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和移情区别很大。
投射(Projection),有诸多涵义,如:
A:指某种作用,籍由它,某个神经或心理事件被移植或置于外界。B:就精神分析特有的意义而言,主体将自身所误认或拒绝的性质、感情、欲望、甚或(对象)排除于自己之外,并将之放置于他者(人或事物)之上。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防御。除了特别在妄想症,这防御也出现在「迷信」等正常的思维模式中。——【精神分析辞汇】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及精神分析中被广泛使用。投射的涵义和来源如下:
I、在神经学中,人们对投射的理解来自几何学,空间中的三维图形在平面上映射点对点的对应。同样,某个大脑区位构成了某个收受性或作用性的身体反应之投射。它可能以指向或者背离的方式存在。(指的是认同或者否认两种表达形式,就如过分被某个图像刺激,以及过分无感都体现了对应联系)。
II、按照英格里虚(H.B.English)的言论,将投射定义为「将某种感官置于引起刺激之对象的空间位置上,而非身体的刺激点上」
投射首先在精神疾病-妄想症中被发现。精神病患者把内心的危险投射到外界,以此来躲避和采取行动试图控制危险,以维持个人的安全感。比如,被害妄想患者,会认为同事在其水杯中下毒,通过把杯子锁起来,试图控制这种危险。
这个过程就是「患者心中的被害感和不安全感——投射到同事以及杯子上——控制杯子和原理同事来躲避危险」,这是投射过程。
很关键的一点是,投射是单向的,没有和对方产生交互。
症状程度更轻微的症状,如恐惧症,本身也是将内心危险(弗洛伊德称其为欲力危险)投射到真实中。内心的恐惧反应,通过身体反应和认知加工,对外界某些特有事物感知到持续恐惧。同样这也体现在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症群体中。
不同症状投射的心理内容不同。恐惧症多投射恐惧和恐怖,焦虑症多投射未知糟糕事件、抑郁症多投射低活力和死寂体验。
正常人也是有投射的。比如,正常的妒忌感,会投射到其嫉羡对象身上,产生厌恶感和排斥感。另外弗洛伊德认为迷信、神话以及「万物有灵论」都有投射成分在内。就神话而言,我们常说古代人将人类性质与激情投射到了自然力量上,而恶魔、幽灵体现了邪恶的无意识欲望。
移情(Transfert),在精神分析中,用转移更为贴切。早期翻译以及移情的广泛运用,致使这个词被误解甚多。在心理咨询中,有感觉的转移、情感的转移等等, 指的是一种过程,无意识欲望将内心正面或者负面的感觉、情感、力比多负荷、幻想、整体的心理特征如关系模式,移 置于和这些对象建立的关系架构中。
在台版精神分析辞汇中,Transfert被命名为「传会」。这个汉语更形象的表达移动-会见的过程。移情不仅仅发生在访客-咨询师之间,同样发生在一切人物—与其对象关系中。
比如,因被抛弃产生不安感并有讨好行为的访客,不仅仅在咨询中难以表达真实想法,讨好咨询师,同样,她的这种模式也会在亲密关系,比如和丈夫的关系中体现。
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投射更为原始,单一。投射并不需要有双方关系的建立过程,比如,访客第一次见到咨询师就认为其是自己的理想咨询师,甚至一眼望去就觉得对方适合自己。同样,生活中不需要经过任何过程就认定某个人是自己的「救星」或「灾星」,这是投射特质。
一个人投射越多,其病理化程度越高。
移情则需要经过一段咨询关系的互动,在关系中逐渐把内心的感觉释放。移情是自己过往关系模式的转移,相比较投射所需要时间更长。移情出现时间长短同样也反应了访客的现实检验能力,越是较长时间出现移情反应,则说明其压抑机制越高端,功能越强。
投射内容多是单一的感知、认知,移情多是复杂的情感体验。投射和移情我认为是有交织的,投射是移情的基础,是更原始的机制。简言之,移情背后一定有投射存在,投射则不一定有移情。移情是更广泛体现在生活中,投射则对于健康人来言,比较零星稀少。
从临床咨询工作上,移情是修通和重塑关系模式的助力,可以通过解释来帮助访客认识到移情,但投射基本无法通过解释来取得缓解。投射会形成极为强烈的「自证式」的结果——「投射性认同」,并将访客的人格结构固化在「偏执极端」中。
识别访客投射言语的多少,也是评估其人格结构的重要维度。
2024.2.21 随笔、关于投射和移情的一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