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吧!可劲儿吃!比药管用。
记忆中,奶奶一入冬,常挂于嘴边的一句话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以至于幼时的我始终觉得,这是哄骗小孩吃萝卜的善意谎言。生病打针吃药,听到「医生」二字,还不如老老实实吃萝卜。
然则奶奶口中所说的「萝卜」,专指白萝卜。不禁想起一些十分久远的古事。
有次回乡过年,恰逢赶庙会,奶奶拉着三四岁的我,漫无目的地瞎逛。
沿途一路布棚,鳞次栉比,纷纷亮出自家字号。棚下的条案长凳上,男女老少,早已挤得满满当当。
不远处的阳坡下,停了辆大卡车,满满一车白萝卜。那车主人四十岁开外,方脸黑面,厚眼睑睡沉沉半阖着,像是没醒。但见他从萝卜堆里随手摸出一根,不洗亦不擦,裤兜里摸出把水果折叠刀,噌噌噌削皮,搁嘴里咔嚓一口。
这人卖萝卜,自始至终不吆喝,手里捏只喇叭——是那种玻璃吹制的喇叭状玩具,太原人称其为「琉璃咯嘣」。颈子极细极长,平底封口。
我站在路对过,眼皮不眨盯着看他吃口萝卜,将那「琉璃咯嘣」放嘴边,轻轻吸轻轻吹,一吸一吹,发出「咯叭——咯叭」的脆响。
然而好景不长。正看得高兴,「啪」的一声,玻璃喇叭破了底,把来往路人给吓一跳。
那人不以为然,慢条斯理从身后的布袋里又掏出一只,咬一口萝卜大嚼着,将那「琉璃咯嘣」又举到嘴边继续吸吹,「咯叭——咯叭——咯叭!」到底是卖萝卜,还是吹喇叭?!
奶奶在世的那些年,寒来暑往,家里的饭桌上总能看见白萝卜。既饭且药。每顿饭吃至最后,她总喜欢来几口脆萝卜。没牙咬不动,胡乱嚼嚼便咽下。真那么好吃?她张张嘴,笑成个O形:「省得漱嘴么,还通气化滞……」
北方高寒,我偶尔伤风感冒,咳个不停,奶奶将白萝卜擦丝,与小米同煮。文火慢熬,看那米粥上出现一层「油皮」时关火。吃吧!可劲儿吃!比药管用。
白萝卜的萝卜缨子,通常都被人随手丢弃。实在是浪费。新鲜萝卜的缨子,只开水一焯,盐醋拌拌,口里一派清鲜。早些年,我在北京做酒店高管,每到冬季,店里的时令小菜「沙窝萝卜」,永远求过于供。上桌便气度不凡,满眼晶莹翠碧,光看着已垂涎欲滴。
眼下已入冬,白萝卜大量上市。有长有短,圆头尖头,红皮青皮,但价格霄壤之别。若问白萝卜究竟有多少种?还真说不上来。我吃过最好的白萝卜,当数产自天津的「沙窝萝卜」,也叫 「卫青萝卜」。由头至尾通体沉绿,一路绿下去,整根萝卜能见白的部位,至多不过五分之一,连萝卜芯子都透着绿。因其水分实在充沛,天津人美其名曰「赛鸭梨」,形象又具象。
魔都的秋季,简直像做梦般短暂,未及感受,已直接入冬了。天一冷,我喜欢小酌。
桌角摆着一瓶酒,泡着半瓶干玫瑰花与干菊花,枸杞子跟柿饼垫底,只三两天工夫,已泡至鼓胀胀。读书写字累了,拿过酒瓶拔掉瓶塞,也懒得找酒杯,就着瓶口来两口。微苦微涩,放进去的冰糖,还来不及充分融化。
走至窗前往外眺看,对面人家的窗子大敞开,唢呐声声,闹年的锣鼓咚咚敲着,急景凋年。隔壁人家的阳台上,高粱秸制作的篦帘上,铺满厚厚一层西瓜子,大太阳下面晒着。是要炒了做年货?(王瑢)