2024-10-24心灵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勇立潮头踏歌行 谋海济国谱新篇——中国海洋大学的世纪回眸】的报道。
一世纪风雨兼程,一百年春华秋实。
1924年,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素有「东方瑞士」之美誉的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的源头——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建。这是国人在齐鲁大地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学校开宗明义:「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一百年来,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和青岛海洋大学等不同办学时期,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应国家需要」,与伟大祖国同呼吸、与海洋事业共命运、与齐鲁发展相交融,在科教兴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谱写了一曲不懈奋斗、向海图强的蓝色华章。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刘邦华摄)发挥特色优势,
引领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青岛濒临东海,海边生物种类丰富,设立海边生物学最相宜。」1930年,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不久就富有远见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这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植入海洋基因,学校由此成为国内第一所有系统涉海计划的大学,创设的海边生物学成为今天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的源头。
1946年,学校增设水产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水产学系,后来随着学科力量进一步加强,成为学校的重点发展系科。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早期,学校海洋学科和生物学科在全国居于前列。
1959年,学校发展成为我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同年在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专业招收我国第一批海洋学科研究生;80年代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90年代成为首个获得海洋科学所有博士点的高校。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1年促成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四方共建,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世纪之交,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学校在全国率先举起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旗帜,凝练出「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和「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成功实践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之路,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学校努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走在前,扎根中国大地,锚定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辟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境界。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学校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实现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等学科群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协调发展。其中,海洋科学、水产学科迈进世界顶尖学科行列。有些关键领域,如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海洋功能制品及药物研发等,学校从过去的全球「跟跑者」成为全球「并跑者」;有些关键领域,如海洋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水产种业与深远海养殖技术、海洋空间安全与深海资源开发等,学校已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2023年2月,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科学分析学校面临的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描绘了以新时代海大范式为目标牵引,以新时代海大工程为战略支撑的发展蓝图,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海大范式、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十一次党代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战略上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对学校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表示。
服务国家需求,
担当海洋强国建设中流砥柱
9月21日,学校30余名海南校友相聚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校旗传递活动。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院士2016年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今崂山实验室)考察时,听取了管华诗院士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需求,学校提出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建议,并设立「‘蓝色药库’高层次人才计划」,不断孕育海洋新药物,创新成果源源涌现。
学校师生素怀科学救国、科学报国之志。
20世纪50年代,学校师生作为主力参加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参与制定了海洋调查规范,摸清了我国近海资源家底;
赫崇本教授牵头联合校内外海洋科学家倡建国家海洋局,完善国家海洋治理体系;
文圣常教授提出「普遍风浪谱」理论(文氏风浪谱),新型海浪计算方法被纳入我国【海港水文规范】,结束了我国建港规范长期依赖国外海浪谱的历史;
海大人引领和推动了藻、虾、贝、鱼、海珍品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为拓展深远海立体养殖新领域、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促进国家海洋经济繁荣,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起步,海大人作为主力积极参与,为我国成为南北极科考大国作出积极贡献;
…………
进入新时代,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己任,坚定不移走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之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突破海洋观测预测、良种创制、工程装备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力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教授率先提出「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教授带领团队引领「蓝色种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水产生物分子育种技术走向国际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教授领衔的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屡获突破;
——董双林教授发起的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获得成功,并入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
——学校建起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的海洋调查船队平台,5000吨级「东方红3」是世界上同类科考船中最先进、科考功能最完备的静音科考船;
…………
2022年,学校西海岸校区在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拔地而起,一期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术学科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期建设积极推进,将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新载体,服务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学校充分发挥海洋综合学科优势,围绕国家在海洋权益维护、极地深远海问题、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重大对策建议及理论支撑成果,为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蓝色智库」。
落实立德树人,
