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心灵

在等待的价值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延迟满足」?

2024-11-25心灵

你不需要。

「延迟满足」成立的基础,就是回报的确定性。

关于「延迟满足」最经典的实验,是20世纪60年代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及其同事设计的棉花糖实验(The Marshmallow Test) [1]

孩子(4~6岁)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放着棉花糖,试验者告知孩子可以立即吃掉桌上的一颗糖,也可以等待一刻钟左右,额外再获得一颗糖。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够成功等待,获得额外奖励。

后续米歇尔团队对参与实验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更高的学术成绩(如SAT分数更高)、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较低的行为问题。

这可不得了,一种「能力」可以在学龄前就「预测」孩子未来的成绩,「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火速破圈,成了最热门的心理学名词之一,一些家长也开始刻意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以期孩子未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这个实验还有个威力加强版 [2]

在这个威力加强版的棉花糖实验中,研究者先给孩子安排了一个任务,孩子们可以选择用桌子上的旧画笔来画画,或是等研究者一段时间后,再给他们带来一套新画笔。

这些画笔被放置在一套难以打开的容器中,即使孩子想打开也不那么容易,同时也会刻意引导孩子们新画笔有多么好,引起孩子们的期待。总之就是尽可能减少孩子们立马拿起画笔就用的倾向。

这些孩子会被分成两组,一组为「可靠组」,这组的孩子们会如约获得研究者们带来的新画笔,而「不可靠组」中,研究者会找一个理由爽约。

在这个步骤之后,研究者按照标准程序实施了棉花糖实验。

我想结果不用我讲你也能猜到, 在「不可靠」条件下,只有7.1%的儿童表现出延迟满足;而在「可靠」条件下,则有64.3%的儿童愿意等待更多的奖励。

再讲一个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 [3]

参与者被要求在进行延迟满足奖励选择前,被要求看着一张面孔图片阅读一篇中性态度的短文。

这组面孔如下所示。

不可信(左)|中立(中)|可信(右)

这组面孔分别为不可信(左)、中立(中)和可信(右)。

实验结果表明, 哪怕只是看到不可信的角色面孔,都会影响参与者选择延迟满足的意愿。

「延迟满足」只是一种表象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 「延迟满足」仅仅是一种非常表面现象。

在米歇尔的原始研究中,在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长期追踪后,研究者确实发现那些学龄前能够更长时间延迟满足的儿童,在青春期时在学术和社会能力、言语流畅性、理性、注意力、计划性和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上的表现更为出色。

但是,解读心理学现象有个非常容易出现的偏差,叫做相关非因果;在这个追踪研究中, 当我们对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早期认知能力、家庭环境的质量等变量进行控制后,「延迟满足」对于儿童后期成就的影响大大减弱。 [4]

简单讲, 那些出身贫困,生活在物资短缺和不稳定社会环境中的孩子,是很难表现现出「延迟满足」的;而那些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孩子,则更可能相信未来的回报一定会到。

「延迟满足」的解释框架

关于「延迟满足」产生机制的解释,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冷/热系统」的解释框架,也被称为「双系统框架」。该系统将我们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即「冷系统(Cool System)」和「热系统(Hot System)」。 [5]

冷系统是是认知、情感中性、沉思、灵活、整合、连贯、时空、缓慢、情景和策略性的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中心,涉及复杂的时空和情景表示以及思考。

热系统则是情感反应的基础,包括恐惧和激情,以及冲动和反射性行为,它由先天的释放刺激控制,即对某些刺激的自动和直接反应。

在面对延迟满足任务时,如果热系统占主导地位,个体可能会屈服于诱惑,选择立即的奖励;如果冷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节热系统,个体则能够抑制对即时奖励的冲动,选择等待更大的奖励。

而压力则会增强热系统的反应,同时抑制冷系统的功能,使得延迟满足变得更加困难。

「延迟满足」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神经心理学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个观点。

2004年【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 [6] 表明,大脑中与多巴胺相关的边缘系统更倾向于即时可获得奖励的决策;则是抽象思维、计算能力、执行决策等相关的侧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等脑区,则与延迟满足相关。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即时满足是我们的出厂设定,是我们作为动物的本能(热系统);而延迟满足则需要我们更高级的思维(冷系统)参与其中,是我们身为人的高级属性。

因而, 延迟满足只是一个人抽象思维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的展现。

直接锻炼或培养延迟满足,就像考试时只学会了「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一般,并不能触及实质。

参考

  1. ^ Mischel, W., Ebbesen, E. B., & Raskoff Zeiss, A.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_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_, _21_(2), 204–218. [https://doi.org/10.1037/h0032198](https://doi.org/10.1037/h0032198)
  2. ^ 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_Cognition_, _126_(1), 109–114.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2.08.004](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2.08.004)
  3. ^ Michaelson, L., De La Vega, A., Chatham, C. H., & Munakata, Y. (2013). Delaying gratification depends on social trust. _Frontiers in Psychology_, _4_.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3.00355](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3.00355)
  4. ^ Watts, T. W., Duncan, G. J., & Quan, H.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_Psychological Science_, _29_(7), 1159–1177.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61661](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61661)
  5. ^ Metcalfe, J., & Mischel, W. (n.d.). A 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6. ^ McClure, S. M., Laibson, D. I., Loewenstein, G., & Cohen, J. D. (2004). Separate Neural Systems Value Immediate and Delayed Monetary Rewards. _Science_, _306_(5695), 503–50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00907](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