培养造就海洋事业领军人才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上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境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
「祝贺母校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衷心感谢母校和恩师的悉心培养!」9月29日,扎根南沙33年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一等功臣、学校物理海洋专业1981级杰出校友李文波大校回到母校,探恩师叙旧情。
应国之需的办学宗旨涵育了海大人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学校进步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铸就鲜亮底色。
1924年秋,罗荣桓、彭明晶、张沈川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考入学校,他们在这里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革命道路。
1932年春,在党的领导下,山东第一个革命红剧团体——海鸥剧社在学校成立,以文艺形式「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被誉为「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学校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脱下长衫参加抗日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学校进步师生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进行坚决革命斗争,为保护学校和青岛解放作出贡献。
2021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晚会上,舞台剧【觉醒】为师生讲述了罗荣桓元帅等进步学生在青岛的革命故事。海鸥剧社学生演员表演的话剧【海之魂】,再现了学校两位为国家海洋科学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王成海、叶立勋的感人事迹,现场观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和灵魂洗礼。
向海图强的蓝色梦想铸就了海大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学校英才辈出、桃李天下,「学在海大」声誉日隆。
20世纪30年代,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浓郁,师严生勤远近闻名。【学则】规定,学生全年课程三门不及格或必修课程两门不及格,就得退学。1934年,学校首届学生毕业53人,另有30人未能毕业,淘汰率高达36%。1935年,外文系洪深教授曾对媒体讲述学校教师敬业、学生勤勉的场景:「……天甫漏曙,图书馆中已有人满之患。夜分月暗,化学实验室内犹有人持罇倾瓶分析试验。助教一人,虽倦极欲眠,仍坐守指导一切。」
沧海桑田,百年芳华。100年来,学校为祖国培养输送了36万余栋梁之材,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我国海洋、水产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其中,有16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我国海洋和水产领域三分之一以上的博士从这里毕业。「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巡洋护航、守礁戍边、观风测云、海浪预报、架桥通隧、乡村振兴、探究「透明海洋」、建设「蓝色粮仓」……无不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赋能海洋事业领军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时任党委书记、校长华岗为师生集中讲授政治大课成为一段佳话。进入新时代,学校赓续优良传统,党委书记为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校长通过「校长下午茶」与学子共话成长发展,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评思政课、定期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已成为常态。
——2018年秋,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启动,别开生面的「情景课堂」在河北西柏坡、正定塔元庄村等地陆续呈现,师生在行走中深入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感悟信仰的力量;
——「东方红3」船上开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共选修课,打造流动的「海上思政课堂」,已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4000余名师生上船听课,心间播下矢志蔚蓝、向海图强的种子;
——2002年起,学校23届、330余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接续奔赴贵州、西藏、云南基础教育、乡村振兴、扶贫济困、文化建设第一线,用心用情抒写新时代「山海情」。
「学校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着力自主培养涉海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建设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说。
坚持开放办学,
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4年10月,学校联合14个国家的52家全球主要涉海科教机构及国际学术组织共同签署【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新世纪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协同合作,牵头集成青岛海洋科教力量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今崂山实验室),推进学校与实验室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海南、云南、黑龙江、广西等省(自治区)和山东沿海各市签署合作协议,在海南三亚、广东深圳等地共建海洋研究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华为、海尔、海信、山东港口集团、58同城等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深度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开展中美、中澳、中英、中德、中法等务实合作,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合作伙伴共建全球海洋科教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与网络,积极助力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及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学校与全球顶尖海洋研究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世界一流涉海院校合作建成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中英海洋战略联盟等一批高层次科教合作平台,与水产养殖学科综合实力居美国高校前列的奥本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全球海洋能产业领跑者欧洲海洋能研究中心签署协议,与南极研究领先院校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务实合作……
学校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已是声名远播。全球主要涉海研究机构中,都活跃着中国海大人的身影:
——「国际涉海大学联盟」秘书处常设在学校;
——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主办「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先后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十余所科教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着眼全球海洋研究和海上丝路建设,拓展与东盟及各大洋海洋岛国的合作,建立了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唯一正式加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的机构代表,联合来自东盟国家20余所科教机构、国际组织就中国—东盟水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联合发展提出倡议并达成共识;
——与美国德州A&M大学联合培养海洋领域博士研究生、联合授予博士学位;
——是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的科教机构,并加盟国际南极学院,将科教活动拓展到极地领域;
…………
6月12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举行。会上成立了由学校牵头的山东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全力助推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10月20日,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第五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论坛由王蒙先生与时任校长管华诗院士共同创设,推动科学人文交融,共论人类未来发展。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风华正茂。「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向百年新跨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全面开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海大有为’的崭新篇章。」田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